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5个I-101(Populus alba)×84K(P.alba×P.glandulosa)的优良杂种无性系(秦白杨1号、秦白杨2号、秦白杨3号、‘02-21-13’、‘02-3-32’)、6个I-101(P.alba)×毛白杨(Poplus tomentosa)的优良杂种无性系(‘03-4-22’‘04-14-15’‘04-17-12’‘07-17-18’‘07-23-23’‘07-30-11’)和3个对照无性系(84K、I-101、毛白杨)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对各无性系生长、生理差异进行分析。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适宜的指标,对各无性系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各无性系的大部分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以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净光合速率、苗高、单叶面积、生物量为抗旱性综合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采用TOPSIS法评价各无性系的抗旱能力,抗旱能力较强的为‘02-21-13’‘02-3-32’‘03-4-22’‘04-14-15’‘07-17-18’秦白杨1号秦白杨3号。  相似文献   

2.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意大利银白杨(I-101)×毛白杨4个优良杂种无性系和84k、I-101、新疆杨和毛白杨30号4个对照无性系的1年生休眠苗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低温处理,以常温(CK)为对照,设置5个温度梯度:-10、-15、-20、-25℃和-30℃,低温冷冻处理24 h,研究8个白杨无性系1年生枝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包括半致死温度、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5个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8个无性系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明显,抗寒性强弱表现为‘03-4-22’> 84k > I-101 >新疆杨>‘03-5-17’>毛白杨30号 >‘03-6-11’>‘03-4-9’;研究认为无性系‘03-4-22’在5个抗寒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中表现最好,属于抗寒无性系,可为白杨派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8个白杨无性系水培条进行室内人工接种溃疡病菌,观测病原菌在各无性系间的潜伏期及发病高峰期,计算各无性系间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等,比较白杨各无性系对溃疡病的抗性差异,为杨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抗病性依据。无性系‘03-6-11’、‘04-16-10’、‘02-9-22’和银毛杨平均感病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1.96、17.99、18.57、19.39,表现为高抗水平;无性系‘03-4-9’、I-101、‘04-19-14’、‘03-4-22’、秦白杨3号、‘03-5-17’、‘02-8-21’、‘04-17-12’、84K平均感病指数分别为22.90、24.24、24.89、26.45、28.32、29.38、33.72、38.39、40.32表现为抗病水平;毛白杨30号、‘02-12-29’和‘02-21-13’表现为感病水平;无性系‘02-3-32’和‘04-14-15’平均感病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68.90、71.62,表现为高感水平。结果是无性系‘03-6-11’、‘04-16-10’、‘02-9-22’对溃疡病抗性较高,可作为候选抗病性好的白杨新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意大利银白杨(I-101)×毛白杨4个优良杂种无性系和4个对照无性系(84k、I-101、新疆杨、毛白杨30号)的抗旱性进行研究,比较8个无性系的叶片厚度、主脉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等9项旱生指标,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3项典型性高的指标,包括主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法对8个白杨派无性系的抗旱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抗旱性差异明显,抗旱性强弱表现为‘03-4-22’84k新疆杨I-101‘03-5-17’毛白杨30号‘03-6-11’‘03-4-9’;研究认为无性系‘03-4-22’抗旱能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判限制性位点扩增多态性(RSAP)标记对杨树无性系良种的鉴定效果,为杨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系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白杨派10个优良无性系(秦白杨1号、秦白杨3号、秦白杨5号、84K、I-101、新疆杨、毛白杨30号、07-17-18、07-23-23、07-30-11)为材料,从9条RSAP引物组成的3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组合,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法及POPGENE 32软件检测并分析扩增产物多态性,计算遗传多样性相关指标;选取多态性高且能区分所有无性系的引物,构建白杨派10个无性系的指纹图谱;利用NTSYS 2.1软件计算各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基于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对引物组合从10个白杨派无性系中共扩增多态位点133个,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2.17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32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88,表明无性系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利用2个引物组合Rs2/Rs4和Rs2/Rs7的6个多态性位点,即可将10个白杨派无性系全部鉴别开来。10个白杨派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00~0.81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94。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510处,10个白杨派无性系被分成两大类,新疆杨和毛白杨30号聚为一类,其余无性系聚为另一类,与其实际亲缘关系大致相符。【结论】RSAP分子标记可有效用于杨树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分析,运用毛细管电泳检测可准确定位多态位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低温胁迫下8个白杨派无性系抗寒性强弱,以1年生休眠苗为试验材料,测定-15~-35℃下的电导率、SOD、POD、CAT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配合拟合的logistic方程并求出半致死温度,采用隶属函数法及聚类分析对其抗寒能力进行排序,并对6项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抗寒性差异明显,其半致死温度在-32.40~-23.53℃;无性系A50的隶属函数值最大,各项测定指标表现良好,抗寒性最强;依据相关性分析,相对电导率、POD、MDA与无性系抗寒性综合评价值呈显著相关,可对8个无性系的抗寒能力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综合评价方法对抗寒性的排序为A50>秦白杨1号>84K>新疆杨>A46>I-101>毛白杨>A39。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白杨派优良无性系之间的遗传关系,采用毛细管电泳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10个白杨派优良无性系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7对位点多态性高且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41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5.9个,每个引物扩增多态位点在4~8之间。无性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区间为0.415~0.90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7,遗传变异性丰富。Shannon指数和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33 4和0.694 3,表明无性系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10个白杨派无性系中,秦白杨1号、秦白杨3号、秦白杨5号与84K聚为一类,07-17-18、07-23-23与07-30-11与I-101聚为一类,与实际亲缘关系相符。利用2对多态性SSR引物PMGC-2020和PMGC2607构建了白杨派无性系指纹图谱,该图谱可将无性系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8.
