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料慈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4~1989年的研究证明:调整竹林结构、施肥、打老蔸对料慈竹低产林改造有显著效果。 我省竹林资源丰富,总面积约500万亩。大部分竹林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当,形成了70%以上的低产竹林。这些竹林年生长量每公顷不到0.4吨,急需进行改造。为提高其生物产量和竹林等级,我们从1983年起,在江安县万里森林经营所,进行了料慈竹低产林改造培育技术试验。试验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以改良林分结构和施肥措施为主。试验设计采用单因子小区对比法,两次重复,试验地总面积100亩。现将6年来试验结果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料慈竹与慈竹影响造纸性能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料慈竹、慈竹纤维形态及其造纸性能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料慈竹1%NaOH提取物、纤维组织比、戊聚糖等方面较差外,无论其纤维形态或造纸性能均优于慈竹。因此,可以认为料慈竹是一个优良的造纸竹种。  相似文献   

3.
料慈竹施肥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7年在赤水市复兴镇对新造料慈竹进行施肥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设计和定株(丛)观测与标准竹解析的方法,以竿材产量为指标,应用数理统计分析尿素 过磷酸钙 氯化钾的混合用量与配比;合理的施肥时期与方法。为科学合理的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料慈竹纤维形态和造纸性能及其与其他竹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料慈竹纤维形态及其造纸性能的分析,并与其他竹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料慈竹除1%NaOH抽出物较高外,无论其纤维形态或造纸性能均优于许多竹种。因此,可以认为料慈竹是一个优良的造纸竹种。  相似文献   

5.
料慈竹种群结构与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料慈竹的竹丛生长变化为研究对象,在相同林分内按设计设置固定样丛,试验期间逐年结构调整。每年调查新竹生长量并号竹,进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竹丛内保留1~3年生竹的新竹产量高,竹丛内各龄竹株百分率基本相近的新竹产量大,采伐强度以每年各龄竹按20%~40%采伐为宜;丛间密度以每亩42~74丛为好,丛内立竹密度以保留26~35株/丛则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对料慈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竹笋出土时间持续45天左右,以7月下旬至8月初为出笋高峰;竹笋—幼竹高生长时期为100天左右,遵循"慢—快—慢"的规律,且高生长的昼夜节律明显;地径生长期为32天左右。  相似文献   

7.
慈竹制造Lyocell纤维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  蒋应梯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4):18-20,23
通过研究慈竹的纤维素含量,尤其是研究和测试了影响纤维素分子量等各种因素,认为以慈竹为原料,制造Lyocell纤维是可行的,并用慈竹浆成功地纺制出了竹Lyocell纤维样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料慈竹百日苗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日苗木高生长可用方程Y=-18.24 1.07t 0.01t2 5.4×10-0.5t3来拟合,呈相关性显著;(2)百日苗的地径不随高生长增高而增粗,而是生长到一定时期不再生长;(3)当幼苗高生长基本结束后,侧芽开始从秆基萌发,长出分蘖苗,分蘖苗逐次加粗;(4)百日苗主根的生长较强,一级、二级侧根生长较少,此时不宜进行造林。  相似文献   

9.
料慈竹种群结构光能利用率的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生态学原理,分析料慈竹(Bambusa distegia)种群结构中的不同年龄叶的生长、不同年龄和不同胸径叶面积变化规律、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关系、料慈竹种群结构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以三倍体毛白杨硬枝容器扦插苗为种植材料,以9990,6660,4995,4440,3330,2490株.hm-2为造林密度在山东兖州建立试验林,在研究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产量并分析其纤维形态的基础上,探讨超短经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对超短轮伐纸浆林树高生长影响极显著,对材积生长影响显著;造林密度对胸径与材积生长影响极显著。在9990株.hm-2栽培密度下,3年生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蓄积量平均达80.1m3.hm-2。3年生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纤维平均长度介于0.77~0.86mm之间,平均宽度介于24.18~28.07μm之间,长宽比位于28.83~34.59之间,基本符合制浆造纸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利用显微镜技术对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ofPopulustomentosaCarr.)各部位的纤维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发现其纤维平均长度较长,长度分布均一,纤维的长度、宽度、壁厚等项指标最优值都集中在中部,梢部最差。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 EDXA、透射电镜观察(TEM)技术重点研究了三倍体毛白杨超微结构及木质素的微区分布,结果表明超微结构属典型的分层结构,细胞壁分为胞间层(ML)、初生壁(P)、次生壁外层(S1)、次生壁中层(S2)、次生壁内层(S3),特点是S1层较薄、S2层厚、S3层很薄甚至不明显。木质素在各形态区中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其密度大小依次为细胞角隅(CC)>复合胞间层(CML)>次生壁中层(S2)。  相似文献   

