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言道 :“有收无收在于水 ,多收少收在于肥”。一语表明了水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在农田灌溉或排涝过程中 ,离心式水泵担负着重要角色。正确选择水泵及其配套动力 ,是保证既能满足农田灌溉或排涝的需要 ,又能使抽水装置最经济运行的关键。一、离心式水泵的选择首先要确定水泵的流量和总扬程 ,流量又叫出水量 ,是指水泵在单位时间内的输水量 ,用于灌溉的水泵 ,其流量应根据灌溉面积、作物的灌水定额、轮灌天数、每天灌溉时间求得 ,即流量 =总灌溉面积×作物的灌水定额÷轮灌一次的天数÷每天灌溉时间÷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渠系有效利…  相似文献   

2.
畦田灌水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发展了农田灌溉。地面灌溉就是传统的灌水方法,它是将水从地表灌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至今,地面灌溉仍是我国灌溉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其灌溉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98%强。适用于旱地作物的地面灌溉方法,主要是采用畦灌和沟灌。这种灌水方法的优点是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技术条件要求不高,容易掌握,便于农民管理运用;不需要特殊的专用设备,一般投资较省;由于水借助于重力移动和下渗,可节省能源,运行费用低。但灌水定额大,水的利用率低;要求土地平整;田间工程占耕地多;劳动生产率低等。  相似文献   

3.
1概述传统的农业灌溉一般采用地面灌水方式,如畦灌、沟灌、淹灌等,灌溉水由灌区内的各级渠道来分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灌溉正在逐步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这些新型灌水技术具有增产、节水、灌水效率高、节省劳动力、适应性广等优点,是目前农业灌溉发展的方向。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约5000亿m3。农业灌溉面积5040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33万hm2。目前,全国已发展管道输水工程控制面积300万hm…  相似文献   

4.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灌溉制度、灌水技术、防渗技术和用水管理4个方面。采用这些技术是以期用最科学的水投入,取得农作物的高产出。而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灌溉输送与田间灌水上:渠道渗漏占到农业浪费水总量的40%;田间灌水浪费占60%。采用防渗漏灌溉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防渗漏 巧灌水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 地面灌水方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灌水方法。据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对西部17个州的调查统计,75%以上的灌溉面积仍普遍采用地面灌水方法。我国现有灌溉面积的95%以上使用的也是地面沟、畦、淹灌等地面灌水方法。  相似文献   

6.
农田灌溉量预测对水资源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农田水分平衡公式为基础,导出灌溉量I与前各时期的降雨量pt-1、pt-2、pt-3灌溉面积S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农田灌溉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灌溉量BP神经网络预测法精度约为94.5%。因而,以灌溉面积、前各时期降雨量为输入变量,结合BP神经网络技术来预测农田灌溉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洛惠渠灌区是关中东部的一个老灌区,河源供水量少,灌溉面积大,水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灌区多年来在充分利用水资源,计划用水,提高灌水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有效灌溉面积从五十年代的35.3万亩增加到77.6万亩,年引水量从0.95亿立米达到2.3亿立米,大田灌水定额由60—70立米/亩降低到40—50立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6提高到0.58。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368斤,1982年提高到880.6斤,棉花亩产由65.4斤提高到114.9斤。  相似文献   

8.
激光平地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与灌水均匀度,节水、增产、省工的一项重要措施.时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探讨激光控制农田土地平整技术在湖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激光平地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与灌水均匀度,节水、增产、省工的一项重要措施.时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探讨激光控制农田土地平整技术在湖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激光平地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与灌水均匀度,节水、增产、省工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探讨激光控制农田土地平整技术在湖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农田灌溉中,掌握科学的灌溉技术,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以取得省水、增产的效果。它包括地下渗灌、地上喷灌、滴灌、微滴灌等。l喷灌技术喷灌是利用水泵或水源的天然落差加压,通过管道、喷头将有压力的水喷射到空中,均匀地散布在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与地面漫灌相比,其好处:一是节约水量,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量小,水的利用率高,比地面漫灌省水30%~50%;二是增加产量,灌水均匀,易于控制土壤水分,可调节小气候,增加地表层湿度,对作物增产有利。玉米、大豆采用喷灌,一般可比地面漫灌增产10%…  相似文献   

