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田间调查,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主要杂草群落组成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田主要杂草种类有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藜(Chenopodium album)、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和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藜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宽度值最高,是群落中的优势杂草;其次是打碗花,为主要杂草;且藜与打碗花的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重叠值比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田杂草群落存在潜在的变化因素,随着农田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农田杂草群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青海高寒区不同人工林配置下草本群落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青海大通高寒区的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云杉白桦混交林4种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不同人工林群落下草本群落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计算,从生态位角度揭示了不同树种配置下草本群落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下草本群落的广生态幅物种不同,针阔叶混交林更有利于林下草本群落的生长和发育。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一般情况下,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之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一些林分中,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可能是不同草本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激烈竞争的体现,针阔叶混交林下草本种群在有限的空间中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砒砂岩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生态位特征,为当地油松人工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长势良好的油松林地,实地调查记录各样地草本植物的类型及数量、平均株高及盖度等基本情况;基于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生态响应,分析油松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生态位特征。[结果] ①砒砂岩区油松人工林草本层植物共计35种,其中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明显处于群落优势地位。②整体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不高,林下草本物种存在分化现象。③林下草本物种有37.15%的物种为发展物种,62.86%的物种为衰退性物种,14种优势物种中,11类属于发展性物种,其中资源占有量较大的物种为本氏针茅(0.188 5)、阿尔泰狗娃花(0.053 1)、糙隐子草(0.037 9)。[结论] 砒砂岩区油松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种间竞争微弱,群落物种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能力欠佳。主要优势草本物种绝大部分处于发展阶段,表明现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乌冈栎群落乔木层种群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群落调查,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的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Hurtlbert公式、Pianka公式和Schoener公式,对福建将石、浙江开化、广东仁化、湖南沅陵和贵州荔波的乌冈栎群落乔木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乌冈栎作为群落的建群种,其生态位宽度要大于其他物种,Levins和Hurtlbert生态位宽度值在各群落中分别为0.678、0.690、0.693、0.682、0.694和0.879、0.950、0.967、0.908、0.972。2)从Pianka生态位重叠值来看,Np0.4的高相似性分布段中,将石、开化、仁化、沅陵和荔波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24.09%、33.33%、39.08%和43.69%,相似性比例越高的种对,对资源的需求就具有越高的趋同性,由此可判断群落生态位分化的程度。4)乌冈栎林属于稳定的地形顶级群落,各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群落处于动态的稳定状态;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乌冈栎将长期保持优势种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苹果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省晋中苹果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4447头蜘蛛隶属15科41属68种;并应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分析得出不同时期果园蜘蛛群落优势类群及优势种,根据二维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间相似性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以λ=0.89为聚类阈值,可将8种果园优势种蜘蛛划分为2个明显竞争群及3个分离种。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生态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生态位理论,以黄土半干旱区6个不同密度林分林下草本层植被为研究对象,以林分密度作为资源轴,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对林下植被进行生态位计测和分析,揭示林内资源环境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的生态位宽度值普遍较小,其中阿尔泰紫婉、铁杆蒿等生态位宽度较大,这与无林地相似,同时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并不普遍,重叠度普遍不大,各种对间对资源的共享趋势不明显,生态位发生分离,显示了林下植被状况差。  相似文献   

7.
对东莞大岭山撂荒的荔枝林(品种为“妃子笑”)林下植被进行样方调查, 分析了荔枝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 并提出撂荒荔枝林未来发展的对策。共记录到林下植被102 种, 隶属于50 科85 属。其中, 蕨类植物13 种, 隶属于9 科9 属; 双子叶植物65 种, 隶属于31 科52 属; 单子叶植物24 种, 隶属于10 科24 属。林下植被以灌木和乔木(幼苗)为优势生活型。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差异不显著, 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差异亦均不显著。林下层优势物种中有春花(Raphiolepis indica)等8 种灌木,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7 种草本,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等5 种藤本。灌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09~1.450、0.567~0.955, 草本层分别为0.945~1.566、0.270~0.984。所调查的荔枝林林下自然演替的植被物种丰富, 区系成分为亚热带地带性种类, 结构亦较为复杂。因此, 在荔枝产业面临转型的阶段, 对于立地条件或荔枝品质较差不再经营的林分,可维持植被现状, 或向生态公益林方向改造, 以利于东莞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过程种群生态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陆生植被和水生植被两种演替序列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陆生植被经过翅碱蓬群落、碱蓬柽柳群落、柽柳群落、白茅群落的演替过程, 每个阶段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都较大。翅碱蓬群落阶段优势种翅碱蓬的生态位宽度达9.99, 碱蓬柽柳群落阶段碱蓬的生态位宽度为9.72, 柽柳群落阶段柽柳的生态位宽度为9.20, 白茅群落阶段白茅的生态位宽度为9.31。水生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眼子菜金鱼藻群落(沉水植物)阶段、浮萍水鳖群落(浮水植物)阶段、芦苇水烛群落(挺水植物)阶段和杞柳芦苇群落(湿生植物)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优势种眼子菜的生态位宽度为8.62, 浮水植物阶段优势种浮萍生态位宽度为9.23, 挺水植物阶段优势种芦苇的生态位宽度为8.59, 湿生植物阶段优势种杞柳生态位宽度为7.45。生态位宽度计测结果较好地对应着各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位宽度在演替系列中的动态也较好地反映了种群在群落演替过程的数量动态。各演替阶段生态位重叠计算结果表明, 各阶段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低, 每一阶段内种群间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9.
