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暖冬天气,油菜年前容易发生早薹、早花现象。对早薹、早花油菜进行摘薹是油菜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报道了早薹、早花油菜的摘薹试验结果,为年前早薹、早花油菜提供增产技术。试验在浙江省蒋堂农场直播油菜田中进行,土壤肥力中偏低。供试油菜品种为浙优油2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双低”油菜与粮食的关系、发展“双低”油菜的意义、贵州发展“双低”油菜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发展“双低”油菜,实现贵州粮食自给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双低”油菜超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油菜超稀植超高产栽培,是依据“群体服从个体”的原则,通过大幅降低种植密度(将种植密度从传统的每亩8000~10000株降到每亩2000-3000株),以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从而实现“双低”油菜优质超高产的一种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主要有以下3大优势:1.增强田间通风透光, 相似文献
5.
6.
1长江流域发展油菜产业面临机遇 1.1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80年代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需求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始终高于生产量,除国内油料生产榨油所提供的植物油外,国家每年必须进口大量的油脂和油料。图1—1中,近几年我国植物油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情况表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我国食用油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8.
9.
发展“双低”油菜 加快湖州市农业产业化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湖州市油菜生产发展历史,分析了“双低”油菜生产的现状、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湖州市“双低”油菜的发展对策:(1)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2)建立专业化良种繁育基地;(3)强化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4)延长产业链,实行产业化经营;(5)落实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适合当地推广的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品种,2015年10月引进中双11号、盐油杂3号、中油杂11号、绵新油78、浙油50等5个品种,在浦城县富岭镇双田村以当家品种油研9号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双11号、中油杂11号、浙油50综合性状好、增产显著,适宜在浦城县推广种植;绵新油78、盐油杂3号与油研9号(CK)产量相当,品质优,可作后备种继续试种。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油菜生长所需的营养,提高油菜种植收益,有必要深入地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点。主要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含义及意义,研究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油菜种植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低”(低芥酸、低硫代)油菜免耕开穴点播,具有省工、省力,节约成本,抗倒伏能力强,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近年来这种栽培方式在我县推广很快,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水平逐步提高,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油菜秋发是指油菜冬前的一种长相。其技术指标为:11月底必须达到绿叶10~11片,到越冬前(12月底)绿叶达到13~14片,叶面积系数1.5~3,最大叶片面积40平方厘米,即年前叶片搭尖,表土不能见天,绿叶8片开盘,冬至节12~13片,年内不抽薹,红叶黄叶不现。河南省社旗县农技推广中心3年的种植实践证明:“双低”油菜秋发栽培,生物产量高、角果多、经济效益高,一般亩产250千克以上。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14.
杂交双低油菜广源58继2007年通过长江中游审定后,2008年、2009年又分别通过长江上、下游审定.该品种集早熟、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深受油菜种植农户欢迎.2007年推广1.3万h㎡、2008年推广3.3万h㎡、2009年推广6.7万h㎡.随着该品种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种子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确保种植户及制种农户的利益,笔者在制种技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每h㎡制种产量由2007年的0.97t,增加到2009年的1.20t,增产28.2%;种子纯度由2007年的86%提高到2009年的91%,增加了5个百分点.现将广源58制种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油菜免耕开穴点播宽行稀植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本、抗倒伏能力强、单产高等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浅谈油菜需肥特征及高产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油菜一生分为苗期、薹期、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5个主要阶段,因此,充分了解油菜各生育阶段的需肥特性,切实搞好合理施肥,是油菜高产高效栽培中的关键环节。下面简要介绍油菜需肥特征及高产施肥技术。一、油菜需肥特征油菜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种植地灌溉水源、灌水量及不同生长期土壤电导率变化曲线观测及采用几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比试验,研究施肥对土壤电导率以及草莓植株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受灌溉水源、植株生长量影响,草莓幼苗定植期对土壤电导率要求较严格,要求土壤电导率小于0.30 m S/cm,草莓移栽成活率高。以土壤电导率为指标(幼苗期土壤电导率小于0.30 m S/cm,开花后土壤电导率小于0.35 m S/cm时开始施肥)并"定量"施肥,土壤电导率曲线波动较小,植株生长稳健,产量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