12.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农田灌溉过程中的水力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实践,提出发展灌溉水力学的初步设想.在分析农田灌溉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输水、灌水、土壤入渗与植物吸水4个阶段;输水与灌水过程属灌溉水力学范畴,土壤入渗属土壤物理学范畴,植物吸水则与植物水分生理密切相关;灌溉水力学、土壤物理学与植物水分生理学共同构成农田灌溉的基本科学理论.据此给出了灌溉水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灌溉水力学将着重研究输水与灌水过程中的水流运动规律,其科学目标是如何经济、高效、均匀地将灌溉水流输送到田间土壤;灌溉水力学的内涵主要包括灌溉水流运动规律、灌溉系统水力计算和灌溉均匀度评价3个方面.灌溉水力学的发展,可作为农田灌溉基本科学理论,指导灌溉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灌溉工程设计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综合农业节水技术、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和节水灌溉管理技术等几种。1微灌技术的优缺点 微灌包括滴灌、渗灌和微喷灌等,它是一种新型的农田灌溉技术。微灌是根据作物对于水分的需要,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滴头、渗孔和微喷头),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或土壤表面,是一种局部灌水方式。与喷灌、管道输水灌溉和地面灌溉相比,它具有以下…  相似文献   

15.
重视地面灌溉,提高灌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面灌溉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传统灌水方法,数千年前劳动人民就用来灌溉农作物,创造了格田淹灌、沟灌、畦灌等各种灌水方式,特别是井灌地区,群众长期沿用的园田化沟畦灌经验,田块平整精细,灌溉均匀省水。建国以后的五十年代,我国曾在大面积上实行灌溉耕作园田化,使许多凹凸不平的土地变成了“埂直如线、地平如镜”的良田,不少灌区和科研、生产单位总结研究了沟畦灌水技术的标准规格,对节约灌溉用水量和提高灌水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些年来,我们对地面灌溉重视不够,对提高地面灌水技术注意不够,对地面灌溉的研究工作几乎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6.
依据耕作土壤入渗试验和大田灌水试验,采用试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类型以及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对农田灌溉的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将为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喷灌支管设计中,支管上各喷头等间距布置,但是沿支管灌水量不相等。为此提出一种实现沿支管灌水量相等,但允许喷头间距变化的支管设计方法。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提高喷灌灌水均匀度,并且能在不增加用水量和不均加能耗的情况下,增加支管灌溉面积。最后给出一个算例,说明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农田灌溉中几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袁光耀(河南省人民胜利渠引黄科研中心)我国水资源日趋紧缺,农田灌溉必须走节水灌溉的道路。过去在农田灌溉中,为编制用水计划,计算灌水定额等,已有一套完整的办法。但随着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和多年的灌溉实践证明,过去的一套办法,有...  相似文献   

19.
把“管灌”这一广大农村使用最为普遍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其它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比作“1+X”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就是利用“管灌”输水速度快、能耗低、水利用率高(95%以上)等长处,避其“管灌”田面灌水利用率较低的短处,改用其它田面节水灌溉技术。在不增加投资入或投入较少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实现高效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20.
普继忠 《农业工程》2018,8(11):77-79
灌区内轮灌斗渠的流量一般根据灌水率和灌溉面积确定。对于灌区内斗渠控制灌溉面积大小不一的情况,斗渠的田间净流量应按各条渠道的灌溉面积占轮灌组灌溉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通过计算每条斗渠控制的平均农渠数量来演算斗渠流量,方法较为简单和准确,并通过相关规范公式验算和实践检验,可作为斗渠规模确定的一种方法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