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11个样本行政村共184位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调查,从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和外部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与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宣传农地流转相关政策、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与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村土地改革的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处理好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研究相关因素对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影响,运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农户转入与转出意愿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年龄、政府是否提供培训、农户的文化程度对农地流转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是提高农村土地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现状,并通过对农户的抽样调查对影响农户流转农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户转入土地意愿的显著性因子为农业收入、农业劳动人数、是否参加农村社保;影响农户转出土地意愿的显著性因子为农业收入、农业劳动人数、家庭耕地面积、是否参加农村社保;其他因子对农户转入、转出土地意愿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奇台县的7个主要乡镇,包括西北湾镇、西地镇、半截沟镇、碧流河镇、吉布库镇、老奇台镇以及三个庄子镇,共计375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研;在分析奇台县375户农户农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农户类型、家庭收入、流转价格水平以及签订书面合同等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兼业多态化;(2)加强农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的产出能力;(3)加强土地流转民间组织培育,推进流转行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康雄华  王世新  刘武  雷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34-4036,4048
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从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农户家庭状况、耕种土地条件、国家宏观政策、集体干预程度和其他因素等五方面分析入手,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显著因子,并以湖北省4个典型区域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的求解.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显著因子共有12个,各影响因素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与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最后提出了促进湖北省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钟菲  刘秀华  曹蕾  孙芬 《江西农业学报》2012,(8):148-150,158
从农户微观角度着手,选取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为研究区域,通过走访调查基层农户了解研究区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农地转出与转入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较明显差异,农地重要性、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农业收入对转出意愿影响较显著;而家庭农业收入、非农收入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对转入意愿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8.
将社会燃烧理论运用于农地城市流转机制的分析中,并采用1999~2004年湖北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作为农地城市流转的"燃烧物质"对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较为显著;土地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作为农地城市流转的"助燃剂"对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极为显著;农地城市流转的"点火温度"——经济增长和快速城市化都对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极为显著。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出了未来农地城市流转调控的重点是农地城市流转的"燃烧物质"和"助燃剂"。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鼓励和促进农地流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近年来,农地流转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呈现了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地域扩展的趋势。尤其是推行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提升了农业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但农地流转还没有普及,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经营已成为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的背景下,探析新时期农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在强制农地流转,农户利益受侵害,返乡务农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农地流转机制四项基本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4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主观决策因素。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意向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感知行为控制,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控制力较弱;2)经济收益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动力,而就业保障程度则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阻力,感知风险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3)农户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村集体的信任度;4)受制于村集体的统一流转,农户的自我决策能力较弱,对行为意向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本文建议建设因地制宜的租金制度,促进农地信息交易平台的建立,同时优化务工环境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家庭耕地经营规模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通过分析粮食供求、人口状况、耕地面积和政策调节因素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湖北省家庭耕地经营规模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对湖北省进行的初始预测表明,未来省内能够完全满足粮食自给自足,家庭经营面积也不断扩大,逐步实现规模经营;2)人口政策的开放短期内对湖北省粮食安全不会产生威胁。提高耕地安全基线,加大单位面积耕地资金投入和提高粮食种植比例都能够对粮食产量进行一定调节;3)上调耕地安全基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调节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但这种形式的调节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农村人口总量增加,会减慢家庭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城镇化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市栾城区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增大,单位面积均资本投入和均毛收入增加,而单位面积均劳动力投入和均净收入减少,说明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土地由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2)不同种植类型的规模效应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粮食作物和核桃在中等规模型(0.67~3.33hm2)生产效率最高,而草坪种植则在小规模型(0~0.67hm2)生产效率最高。3)影响不同种植类型的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同: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与粮食作物、草坪生产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是否从事其他工作与粮食作物、草坪生产效率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化肥农药投入与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呈负相关性,与草坪生产效率呈正相关性;年龄对草坪、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影响均不显著。因此,适当推动土地流转、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加大农业先进技术投入等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维护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构建了一个农地流转过程中业主违约与纠纷产生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规模变化和一般情形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对土地流转纠纷的影响。基于调研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及工具变量估计法,对土地流转纠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规模越大,纠纷产生的概率越高;市场信息越充分、交易成本越低、政府干预越少,则纠纷越少。因此,可从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流转信息完全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保护农户土地流转的自主权等方式,减少土地流转纠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耕地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但受青壮劳动力析出,务农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耕地撂荒问题成为耕地保护亟待关注的新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撂荒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耕地撂荒风险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粤北山区兴宁市为例,从基础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土壤质量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撂荒风险测度,探析不同撂荒风险耕地特征,最后提出分类治理对策。结果表明:耕地撂荒风险测度模型PCM系数为72.8%,能较好地测度耕地撂荒风险;兴宁市约三成耕地为高撂荒风险状态,其主要分布在土壤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耕作便利性较差的高海拔坡耕地上,且主要为田块细碎、形状不规整的旱地。为避免耕地大规模撂荒,建议建立耕地撂荒风险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土地流转,通过扶持种植大户,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方式推广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退耕还林工程10 a来的实施情况,根据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县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对西北6省793个退耕还林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参照退耕前,退耕后生态环境、农户生态意识和生计都有显著改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顺利,受到农民的一致赞成,补助问题是农户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分析了当前存在退耕补助兑现水平低,公示度和验收力度不够,树种比例要求不现实,政策宣传力度不强,退耕地收成不高,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16.
