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不同农艺措施对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土区保护地土壤栽培条件下,土壤盐渍化的趋势有所加重,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喷施植物抗盐剂、实行土壤隔层等措施能改善土壤生态条件,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市保护地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但随着保护地栽培年限的延长 ,加上常年连作栽培和操作管理不当诸因素的影响 ,导致土壤耕作层盐渍化程度提高 ,造成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这就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为此 ,莱西市土肥站自 1999~ 2 0 0 1年承担组织实施莱西市科委下达 相似文献
4.
在潮土区保护地土壤栽培条件下,土壤盐渍化的趋势有所加重,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喷施植物抗盐剂、实行土壤隔层等措施能改善土壤生态条件,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地温,增加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5.
保护地菜田土壤硝酸盐积累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保护地菜田土壤硝酸盐积累方面的研究结果 ,就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调控措施做了较为详尽的评介 相似文献
6.
7.
番茄青枯病的土壤微生态防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田间试验、微生物培养、BIOLOG GN微平板培养分析,研究了新开地、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前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番苗青枯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开地没有发生青枯病,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病率为100%,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后,青枯病发病率降低至49.86%,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略微增加,细菌的数量变化不大,但平板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不同形态菌落数明显增多。新开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在BIOLOG GN微平板温育过程中的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均显著高于连作地土壤,PIE相遇几率则相反,新开地与施用生态有机肥土壤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施生态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从生态水平上抑制番茄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通过对保护地土壤退化问题的综合分析可知,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①迄今为止保护地生产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耕作制度,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护地轮休时的土壤环境问题。②市场的需求与保护地的轮作没有统一起来,连作造成营养元素的失衡、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③肥料的盲目过量使用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盐分,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④多数保护地至今仍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这样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也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如下:首先在保护地轮休前大力推行机械方耕、客土、排土等耕作方法,使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其次,将市场需求与保护地轮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宜于保护地的土壤轮作制度。第三,以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实施因土、因作物、因设施的运行情况,统一调配,科学施肥。第四,建立健全保护地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技术体系,将节约水资源与改善保护地环境统一起来。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措施来提高保护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对辽宁省主要保护地蔬菜生产区生产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自蔬菜保护地和与之相邻的露地大田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分析了改作保护地后种植年限、有机肥施用量等因素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已经显著高于露地大田土壤,且这一差异0~20 cm土层明显大于20~40 cm土层;(2)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随着改作保护地后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的变化趋势;(3)在改作保护地后种植年限相近的条件下,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增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辽宁各地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大连地区保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地区处于中-低水平,需要增加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进一步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0.
蔬菜保护地土壤障害的调查及矫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调查研究表明,嘉兴平原蔬菜保护地土壤障害的主要类型是盐害,生理缺害、pH偏酸;主要是由于施肥过量及结构不合理引起的;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蔬菜保护地土壤障害的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编制的《岳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探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维护良性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兰溪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兰溪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阐述了营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结合兰溪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制定地方配套法规、建立水土保持审批管理制度”等九条具有实践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回顾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贵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根据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贵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和措施为:一是以现有坡耕地为整治重点;二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三是水土流失治理必须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解决好治理区群众的吃粮、用钱和燃料问题;四是理顺管理体制,搭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平台;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和治理水平;六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七是做好水土保持的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投入;八是加大执法力度,控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水土流失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分析了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流域两侧地形和水系严重不对称的基底性脆弱,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交错性脆弱,暴雨降水及径流的波动性脆弱,植被覆盖、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性脆弱和黄河夺淮导致的历史遗传性脆弱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淮河流域脆弱性成因,提出了该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设施栽培下原状土与扰动土水分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双流县设施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原状土与扰动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水分物理性质和比水容量等项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扰动土水分特征曲线总体变化趋势与原状土较为一致。在低吸力阶段,相同吸力条件下扰动土含水量高于原状土,在高吸力阶段两者差异较小。扰动土毛管孔隙度、总孔度和凋萎含水量在剖面上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原状土较为一致。扰动土不同土层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差异较小,原状土的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在低吸力阶段,相同吸力条件下扰动土比水容量远高于原状土,但随土壤水吸力增加,扰动土比水容量变化趋势逐渐与原状土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林模式土壤养分与颗粒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态经济林在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及其颗粒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林对改善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设施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生物量碳和5种酶活性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随季节变化不一致,细菌数量先升后降,高峰出现在6月,10月最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在3月最多,而后逐渐减少。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但真菌和放线菌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与露地相比,设施栽培中真菌增加快于细菌。(2)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3月和6月含量最高,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增加。(3)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明显,除过氧化氢酶外,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高峰主要出现在3月,土壤酶的总体活性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盐分和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以山西省临汾市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累积状况以及温室土壤电导率、可溶性盐、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大田土壤相比,温室土壤电导率和可溶性盐含量逐年增加,pH值下降,种植8a的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累积量已接近黄瓜的生育障碍临界点;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尤其是土壤速效磷、硝态氮的累积严重;日光温室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过量施用化肥是土壤盐分累积和养分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杨凌地区大棚土壤硝态氮累积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调查不同棚龄大棚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杨凌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土壤硝态氮累积特性,结果显示:大棚蔬菜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露天菜地和拱棚土壤,反映出过高的氮肥投入,各棚龄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硝态氮表土累积。随着棚龄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及总盐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表现为逐渐下降,不合理的施肥将导致短龄大棚土壤硝态氮及总盐含量急剧上升而超过长龄大棚土壤;在番茄生长周期内随生育期延长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量逐渐增大,但总盐含量变化并不明显。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导致土壤底层硝态氮也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