12.
绿竹高生长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连续三年时间,对绿竹高生长期的昼、夜、日生长量及对应日的气温、降雨量、湿度、日照时数、昼夜温差进行观察研究,获取试验数据七千余个。通过生长数学模拟和多元变量分析,对绿竹的年生长节律、日生长节律、昼夜生长节律、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探讨性的研究,初步探明绿竹生长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绿竹笋期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三年观察研究表明:(1)绿竹秆基笋目数量在4~10个之间,笋目萌动始于二月底,总萌动率79.3%,发笋数占萌动数的73.0%。(2)绿竹笋期长达5个月,可分为初期、盛期、递减期和末期四个阶段,盛期出笋株数和重量分别占72.0%和75.9%,比其他竹种更为集中。(3)绿竹一年生母竹发笋量占总重量的92.1%,二年生占7.9%。(4)竹丛的总出笋数和重量与座底竹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r_1=0.7582,r_2=0.7279。株平均出笋数和重量与座底竹数量具有负相关关系,r_3=-0.6124,r_4=-0.6418。(5)绿竹幼竹高生长历时85天左右,总生长量达950cm,日均生长量11.2cm,日最大生长量24cm。幼竹夜间生长量比白天快1.7倍。  相似文献   

14.
宋漳  林毓银 《林业科学》2001,37(Z1):181-184
The wilt disease of Bambusa ventricosa was a serious disease occured in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Thesymptoms of the disease, identification, inocul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usal organism and bionomics of thewilt disease were studied. The species was identified as Nectria ditissirna Tul. at sexual phase, and as Fusarium semitec tum Berk. &Rav. at anamorphic state. The causal organism of wilt disease grew vigorously on the PSA and PSA + 10%decoction of culm media, and formed white coloured colonies. After incubation of 7 days at 28℃ , a great amount of macro-conidia was produced, no stroma and perithecia were formed after 30 days. The stroma and ascospore were only producedunder natural condition. The preference temperature for mycelia growth was between 25 ~ 28 ℃ , and the optimum pH val-ues was at 6 ~ 7.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conidia and ascospores germination was between 25 ~ 28℃, and the opti-mum pH values was at 6 ~ 7. The high relative humidity ( RH 96.1% ~ 100% ) was necessary for the germination ofconidia and ascospore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of the wilt disease overwintered on the soil,and disseminated by winds and rains to infect the wounded stem base of Bambusa ventricosa. The primary infection occurredfrom the last ten days of February or the first days of March. The peak infection occurred from the first ten days of Marchto the second ten days of April during early summer rains. The infection ceased from the second ten days or the last tendays of May. The freeze injury was possibly important factor to induce infection of the wilt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料慈竹人工林施肥试验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赤水料慈竹人工林施肥试验的经济效益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料慈竹幼林进行氮、磷、钾配比施肥能起到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效果;施肥期以每年3~4月和6~7月两次施肥为最佳经济选择。  相似文献   

16.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81 77%和 84 4 3% ,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 2林分高约 2 0 %~2 5 % ;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 30 %左右 ,土壤水分相差约 10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 ,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 ,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 ,从小到大 4种密度林分 15a时树高分别为 12 10、10 31、8 4 5和 7 2 2m ,胸径分别达到 17 14、11 6 1、9 17和6 5 6cm ,林分蓄积量分别为 2 14 5 8、110 2 9、12 1 35和 84 0 3m3·hm- 2 ;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 9 13和 7 0 4m ,胸径生长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17.
绿竹侧枝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竹侧枝扦插育苗方法与传统的分兜法相比,不仅提高母竹利用率15倍以上,每公顷节约造林费1327.5元,成活率达97%以上,且操作简单,能为大规模造林提供充足的竹苗。  相似文献   

18.
不同功能防护林类型的判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决防护林类型选择技术问题,测定了洞庭湖水系内27个主要防护林类型的生产力,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水稳性指数,土壤最大蓄水能力,有效贮水能力及林分最大持水能力,并运用多级分辨等方法,对防护林类型的上述功能进行了判别分析,提出了18个可供多种功能上选用的选择技术模型。选择技术模型回判结果,回判符合率多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