探究耕地利用规模与耕地生态效率的关系,为黄淮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黄淮海地区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耕地生态效率,并借助Tobit模型、门槛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淮海地区耕地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变化—缓慢下降—逐渐提升”的发展特征,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扩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现象;2)耕地利用规模与耕地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并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38 hm2/人,当耕地利用规模低于门槛值时,耕地利用规模的扩大会降低耕地生态效率,反之则会提升耕地生态效率;3)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强度在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据此,需加强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户耕地利用规模跨过门槛值,构建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促进耕地生态效率的提升,实现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在乡镇尺度厘清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撂荒耕地问题,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GF-1号遥感影像,耦合撂荒耕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像波谱信息,以撂荒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川省武胜县为案例区域,探索应用MaxEnt模型提取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信息的潜力,揭示撂荒耕地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识别撂荒耕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混淆矩阵总精度大于80%,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与统计年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受高程影响,常年性撂荒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超过300 m的丘陵山区,少数零星分散于嘉陵江两岸地势低缓的地区;季节性撂荒耕地各镇均普遍分布,局部呈片状分布特征。在2015—2018年研究时段内,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和撂荒耕地总面积均保持平稳态势。研究认为,MaxEnt模型在提取撂荒耕地信息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常年性与季节性撂荒耕地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前者归因于海拔、交通及灌溉条件,后者归因于海拔、耕作半径和灌溉条件。研究丰富了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的方法,增强了撂荒耕地时空分异特征与归因的认知,为乡村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虚拟耕地视角构建了县际耕地生态补偿分析框架,以县区为基本核算单元,选择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开展支付/受偿区域划分与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并提出了构建跨区域耕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虚拟耕地净流出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区域,净流入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2)根据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对耕地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进行划分,耕地生态补偿受偿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带,支付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西部丘陵山区以及地级城市主城区所在地。3)各县区间支付额度差异较大,郑州市辖八区、洛阳市辖六区、平顶山市辖四区的支付额度较大,总支付额度所占的比例超过50%;永城市、息县、唐河县、太康县、滑县、郸城县、正阳县、商水县、西平县、固始县等县区的受偿额度较高,总受偿额度所占的比例超过了60%。  相似文献   

19.
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促进中国农地的高效、低碳利用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对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农地经营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服务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2005—2021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2)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且该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农地流转面积超过门槛值后,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会下降;3)农地流转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本研究建议:加快推动农地流转水平,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结合区域差异性,重视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为北京市耕地保护补偿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理论与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测算区域耕地地块发展概率,据此进行耕地发展概率分区;选取区域征地补偿中的安置补助费作为参照标准测算耕地保护主体机会成本损失;最终由不同的耕地发展概率修正得到全区耕地保护补偿值。基于发展概率差别化测算平谷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结果在空间上具有由中心城区向远郊不断降低趋势,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差额化耕地保护补偿既弥补了种地农户机会成本损失,解决了土地规划与征收所带来的农地发展机会不均问题,又强化其耕地保护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