秦白杨系列品种木材材性及纤维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测试了杨树新品系秦白杨系列1、2、3号与对照毛白杨无性系30号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纤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秦白杨1号的物理力学性质与毛白杨无性系30号接近,且横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指标略优于毛白杨无性系30号。秦白杨2号和3号的物理力学性质次于这两者。秦白杨1号、3号和毛白杨无性系30号的纤维长宽比均43,且秦白杨3号纤维长度最大。综合纤维形态和材性测试结果,秦白杨1、2和3号均可大面积推广,是适宜制造家具等木材工业和造纸工业的优良新种。  相似文献   

9.
对10年生银白杨和84K杨人工杂交初选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的抗病性进行调查,并对各个无性系发病率、感病指数和相对抗病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度抗病无性系是02-09-22、02-11-10、毛-30、101杨、02-08-21和河北杨;中度抗病无性系分别为02-12-29、02-14-26、02-05-09和02-04-22;抗病无性系分别为02-08-30、02-08-26、02-13-26、02-04-32、02-04-05、02-04-36和02-10-20;中度感病无性系02-15-05、02-20-24、02-21-30、02-07-23、02-15-18、02-21-11、02-06-02、02-21-33、02-05-22、02-06-26、02-03-20和02-12-26;高度感病无性系是02-12-33和02-07-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外观相近、较难区分的4个白杨新品种及其父母本和3个近缘种进行遗传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为这些品种在生产应用中的分子鉴定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03-4-9、03-4-22、03-5-17和03-6-11 4个白杨新品种及I-101杨、截叶毛白杨、84K、毛白杨30号、银毛杨共9个白杨品种开展遗传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结果】14对多态性高的SRAP引物对9个白杨品种共扩增出167条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为11.93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43条,多态性比率为85.63%,多态性高。聚类分析表明,9个白杨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0~0.76,其中4个白杨新品种与父本截叶毛白杨和毛白杨30号亲缘关系较近,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65和0.63,与母本I-101亲缘关系稍远,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49。利用重复性好的3对引物(me5/em10、me7/em2和me7/em3)扩增图谱构建了9个白杨品种的指纹图谱,每对引物均可将9个白杨品种单独区分开。【结论】9个白杨品种在SRAP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能很好地用于杨树品种的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重金属镉(Cd)对黑杨派无性系生物量及镉离子含量的影响,探讨无性系对Cd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治理日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方法  对黑杨派的5个无性系进行沙培试验,分别测定其生长量、不同器官生物量及Cd2+ 含量,评价不同无性系抗Cd胁迫的能力。  结果  随着Cd2+ 质量浓度增加,胁迫后苗高与地径均呈下降趋势,各无性系苗高性状较地径对Cd胁迫更为敏感;胁迫后叶片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对不同无性系叶片生物量均值分析发现,无性系I-107、L-35、中菏1号排在前3位,除15 mg/L Cd2+ 质量浓度外,在其他质量浓度胁迫下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着Cd2+ 质量浓度增加,不同无性系茎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对不同质量浓度Cd2+ 胁迫下茎与根生物量的均值进行分析,发现无性系I-107、鲁林9号、L-35的茎生物量排在前3位,I-107、鲁林16号、L-35的根生物量排在前3位。各无性系茎中Cd2+ 含量随Cd2+ 质量浓度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无性系I-107较对照增长率最大,其次为鲁林9号。在最高质量浓度胁迫下,鲁林9号的茎中Cd2+ 含量较其他无性系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无性系叶片和根中Cd2+ 含量随质量浓度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最高质量浓度胁迫下,无性系I-107、中菏1号、鲁林9号中叶片Cd2+ 含量较对照增长率排在前3位。无性系中菏1号、I-107、L-35中根Cd2+ 含量较对照增长率排在前3位。总生物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Cd2+ 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结论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5个无性系生长量、生物量及Cd2+ 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无性系I-107、鲁林9号和L-35的抗重金属Cd能力较强,可为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供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3种黑杨无性系02-34-334、03-04-97和108号对于硝铵的吸收及累积规律,揭示02-34-334号较03-04-97和108号更能适应低氮环境的原因。