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的日变化,并对影响不同冠层净光合速率(Pn)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蜡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的光量子效率(α)表现为上冠层(U)>中冠层(M)>下冠层(L),最大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Isat)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而光补偿点(Ic)变化相反,说明冠层越往上光适应范围越大;暗呼吸速率表现为冠层U>冠层L>冠层M。冠层U和冠层M的Pn呈双峰曲线变化,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首峰出现时间均为上午10时,次峰时间分别为14时和16时;冠层L表现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时。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不同冠层Pn主要受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正向、负向影响,但不同冠层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且因子间存在互作效应。总之,黄河三角洲白蜡人工林上冠层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和光合效率,这为白蜡人工林经营管理中改善其空间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樟树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樟树人工林形成的环境基础和森林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在樟树人工林建立气象站进行小气候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樟树人工林的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表现出与太阳辐射趋势相同但不完全一致的变化规律,在晴天全光照条件下,林冠边界层叶面气温日变化呈现与太阳辐射相同的单峰变化趋势,但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一般比太阳辐射的峰值迟滞3~4 h左右;相对湿度的日动态全年呈“U”型变化,但不同生长季节的湿度最高值、最低值和变化幅度有差异,林冠中部的空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冠下;土壤温度由于温度变化迟滞效应,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与太阳辐射或气温变化不同步;土壤湿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在全年中,叶初期土壤含水率最高,叶盛期最低,叶衰期较高,表明土壤水分受植物生长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江西农业学报》2022,(10)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的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翌年2月期间白蜡林内、外的PM_(2.5)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林内、外PM_(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同时对特殊天气下PM_(2.5)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内、外空气PM_(2.5)浓度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四季PM_(2.5)浓度的日变化近似呈双峰型曲线,变化趋势为夜间>日间、上午>下午;除冬季外,林内PM_(2.5)浓度普遍低于林外空地的;大风、降雨和降雪均有利于空气颗粒物的消除,且随着风力的增强和降雨量的增加,清除效果更好;在3种特殊天气下PM_(2.5)浓度均表现为林内>林外;春季和冬季的空气PM_(2.5)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主要研究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管胞长度随温度增加而增长,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管胞径向直径与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管胞径与弦向壁厚和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胞壁率与温度呈正相关;纤丝角与日照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得出气象因子对木材解剖特征有显著影响的结论。这为红松林的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柽柳、杜梨、盐柳、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未造林荒地为对照,对不同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荒地相比,各人工林平均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77.89%、76.47%、757.74%、32.76%、30.13%;土壤中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比对照荒地分别提高了47.09%,11.52%,41.07%,76.00%;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蜡(0.777)、杜梨(0.694)、柽柳(0.572)、盐柳(0.436)、荒地(0.030)。 相似文献
6.
一种小型,实用的农业试验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主要由微型机,模数转换卡,变送传感器等组成。该系统可实时观测,实时记录,采集信号经远距离传送后,准确可靠。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维护能力,无需专人职守。关于如何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何种编程语言以及对其它气象因子的采集方法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小气候效应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广西南宁市北郊的高峰林业示范基地内,选
择代表性的3种不同年龄灰木莲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对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1)3,8和46
年生灰木莲林内太阳辐射能日平均值依次为12.53,6.09和2.44w/m2,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林内的太阳辐射
能显著减少.(2)3,8和46年生灰木莲林内空气温度依次为24.1℃、23.9℃和23.4℃,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
林内空气温度逐渐降低.(3)3,8和46年生灰木莲林内地面温度依次为23.6℃、21.8℃和21.3℃,随着林分
年龄的增大,林内地面温度逐渐降低.(4)3,8和46年生灰木莲林内空气相对湿度依次为80%,86%和85%(RE
值),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林内的增湿作用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当灰木莲人工林恢复到8年生时,其林内的空
气相对湿度与相同类型的成熟林相当,但削减林内太阳辐射能以及降低林内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的效果尚未达
到成熟林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9.
根据棉田植被层内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棉田植被层内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及土壤温度的日变规律和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营林与森林小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阐述了森林小气候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从林木气候生态型、整地及树种选择等方面综述了营林与森林小气候的关系,以期为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地区的灾后重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科学营造森林、维护生态平衡提供气象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流域为例,充分考虑降水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将其划分为8个子区域;选定持续干燥指数(CDD)、持续湿润指数(CWD)、强降水日数(R10)和5 d最大降水量(RX5)4个极端降水指标,采用数理统计、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各子区域极端降水特征进行趋势性分析;并采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可逆跳跃马尔科夫蒙特卡洛算法(RJMCMC),识别并量化了各子区域不同极端降水指标的突变位置及其变异程度。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暖干化趋势明显,流域北部尤为突出。2)CDD、CWD、R10和RX5指数空间上趋势变化较大,但相邻区域之间存在相似的分布规律。3)不同子区域不同极端气候指数的突变年份不同,但多集中于90年代。研究结果可有效提高极端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识别并量化气候时空变异特征对防洪、抗旱布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100 m × 100 m固定样地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和密集度()分别描述不同径级林木空间结构异质性,并采用修正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FSSD)以及林木竞争指数SCI对林分整体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中约60.0%的林木呈随机分布或同种伴生,不同径阶林木中随机分布或零度混交林木达55.0%以上;特大径木中47.1%为非常稀疏林木,在绝对劣势林木比例最小,而小径木中57.7%为非常密集林木,但在亚优势木中比例最大;林分中大径木的空间结构最好(FSSI=0.062、FSSD=1.041),特大径木最差,不同径阶林木均处于弱度竞争状态,但小径木竞争强度更大。因此,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不同径级空间结构较差,亟需森林结构调整和优化,以精准提升森林生产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特征与演替规律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详细介绍了各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和演替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多元化种植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黄河三角洲种植业基本上沿袭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属于以粮棉为主的单一脆弱性种植业系统。多元种植是根据三角洲土壤质地和肥力,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能源作物-纸浆作物"等组成的复合种植业结构。它构成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通过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投入冗余、非期望产出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是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局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财政支农、农业规模化、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械化、城镇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形及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区真菌资源的多样性。调查了黄河三角洲土壤中的真菌,着重调查了暗色丝孢菌,以发掘该地区的真菌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黄河三角洲野生草本药用植物资源状况和特征特性,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共整理出黄河三角洲常见草本药用植物262种,隶属64科176属,且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科属明显,多数物种入药利用程度高,有较好利用价值,应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20.
黄三角经济区海岸带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具有重大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山东省"黄蓝"两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其海岸带的动态演变直接关系到该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多期遥感数据和潮汐资料,根据黄三角典型粉砂淤泥质海岸的特征提取该区海岸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变化信息图谱,对黄三角经济区海岸带自2002年以来的动态演变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