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松脂单萜类物质与油松对红脂大小蠹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油松松脂内萜烯类物质与寄主抗性的关系,作者于2005年7月底,利用气相色谱对山西省沁源县太岳林局灵空山林场油松松脂组分及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松脂中的单萜类物质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香叶烯和柠檬烯,另外还有少量的3-蒈烯和α-萜品烯,且各物质的含量受林龄、立地条件及危害程度的影响。结合红脂大小蠹发生与林龄、立地条件的关系推断,松脂内单萜类物质与油松的抗性相关;单萜总量与寄主油松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单萜中的β-蒎烯、香叶烯、柠檬烯也可能与寄主油松抗性存在相关性;其他单萜成分与寄主抗性的关系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40个高产脂思茅松无性系松脂产量及松脂化学组分,对其无性系间的遗传力和变异情况以及各主要组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思茅松松脂组分中除脱氢枞酸外其他各成分在无性系间皆差异极显著,且无性系遗传力为0.53~0.96。单萜及倍半萜中α-蒎烯含量最高,含量为19.14%;松脂中含量最高的二萜类组分为长叶松酸,含量为27.06%。α-蒎烯与β-蒎烯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α-蒎烯与莰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产脂量与α-蒎烯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这些化学组分受较强遗传因素控制,选择育种潜力大,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3.
秦岭华山松单萜类挥发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华山松健康木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挥发物的动态变化,应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针叶和树干韧皮部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α-蒎烯、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β-水芹烯。试验表明:(1)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单萜组分相同,无论是针叶还是树干韧皮部。(2)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针叶单萜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健康木和新侵木相比,莰烯、β-香叶烯以及D-柠檬烯变化显著;枯萎木与新侵木和健康木相比,6种单萜均有显著差异。(3)健康华山松和不同阶段被害华山松树干韧皮部单萜相对含量有差异:健康木与新侵木相比,仅D-柠檬烯差异显著;新侵木与枯萎木相比,均差异显著;枯萎木与枯立木相比,β-蒎烯、D-柠檬烯以及β-水芹烯变化显著。(4)α-蒎烯、β-蒎烯和β-水芹烯相对含量变化在健康木和不同阶段受害木中呈现一定规律,认为这与华山松大小蠹导致健康华山松树势衰弱和被害华山松的健康程度有关,这也可能是反应华山松被害和健康华山松树势衰弱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4.
用2种吸附剂XAD-2和T enax TA,采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技术,对自然状态下油松的球果枝梢挥发物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单萜成分:1R-α-蒎烯、莰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和D-柠檬烯,其中1R-α-蒎烯相对含量最高,莰烯最低,D-柠檬烯含量从9.47%~35.29%。实验结果表明,2种吸附剂对单萜的吸附效果基本一致,能满足油松挥发物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北方乡土树种油松为研究对象,运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法,结合Porapak-Q吸附采样—溶剂洗脱—GC-MS分析洗脱液的方法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对油松夏季健康木、夏季衰弱木、秋季健康木释放萜烯类挥发性成分组成进行分析,并研究挥发物释放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在本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评价不同条件下油松释放的挥发物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为人们合理选择游憩时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油松主要释放3-蒈烯、α-水芹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萜品油烯等8种单萜烯;不同条件下,油松释放的挥发物成分又存在着差异,油松夏季健康木主要释放以上8种单萜烯,且释放浓度呈现"两峰一谷"日变化规律,而夏季衰弱木释放的单萜挥发物比健康木多5种,分别为β-水芹烯、α-松油烯、反式-β-罗勒烯、β-罗勒烯、γ-松油烯,秋季健康木比夏季多释放3种相对含量均低于0.1%的β-水芹烯、反式-β-罗勒烯和γ-松油烯;3种条件的油松对倍半萜类挥发物释放极少,各物质相对含量均不高。研究显示,相比夏季而言,秋季健康油松林分释放的挥发物对人体健康更有益,更适合外出游憩。而夏季16:30-18:00期间也比较适合在油松健康林分内游憩。  相似文献   

6.
