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勇 《南方农机》2022,(4):182-184
"1+X证书制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核心能力的复合类型专业技术人才.实施"1+X证书制度"必将助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改革.笔者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分析了汽车专业的"课证融通"人才培养中的原则,指出了"1+X证书制度"对汽车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探讨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部提出用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要求.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与中职院校合作,实现"2+3"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当前职业教育采取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是高职教育的创新措施,用于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轨道交通工程系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通过专业技能大赛,构建"以赛促教"模式、参与全国性的全真模拟实践环境用以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互动指导,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颜俊  方达 《南方农机》2022,(1):132-134
近年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技术转型升级加快,从低端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精尖加工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开启了教学改革,"1+X"证书的推出就是要以此为契机来推动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及认定模式.课题组以数控行业为例,整个数控车铣的证书制度是由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职业院校联合...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支撑能力的需求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此,应当主动构建教育部内部需要的人才培养生态,充分配合"1+X"证书制度的实施。透析"1+X"制度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不难发现,"1+X"的证书制度在培养受教育高职院校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沟通、引导、保障以及发展功能,是高职院校财务人才培养的整体升级支撑制度。基于此,文章介绍了信息化时代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1+X"证书制度背景,以及该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财务人才培养措施,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6.
郭颖  陈吉祥 《南方农机》2022,(8):150-152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生基础不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的现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机械图纸识读与实践"课程为例,提出"独立思考、差异化教学、全过程考核"的教学改革方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和信息化手段,以差异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操,实施课程全学期考核模式.研...  相似文献   

7.
袁菁芸  李步照 《南方农机》2019,(13):163-163,169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设立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缺失、师资队伍匮乏、教学模式陈旧及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凸显。文章探索以技能大赛为依托的新模式下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建设,为推动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对从事集设计、制造、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生产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优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素质、技术和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以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文章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对社会发展与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阐述了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为推动我国智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是提升其整体办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改革高职物流教学的基本手段.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对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加以分析,以此来更好地推行此培养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是培养时代所需技能人才的摇篮,"订单式"教学模式是企业参与下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教学模式之一,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结合点.这种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以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为主要载体,根据企业对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法,使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与分析目前高职毕业生在线场课堂、岗前实习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严重脱节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校企共建"能吃、能住、能学、能练、能创"五项全能的线场课堂,确定了一套高职生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基本途径以及职业素养的完整评价体系,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既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学历和技能之间怎样能更好的契合,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实行"双证"毕业,即在学习期间,要考取一个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证,然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但是一直没有这样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1+X"证书制度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文章以"1+X"证书为契机,推进专业建设改革,重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受到了更多关注,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都在不断改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不断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注重思政课的作用.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三生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X"证书制度是一项国家职教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能有效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目前,已发布与工业机器人有直接关联的"1+X"证书有4个,通过对比4个证书面向专业、岗位对象、工作任务、标准等分析,结合当地产业需求,选择合适的证书进行"书证融通".课题组针对现阶段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5.
"学做教"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有组织的开展实践应用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或终身发展中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专业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开展"学教做",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目的性是高职院校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创造新业绩、再上新水平"的社会背景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主要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状态进行研究,在明确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以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以及"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明确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实施意义,立足自身专业特点,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对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明确“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实施意义,立足自身专业特点,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如没有校企合作或者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缺少双师型教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于形式等,已经不适应中国制造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明河  李晓锋  成晓燕 《南方农机》2023,(24):184-186+189
为改进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1+X证书试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政府行政部门、培训评价组织、高职院校、参考学生四类参与主体,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结合研究团队1+X证书试点工作实践,收集整理了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1+X证书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八大主要问题,针对四类参与主体提出对应的应对措施或改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课题组提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为试点高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为培训评价组织改进工作、促进证书推广提供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