耕作方式对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的方式,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杂草分布状况,并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记录杂草16种,隶属10科。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群落基本组成为藜(Chenopodium album)+牛筋草(Eleusineind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与当地传统的地膜覆盖、秋耕和玉米连作耕作方式相比,秸秆覆盖、减少秋耕和玉米-大豆轮作均可增加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优势度(P0.05)。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秸秆覆盖可增加杂草群落中牛筋草优势度比,降低藜和反枝苋优势度比;减少秋耕可增加狗尾草、反枝苋、灰绿藜(C.glaucum)和米瓦罐(Silene conoidea)优势度比,降低牛筋草优势度比;玉米-大豆轮作可增加米瓦罐优势度比。不同耕作方式对偶见种杂草在田间的分布和组成影响不明显。可以看出,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物种较少,群落组成单一;不同耕作方式对新垦沙地农田杂草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有明显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沙地农田杂草合理防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2015、2018年4月中下旬,采用随机5点取样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春麦田杂草种类及发生情况开展了2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春麦田杂草群落组成大体无变化,常见杂草分属藜科、蓼科、旋花科、菊科、十字花科及禾本科,约20种,其中藜科藜属的藜、灰绿藜、小藜为优势种杂草,藜为极优势种,2次调查显示藜科杂草发生的相对密度为50%左右。建议当地春麦田除草应选择对阔叶类杂草防效好的除草剂,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特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七级目测法调查了湖北省3个水稻主产区25个样点稻田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程度,分析了各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群落的特点.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有23科43种,据综合草害指数优势种杂草依次为稗、双穗雀稗、水花生、鸭舌草、千金子、丁香蓼、鳢肠、浮萍.其中襄樊-随州地区以稗、水花生为优势种类,江汉平原以稗、双穗雀稗为优势种类,黄冈地区以稗、鸭舌草为优势种类.江汉平原与黄冈地区稻田杂草群落相似性较大,Sфrenson相似性指数为0.774 1,二者均与襄樊-随州地区的相似性较小.总体上看,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的丰富度较低,可能与长期施用除草剂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 可有效减少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 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本研究根据生态位先估和生态位竞争原理, 设计覆盖稻草和间种豆科绿肥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两种杂草生态控制技术, 同时设置清耕对照(CK), 采用小样方多点取样连续两年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等指标, 发现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 3个处理春季(4月)发生的杂草特征表现为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 cm以下;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照的优势恶性杂草多度(Pi)高达0.788和0.759, 稻草覆盖处理分别为0.256和0.420,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恶性杂草种类较少发生(Pi值均低于0.050); 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杂草物种丰富度(S)、种群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对照, 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对照; 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表明两种生态控草处理措施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 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植被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土石山区潮关西沟流域天然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植被群落种间联结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间正联结关系非常显著的有柞栎和蒙椴、柞栎和迎红杜鹃、蒙椴和山杨、蒙椴和白蜡、山杨和白蜡、春榆和北京丁香、春榆和大花溲疏、臭椿和山杏、臭檀和栾树、臭檀和大花溲疏、锐齿鼠李和孩儿拳头、小叶鼠李和酸枣。另外,依据种间联结关系,划分了4个生态种组。分析了主要乔灌木的生态位宽度,乔木树种蒙椴、柞栎、春榆和灌木树种荆条、小叶朴和酸枣的生态位宽度均较大。比较了不同种对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乔木不同种对中,山杏和北京丁香、柞栎和白蜡、蒙椴和春榆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灌木不同种对组合中,荆条和酸枣、绣线菊和迎红杜鹃、荆条和小叶朴、蚂蚱腿子和迎红杜鹃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的变化动态,运用植物群落生态的方法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稻田杂草的群落变化特点及控草效果。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杂草密度显著降低,与水稻单一种植比较防效为94%;水稻分蘖到孕穗期稻田杂草主要由看麦娘(Alopecuruspratensis)、稗草(Echinochhloa crausgalli)、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鸭舌草(Mouochoria vaginalis)、水竹叶(Murdannia triquetra)和鳢肠(Eclipta prostrata)组成,抽穗期到成熟期主要由水花生、稗草、狗牙根和水竹叶组成。