对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14#无性系的针叶精油做了GC-MS定性、GLC定量分析和统计检验。最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和β-石竹烯。F检验的结果表明,叶龄萜烯各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大于树冠朝向;一年生针叶中单萜和倍半萜的相对含量随季节波动不显著;当年生针叶中仅树冠南向的含量波动显著,其中β-蒎烯的波动是造成单萜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一些同分异构体的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杏香兔耳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的地理变异模式,确定其优良种源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全分布区9个地理杏香兔耳风种源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杏香兔耳风绿原酸含量变异幅度为0.148~1.178 mg/g,芦丁变异幅度为0.227~0.537 mg/g,不同种源间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种源间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变异大于种源内,种源间表型分化系数分别为92.76%和95.73%;不同种源内植株间芦丁与绿原酸含量性状离散程度不同;绿原酸与芦丁含量与7月均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地理生态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聚类分析可将9个种源划分为2个类群,低变异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类群和高变异高绿原酸含量类群。湖南洞口、浙江宁波、江西分宜和江西芦溪种源为高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种源,是开展优良种质选择和发展林下种植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8.
对字宁兴城油松种子园14^#无性系的针叶精油做了GC-MS定性、GLC定量分析和统计检验。最主要成分为a-蒎烯、β-蒎烯和β-石竹烯。F检验的结果表明,叶龄对萜烯各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大于树冠朝向。一年生针叶中单萜和倍半萜的相对含量随季节波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松脂中单萜类组分研究续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赣北湿地松子代试验林产脂量高于群体平均数的家系中随机抽取22个家系88单株及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各8株,测定每株中单萜类组分:α-蒎烯、β-蒎烯、双戊烯、香叶烯、莰烯、α-松油醇的百分含量,从22个湿地松家系中初步筛选出高卢β-蒎烯、高抗家系4个,分别是家系13、15、16、19;初步筛选出高口α-蒎烯、高抗家系也是4个,分别是家系2、5、11、20.α-蒎烯、β-蒎烯、双戊烯、莰烯各有90%以上的家系单株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家系间的变异系数;单萜类中5个主要化学组分遗传力变动0.56~0.87;5个主要化学组分在家系间差异都达极显著,说明5个主要化学组分受较强遗传因素控制,选择育种潜力大,选择易见效.再次证实湿地松松脂中单萜类α-蒎烯、β-蒎烯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单株试样化学组分以α-蒎烯为主,还是以β-蒎烯为主,取决于家系遗传特性.马尾松抵抗松颈象危害能力比湿地松、火炬松强,通过不同种松树单萜类组分百分含量的比较,发现马尾松内含萜类化合物中α-蒎烯和莰烯含量高、双戊烯含量低,揭示了诱发昆虫拒食性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相同生境条件下不同种源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对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危害的影响,调查了寒月、马鞍山、立林、宏伟和碧水5个种源的被害株率和幼虫钻蛀危害形成的凝脂团平均数,运用动态顶空取样法和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不同种源红松健康主干释放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 表明:赤松梢斑螟的危害在这5个种源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被害株率和平均凝脂团数最高的都是碧水种源,最低的均为立林种源,且差异显著(P<0.05).红松受害程度与其主干的挥发物种类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5个种源共发现2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烯萜类占23种.所有种源共有的挥发物为12种.寒月和马鞍山有22种挥发物,立林有21种,宏伟和碧水有17种.在被害株率和平均凝脂团数均差异显著的碧水和立林种源中,莰烯、罗勒烯、龙脑烯醛、乙酸龙脑酯、(-)-α-荜澄茄油烯、(+)-α-长叶蒎烯和(-)-α-古巴烯只存在于立林种源中;(-)-莰烯和萜品油烯则只存在于碧水种源中.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R)-(+)-α-蒎烯相对含量与被害株率(P=0.046)及平均凝脂团数(P=O.01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β-水芹烯相对含量与被害株率(P=0.048<0.05)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种源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光合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3个不同地理种源滇黄精植株的光合日变化,为良种选育以及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种源滇黄精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永德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四川会理、云南金平种源滇黄精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金平种源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3个种源滇黄精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均不规则。3个种源之间光合特性存在差异,Pn日均值依次为:云南永德种源四川会理种源云南金平种源;除云南永德种源的Tr未出现下降外,其余各光合参数在午后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永德种源的Pn与Gs呈显著正相关;云南金平种源的Pn与Gs、Tr均呈显著正相关;四川会理种源的Pn与Gs、Tr和空气相对湿度(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温度(Ta)呈显著负相关。此外,3个种源滇黄精的Gs与RH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各种源的Pn与Gs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RH对3个种源滇黄精的Pn影响也较大。