离子电极试验设置0 mmol/L NH4NO3(CK)、0.25 mmol/L NH4NO3和0.5 mmol/L NH4NO33种氮素水平1。5N同位素示踪试验设置2 g15NH4NO3和2 g NH415NO3(中氮)两种氮素处理。结果表明:①在0.25 mmol/LNH4NO3水平下,02-34-334号苗木根部硝铵的吸收比值为1.3,而其他两个无性系苗木根系在所有处理下的硝铵吸收比值均较低。说明02-34-334号在0 mmol/L NH4NO3(CK)到中氮范围内对于硝态氮的吸收较另两个无性系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②02-34-334号无性系与另两个供试无性系相比,根部15NO3-的氮素分配率低,而地上部分15NO3-的氮素分配率高。说明02-34-334号在中氮水平对于硝态氮有较强的转运能力。对硝态氮较强的吸收潜力及较强的转运能力可能是02-34-334号黑杨无性系更能适应低氮环境的原因之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黑杨无性系的氮高效机制及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抗寒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9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了相对电导率、钾离子相对渗出率、失水率、水分饱和亏缺,并进行了苗木生长恢复试验,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各无性系抗寒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抗生差异较大,尤其B429,易县毛白杨、B433与其它5个无性系相比抗寒能力较差,各一系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是:MXI〉B432〉B430〉MX2〉B431〉B414〉B429〉易县毛白杨〉B433。  相似文献   

14.
58份桃种质资源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58份桃种植资源的抗寒特性,并从中筛选出抗寒性高的种质,以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其在4、-3、-6、-9、-12、-15、-18、-21、-24、-27、-30、-33℃ 12个低温处理下的电解质外渗率变化,同时结合Logistic方程,求出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处理温度从4~-33℃,大多数桃种质电解质外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在-21℃时出现拐点。58份种质,其半致死温度主要集中在-25~-35℃。来源于高海拔地区的‘2010西藏17号’、‘2010西藏28号’、‘2010西藏32号’、‘2010西藏54号’,抗寒性整体低;来源于西北高旱地区的‘江村4号’、‘丁家坝青皮桃’及选育品种‘夏至早红’,抗寒性在所有测试种质中最高。对于大多数测试种质而言,-21℃可作为细胞膜开始受损伤的临界温度,-21~-30℃,细胞膜损伤程度加大,超过此范围,细胞膜损伤将不会被修复。通过抗寒性评价,筛选出3个高抗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10~2016年在云南省德宏植胶区对‘热垦525’、‘热垦628’、‘热研8-79’、‘热研7-33-97’、‘湛试327-13’、‘IAN873’、‘云研77-4’7个橡胶树品种进行区域性栽培试验,调查比较其定植成活率、茎围生长量、抗寒性等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橡胶品种,其定植成活率、茎围生长速度、抗寒性不同,‘湛试327-13’阳坡的成活率最高,为95.2%;阳坡生长由快慢顺序为‘热研7-33-97’‘热垦525’‘IAN873’‘热垦628’‘云研77-4’‘湛试327-13’‘热研8-79’;阳坡抗辐射型寒害能力强弱顺序为‘湛试327-13’‘云研77-4’‘热垦525’‘热研7-33-97’‘热研8-79’‘IAN873’‘热垦628’;从成活率、茎围生长量、抗寒性阳坡的数据来看,‘热研7-33-97’品种生长速度较快,‘湛试327-13‘品种成活率和抗寒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野生核桃’休眠期1年生成熟枝条为材料,以‘新疆实生核桃’为对照,人工模拟低温,在-12℃、-16℃、-20℃、-24℃、-28℃、-32℃、-36℃条件下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并分析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评价指标,进而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2个核桃类型的抗寒性。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到‘新疆野生核桃’的半致死温度(LT50)为-29.46℃,比‘新疆实生核桃’低5.06℃。在-12℃^-36℃低温处理期内,‘新疆野生核桃’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始终高于同一处理时期的‘新疆实生核桃’,而丙二醛含量则低于‘新疆实生核桃’。根据综合抗寒指数高低,2个核桃类型的抗寒性强弱为‘新疆野生核桃’>‘新疆实生核桃’。综上所述,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等指标都与核桃的抗寒性有关系,综合评价2个核桃类型的抗寒性,‘新疆野生核桃’的抗寒性要优于‘新疆实生核桃’,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