研究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水稻分蘖期物种丰富度、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略高于水稻单一种植,Pielou指数低于水稻单一种植;孕穗期到成熟期物种丰富度、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低于水稻单一种植,Pielou指数显著高于水稻单一种植。水稻全生育期规模稻鸭生态种养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比较稻田杂草密度、杂草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说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显著改变稻田杂草的群落结构和组成,可抑制杂草发生危害,达到有效控草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华南裸露边坡修复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华南裸露边坡修复植物生态位进行研究,为华南地区边坡修复的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深圳市4处典型边坡修复工程的植被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华南地区边坡植物分别隶属于53个科。其中以大戟科、菊科、豆科植物居多。银合欢、山毛豆、簕仔树等植物重要值较大;乔灌层的生态位宽度值排序与重要值基本一致,银合欢、幌伞枫、山毛豆等具有较大宽度值;草本层中华南毛蕨、半边旗等蕨类宽度值较大。对生态位重叠值的分析表明,银合欢、幌伞枫和海南蒲桃间竞争激烈,山黄麻、车轮梅、鸭脚木与其他物种间竞争相对较小。在进行边坡修复时,先锋物种可选择生态位宽度大,初期长势强的阳性物种,如银合欢、马占相思,还应合理选配与建群种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物种,如车轮梅、山黄麻和藤本等。[结论]构建稳定结构的群落不仅需要考虑到植物对于边坡立地条件的适应性,更需要考虑物种间的竞争、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林下植被对不同密度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指示作用,可以为造林营林中的密度调控、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等,提供理论根据。为此,对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14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6种造林密度(1.5m×2m、1.5m×3m、1.5m×4m、1.5m×5m、1.5m×6m、1.5m×7m)林分的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观测,同时,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不同密度林内的树木生长情况和林下植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小的林分内,各小环境指标均优于密度大的林分,其中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刺槐林地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土壤干化的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鹅观草(Roegneriakamoji),小菅草(Themedaminor)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角蒿(Incarvilleasinensis),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随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因此,在半干旱区造林和营林中,密度不可过大,以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调查掌握小麦田杂草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可为筛选高效除草药剂提供科学依据。对定西市不同区域的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定西市共有麦田杂草15科38种,其中单子叶杂草6种,双子叶杂草32种。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以及渭源县北部等干旱半干旱区分布较多的杂草有12种,渭源县南部以及漳县、岷县等二阴区分布较多的杂草有13种。有8个杂草优势种,其中苦苣菜、藜、狗尾草、灰绿藜、菊叶香藜等5种杂草危害较重,危害等级达到Ⅲ级;苦苣菜、藜、狗尾草为绝对优势种,危害最重。杂草优势种是防除的重点对象,建议结合杂草特性,筛选高效除草剂加以科学防除。  相似文献   

18.
Little is known of glyphosate-induced hormesis in weeds and how this might influence weed management. To test the hormetic effect of low doses of glyphosate on broad-leaved weeds,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screenhouse. The hormetic effects of glyphosate solution in growth media (0, 65, 130, 250, and 500 g acid equivalent (a.e) ha?1) and foliar spray (0, 4, 8, 16, 32, and 64 g a.e. ha?1) were tested on four broad-leaved weeds (Coronopus didymus, Chenopodium album, Rumex dentatus, and Lathyrus aphaca). Glyphosate solution in the range 65–250 g a.e. ha?1 stimulated the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all tested weeds. However, at 500 g a.e. ha?1 inhibition of germination and growth was observed. Foliarly applied glyphosate in the range 4–32 g a.e. ha?1 increased root and shoot length, dry biomass, and seed production ability of all four weeds species; however, the stimulatory response was species depende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lyphosate hormesis c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ltering crop/weed competition and might influence wee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