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有效利用贵州省主要森林采伐和加工树种的木材加工剩余废料和废旧塑料,采用挤出成型法分别制备了杉木和马尾松木粉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经过12个月的室内和户外的自然老化,对比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材色、密度、弯曲、拉伸、冲击等物理和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老化使复合材料的材色变暗且向红色和黄色方向变化,户外老化使复合材料的材色变亮且向绿色和蓝色方向变化。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受老化影响较为显著,户外的环境加快了木塑复合材料的老化降解速率。杉木/HDPE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均优于马尾松/HDPE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2.
柳州市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40.06%~47.71%,枯落物含碳率为35.81%~44.71%.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32%~ 1.26%,0~20 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0.7、124.8、68.5 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为122.54、54.8、32.29 t/hm2,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67.8%、43.91%、49.0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马尾松>桉树>杉木.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3.21%、3.73%、5.1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54.06、67.33、41.22 t/hm2,0~20 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 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8.6%,杉木占44.7%,桉树为41.37%.  相似文献   

3.
衬质处理提高超干贮藏林木种子活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不同浓度 PEG、不同处理时间渗透处理对超干杉木、马尾松和黑松种子活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PEG渗调处理对超干杉木和马尾松发芽率和活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种子水分越低 ,回湿效果越明显 ,不同 PEG浓度及不同的处理时间对种子活力影响不同 ,杉木和马尾松种子均以 2 0 % PEG处理效果最好 ,1 0 % PEG处理次之 ,2 5 % PEG最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了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最佳栽培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取样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密度对林地土壤N、P、K和盐基总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土层加深,除pH值和全K外,各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土壤表层(0~20 cm)中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及速效P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指标峰值均出现在3 333株/hm2密度。[结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与地力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且4个密度中以3 333株/hm2密度最利于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养分的循环累积。  相似文献   

5.
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杉木纯林采伐迹地上分别营造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的混交林,造林后16 a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改良地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林分。3树种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内生长环境和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其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45.13%-127.03%,比2树种的混交林分提高15.27%-30.63%。  相似文献   

6.
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幼林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炼山和劈条带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劈条带处理不同坡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及草本层生物量均高于炼山处理;炼山处理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同一坡位杉木和马尾松林分生长及杉木和马尾松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及单株干、枝和叶等器官生物量均优于劈条带处理;同一林地清理方式不同坡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中杉木和马尾松生长及干、枝叶生物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劈条带处理有利于提高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幼龄期林分生产力,但炼山处理有利于提高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幼龄期林木生长量。  相似文献   

7.
施华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06-209
通过对浦城富岭镇圳边村半天然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调查,观测和评估了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混交效果。结果表明: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下坡位和凹星坡的蓄积量比上坡位和凸形坡的好;阴坡以及林分密度大的杉木比阳坡及林分密度小的生长得好、蓄积量高,马尾松则相反;而在腐殖质层厚的地方,杉木马尾松以及其它阔叶树的蓄积量都比较高;并从混交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产生以上原因的因素,总结营造半天然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可行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造纸废弃竹屑增强高聚物制备竹塑复合材料的可行性,采用竹粉、竹屑、竹浆纤维、竹屑+ 竹浆纤维共 混4 种竹质纤维,分别以50%的质量比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备竹质纤维-HDPE(竹塑)复合材料,并对比分 析了竹屑-HDPE 复合材料与其他3 种竹塑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热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的竹粉-HDPE 复合材料相 比,竹屑-HDPE 复合材料有较好的拉伸性能,但是弯曲性能较差。其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比竹粉-HDPE 复合材料 提高了45.94%和114.09%;而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比竹粉-HDPE 复合材料降低了8.08% 和17.64%。竹屑- HDPE 复合材料有较好的热性能,与竹粉-HDPE 复合材料相比,其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21.23 ℃,力学松弛峰 值温度提高了10.44 ℃。   相似文献   

9.
对马尾松热磨机械浆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对纤维进行接核处理和偶联处理,可以明显改善纤维与取丙烯基体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纤维与助剂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马尾松热磨机械浆含量25%左右时,复合材料可达到的力学性能指标为拉伸强度27MPa以上、弯曲强度40MPa以上、冲击强度(缺口)5kJ/m^2以上。  相似文献   

10.
危炳忠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44-145,153
通过不同浓度的扑草净对杉木、马尾松、油茶容器育苗的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扑草净0.05%浓度除效果最好。不同浓度的西玛津对杉木、马尾松容器育苗的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浓度的西玛津对杉木的生长均无不良影响,除草效果均佳,但对马尾松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黔东南不同植被类型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 南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混合样(0耀20 cm)养分含量和土壤酸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院4 种典型植被土壤均呈较强的 酸性,pH 值在4.46耀5.38 之间。4 种植被类型林下土壤有机质大小关系为阔叶混交林(52.16 g/kg)>杉木林(50.16 g/ kg)>针阔混交林(40.07 g/kg)>马尾松林(30.61 g/kg);全氮含量最低的是马尾松林(1.13 g/kg),最高的是阔叶混交林 (2.31 g/kg)。全磷与全氮大小关系均表现为院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土壤全钾含量依次为阔叶 混交林(14.33 g/kg)>杉木林(12.30 g/kg)>马尾松林(11.35 g/kg)>针阔混交林(10.5 g/kg);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颗粒 态有机碳大小为院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  相似文献   

