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有效控制武安市辖区内部分林区油松大蚜危害,设置了12组不同配比的药液和1个空白树对照,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45%毒死蜱乳油600~1 000倍液+20%吡虫啉3 000倍液喷布+2袋国光施它活营养液或者用(5%啶虫脒+35%毒死蜱)300~500倍液+2袋国光施它活营养液输液防治效果好;用50%乐果乳油5~10倍液+2袋国光施它活营养液输液防治效果较好,其他试验方法处理结果差,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2.
3.
苹果园绣线菊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4a的田间系统调查及试验结果表明,绣线菊蚜在豫西地区苹果园每年可发生15~18年代,以受精卵在小枝条芽腋,枝叉等处越冬,其种群数量消长在1a内有春,秋两个为害高峰,春季高峰期危害重,应积极防治,秋季蚜虫危害后,有间接抑制新梢生长,促进花形成的作用,可不作为防治的重点对象,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上的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玉米蚜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同的聚集指标对玉米蚜种群的空间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蚜在玉米田始终成聚集分布 ;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聚块性指标 M/X 的值 ,描述了玉米蚜种群空间格局的时序动态 ,表明玉米蚜聚集强度有明显的规律 ,呈现高—低—高的趋势。综合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环境因子的变化等信息 ,对其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组建了自然变温条件下保护地瓜蚜实验种群平均生殖力表。在日平均温度22.22℃(18.42℃~25.38℃)条件下,瓜蚜种群世代周期(T)为13.378d,净出生率(R0)为15.075,周限增长率(γ)为1.225,瞬时增长率(r)为0.203,种群加倍时间(t)为3.14d。在15℃~30℃条件下,瓜蚜完成一代需11.20d~4.86d,发育起点温度为120.23日度。  相似文献   

6.
为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控制蚜害,经过全面调查,多年积累共鉴定整理出蚜茧蜂8属24种。麦田蚜茧蜂种群数量动态划分为4个时期,与麦蚜数量和小麦生育期密切相关。应用塑料大棚人工繁殖寄主和蚜茧蜂田间释放,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保护利用蚜茧蜂是控制有害生物的必然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利用5%吡虫啉、10%氯噻啉、2.5%啶虫脒和40%毒死蜱4种药剂对落叶松大蚜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落叶松没有产生药害作用。4种药剂总体上杀虫效果是: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药效随之提高。在防治后第3天,防治效果均达到81%以上,其中,25%吡虫啉防治效果显著,60mg/kg用药剂量,防治效果达到92.6%。防治5天后,除40%毒死蜱150mg/kg外,其余药剂品种及用药量均达到92%~100%的理想防治效果。对此,笔者将依据个人多年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麦长管蚜的种群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通过对麦长管蚜进行定时、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利用平均密度( x)、平均拥挤度(m )、聚块性指标(m / x)等参数作为指标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拔节到收获),把麦长管蚜整个种群动态过程分为八个状态集,4个时期,即点片发生期、初盛期、猖獗危害期和衰退期;而且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佳时期要在初盛期A3,避免猖獗危害期的出现,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长管蚜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时空综合观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禾谷缢管蚜的数量发生动态分为 4 个状态,即凋落状态、初盛状态、盛发状态和衰减状态,认为应在初盛期进行化学防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种群具有周期性聚集和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桃蚜体色生物型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5年连续3a对桃蚜在7种主要寄生植物-桃树,烟草,油菜,杏树,甘蓝,白菜和萝卜上不同时期4种体色生物型(红色型,绿色型,黄绿色型和褐色型)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优势生物型的优势度与优势集中性时间变化格局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蚕豆上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在蚕豆植株上不同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不同,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10℃,15℃,20℃,25℃,30℃的恒温下,发育历期依次为71.8 d,47.5 d,33.7 d,16.3 d,14.1 d。卵 ,1~3龄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1.5±2.8)℃,(7.6±3.2)℃,(8.8±4.3)℃,(10.3±2.9)℃,(5.3±2.1)℃;日有效积温依次为(39.98±10.6)℃,(45.5±10.4)℃,(29.44±3.9)℃,(21.57±5.5)℃,(169.9±22.4)℃。并得出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6个回归关系式,可用于南美斑潜蝇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2.
红脉穗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0、22、25、27和3O℃5个恒定温度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22、12.77、11.63、11.43和12.17℃;有效积温分别为59.64、265.93、136.20、26.71和487.39 d.℃。该虫在海南年发生8~10代。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在我国属于耕作制度变革后新发生的害虫,为了便于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15~30℃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其发育速率明显加快。二点委夜蛾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均与温度呈明显的相关性,其卵、幼虫、蛹和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72、10.80、9.63和10.04℃,有效积温分别为71.47、248.89、134.00和552.95 d.℃。利用本研究结果,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可准确预测出该虫在当地的发育代数。  相似文献   

14.
在13,15,17,19,23,26,28℃七个温度梯度及相对湿度70%±10%的条件下饲养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测定了其若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其种群生殖力参数。结果表明,在13~28℃温度范围内,蚜虫各发育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绣线菊蚜在17℃时净增殖率最高,达到8.23。19℃的内禀增长率(0.09)最大,种群加倍时间(8.09 d)最短,绣线菊蚜的最适生长温度在19℃附近。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绣线菊蚜的生长发育,28℃时其各项繁殖力参数急剧下降。而在13℃下其若虫未能正常进入成虫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5.
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为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濒危植物,研究其种群动态与繁殖方式对于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福建省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区内的后宅村白水漈13个台湾独蒜兰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繁殖方式观察记录,编制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结果表明:台湾独蒜兰以10-200基株的中型种群为主,种群结构为金字塔结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为稳定型种群;繁殖方式兼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对种群子代数量增加贡献最大。种群净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周限增长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台湾独蒜兰为上升型种群。采取严格限制生境破坏、人为采挖和干扰等措施,将有助于台湾独蒜兰的保育。  相似文献   

16.
通过药帘击杀,初步明确了黄斑露几甲种群在酒厂曲房内外的消长动态。在进曲后第二天种群活动数量达到高峰,每日09:00~13:00为种群活动高峰时段。进曲当天白房外种群数量大于曲房内,此后,曲房内种群略高于曲房外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7.
胡麻茎蜂对胡麻的正常生长为害严重,因此开展了胡麻茎蜂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胡麻茎蜂在当地每年发生1~2代,胡麻茎蜂成虫分别于6月上中旬、7月末至8月上旬在田间为害达到高峰,胡麻茎蜂幼虫分别于6月中旬和7月中旬在田间为害达到高峰。根据胡麻茎蜂发生特点和规律,5月中旬末至5月下旬初,在冬麦田药剂防治成虫,可最大程度地控制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8.
李东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36-13237
[目的]研究防治棉蚜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棉蚜种群的发生以及生物因素对其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棉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以18~25℃为群体增长及活动危害的适宜温度。[结论]以棉花苗期吡虫啉+氧化乐果复配剂涂茎,结合棉花生长期生物防治为主要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立志  葛玉祥  袁德生  戎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98-4399,4462
[目的]研究松鼠种群动态特征及其对食物因素的响应机制。[方法]2007~2012春、秋季分别在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样线法开展松鼠种群调查,同时收集樟子松结实量数据。[结果]樟子松结实量对松鼠春季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红花尔基保护区松鼠的种群密度处于持续下降中。[结论]食物资源变化对松鼠的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需要对松鼠种群密度动态开展持续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显示,茶细蛾在重庆地区年发生7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终见于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