3个种源滇黄精的光合日进程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种源对同一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引种栽培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云杉种源苗期性状变异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7年生云杉苗为试材,对17个种源的10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并对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变异、种源地理变异模式、种源区划和种源苗期选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径、苗高、当年高、一级侧枝数量、二级侧枝数量、最大侧根粗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8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重要的生长性状是苗当年高、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云杉苗期地径生长量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一级侧枝数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年降水量也呈显著负相关;依据种源间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把17个种源划分为4个种源区;根据10个生长性状的综合指数对参试的17个种源进行排序和苗期初步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地区嫁接引种至河北迁西的39份板栗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共计7个群体),对与其叶片相关的8个功能性状进行了双因素巢式设计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板栗叶片8个功能性状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叶片功能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呈多态性,多样性丰富;板栗叶片8个功能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6.91%~27.57%之间,其中叶片DSPA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其余7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表明叶片DSPA的遗传稳定性较好,育种改良潜力较小;不同群体内性状多态性丰富程度最高为江苏群体,最低为安徽群体,表明在遵化板栗群体中选育出新品种的可能性较大;群体间的平均变异与群体内的平均变异比约为6∶7,说明就板栗叶片8个功能性状呈多态性的主要来源是群体内变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叶片面积与叶片DSPA对板栗坚果的单粒质量显著的影响,因此板栗叶片面积及叶片DSPA可以作为迁西地区引种及选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通过系统聚类可将7个板栗群体居聚为2大类群,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叶片功能性状的多样性,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油松表型性状三水平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巢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油松亲本和苗期13个表型性状在种源—林分—家系三个水平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三者中以家系间变异最大,种源次之,林分最小,分别占总变异的58.7%、28.1%和13.2%。遗传力估值也以种源和家系较高。据此提出了油松遗传改良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5.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16.
白花泡桐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泡桐50个种源580个家系进行了多水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泡桐的生长性状、感病指数、冻害指数和地理分布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的种源生长最好、东北部的种源冻害最轻,并且生长和冻害性状呈连续的地理变异趋势;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种源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生长、抗病能力和适应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一些种源内家系间的生长及冻害差异也十分明显.各性状的变异为种源间大于种源内家系间,并且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最后作者对白花泡桐进行了种源、家系、个体不同层次的选择.经选择所得的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感病指数和冻害指数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7.06%,19.16%,43.11%,61.66%及108.23%.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油松种源的遗传变异,确定种子调拨区划,为开展高世代育种提供遗传基础广泛且品质优良的育种群体。从油松分布区5个种子区内的种子园、母树林和人工林(对照)收集种源30份,分析了不同种源种子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在长、宽、千粒质量、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和圃地发芽率间差异均显著;种子的长宽、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速度基本符合地理变异规律;发芽指数与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及圃地发芽率均相关,千粒质量仅与种子长和种子宽正相关;根据油松种源种子的发芽指数,河北平泉(种子园、母树林、人工林)、甘肃省正宁县、河北阜平县和山西隰县人工林种源的萌发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8.
帽儿山地区10年生白桦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帽儿山10年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源试验林14个种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树高、胸径、材积和纤维素质量分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各种源4个性状的遗传参数比较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东方红、帽儿山和乌伊岭种源为优良纤维材种源,其纤维素质量分数遗传增益分别为5.29%.9.96%和2.85%,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43.26%,38.07%和36.96%。各种源性状与对应的地理气候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主要受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即白桦生物性状的地理变异的实质是对温度和日照时间的高度适应。聚类分析将14个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种源区、辽东种源区和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种源区。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5个种源的小叶杨为材料,分别对17个表型及生理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杨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47.11%,种源内变异大于种源间变异;小叶杨群体各性状变异呈梯度变化规律,高海拔的种源表现为苗高、叶大,而低海拔的种源表现则相反;利用种源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显示,5个小叶杨种源可以划分为3类。研究结果将为天然小叶杨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