12.
引入碳纤维作为增强手段,通过设计不同的工艺结构,探究其对木塑复合材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板材结构设计方案有CF313(3 mm表层木塑板+碳布+1 mm芯层木塑板+碳布+3 mm表层木塑板)、CF232(2 mm表层木塑板+碳布+3 mm芯层木塑板+碳布+2 mm表层木塑板)、CF151(1 mm表层木塑板+碳布+5 mm芯层木塑板+碳布+1 mm表层木塑板)、CF070(碳布贴在最外层)、CF7(不添加碳布的空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F070复合材的弯曲强度最大;CF151的弹性模量最大,即碳纤维放在近表层位置时,弯曲性能较好,但拉伸时木塑表层容易拉断;放在靠近中心位置时复合材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提高幅度较大。综合考虑各性能,表层厚度为2 mm时可最大程度发挥碳布优势、增强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聚烯烃弹性体(POE)、三元乙丙橡胶(EPDM)、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SBS)3种增韧剂对竹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制备韧性较好的竹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POE、EPDM、SBS制成竹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试样,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3种增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均明显增大,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减小。当POE、EPDM质量分数为30%,SBS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最好;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低频区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总体随着增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说明随着增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黏弹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对放置在室温、阳光、户外自然和土壤环境中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稻壳复合地板的颜色、抗弯性能和弯曲蠕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复合地板的颜色、抗弯性能和弯曲蠕变性能有一定影响,其中阳光环境对颜色影响最大,户外自然环境对抗弯性能影响最大,土壤环境对弯曲蠕变性能影响最大。六元件模型比四元件模型更好地拟合HDPE/稻壳复合地板的弯曲蠕变曲线。瞬时弹性变形与应力水平无明显关系;粘弹性变形、粘性变形和蠕变速率均随应力的增加而增大;该结论与滞后时间的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5.
杉木半穿刺线虫寄主及混交林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杉木半穿刺线虫新发现三种寄主植物杉木、柳杉、野柿,原国内外报道寄主植物有柑桔、甜橙、橄榄、葡萄、紫丁香、核桃、杏树、海棠、苹果、梨、柿树、构桔、黄杨、桂花、兰棕等.杉木与非杉木半穿刺线虫寄主植物马尾松、酸枣、泡桐、火力楠、湿地松、楠木、檫树、油桐、枣柏、木荷等混交,可大大降低虫口密度,促进杉木生长,是一种较好的控制线虫密度的营林措施;杉木与杉木半穿刺线虫寄主植物柳杉混交,其虫口密度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纳米压痕测试技术,测定和分析了未处理材和经硅溶胶强化处理的复合木材细胞壁层面的力学性能和弹塑性,以及硅溶胶的存在位置对强化复合木材细胞壁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浸渍强化处理工艺可以使硅溶胶进入木材细胞壁,使得强化复合木材细胞壁的弹性模量和硬度达到18.64 和0.64 GPa,分别比未处理材提高59%和31%;2)控制改性处理工艺,可以得到改性细胞壁和既有改性细胞壁又有填充细胞腔2种改性形式的强化复合木材,并且2种改性形式下细胞壁层面上的弹性模量和硬度没有显著差异,证实了细胞腔填充对细胞壁层面的力学性能没有影响;3)复合木材细胞壁形貌表征和力学测试曲线表明,硅溶胶强化处理后的复合木材细胞壁保持了较好的弹塑性特性,相对弹性回复率与未处理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脲醛树脂胶,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三胶粘剂,对落叶松,杨木,火矩松,湿地松,马尾松,杉木,刺槐七种短周期工业材进行了抗弯强度,抗拉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指接试验,分析了四项指标的有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抗弯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的有效率的均大于80%,冲击韧性大于7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有效提升人工林杉木物理力学性能,以无机硅酸钠(Na2SiO3)溶液为浸渍改性剂,硫酸镁(MgSO4)溶液为固化剂,采用真空–加压循环浸渍方法制备硅镁凝胶改性杉木,探究硫酸镁的添加量和不同浸渍工艺对改性杉木浸渍效果和性能的影响,并优化浸渍工艺为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硫酸镁和硅酸钠的摩尔比、浸渍时间、浸渍压力与负/正压时间比4个因素对杉木试件改性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浸渍工艺参数。由最佳工艺制得硅镁凝胶改性杉木与硅酸钠改性杉木,考察其质量增加率、顺纹抗压强度、硬度、吸水率、抗流失率、耐热性等性能和微观形貌表征,对比两种改性杉木之间及与未处理杉木的差异。  结果  综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得到:以硫酸镁和硅酸钠的摩尔比为1∶2的MgSO4溶液和Na2SiO3溶液改性杉木,浸渍时间2 h、浸渍压力0.3 MPa和负/正压时间比2∶1的条件下制得的硅镁凝胶改性杉木性能最佳。对比未处理杉木,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抗压强度、端面硬度、弦切面硬度和径切面硬度分别提升81.1%、73.1%、52.6%和37.2%,吸水率由129.3%降至73.3%。SEM结果显示硅镁凝胶改性杉木中硫酸镁成功浸入杉木管胞与硅酸钠反应并将其固化,导致其沉积物形貌不同,相比硅酸钠改性杉木其抗流失性提升了22.1%。TGA曲线中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质量损失速率显著降低,由于无机组分的浸入,残余质量提升了27.09%。  结论  杉木经硅镁凝胶改性后,密度和强度增加,耐水性能改善,硬度、抗流失性及热稳定性显著提高,较硅酸钠改性杉木更具性能和应用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木粉含量对木粉-HDPE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木粉含量对杨木粉-HDPE复合材料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粉含量由50%增加到70%时,复合材料的密度增大了15%,吸水率变大,弯曲强度提高了10%,弹性模量提高了约78%,但冲击强度下降了32%;流变研究表明,随着木粉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类固体行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