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研究从武都区2012—2015年油橄榄全生育期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入手,通过统计对比分析,寻找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1月平均气温作为主导指标,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作为辅助指标,建立了武都山区油橄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油橄榄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 m以下的河谷、平地、浅山地带为油橄榄最适宜种植区,中部、东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1400 m的河谷、盆地、浅山区为油橄榄适宜种植区,中部海拔1400~1500 m的谷地和半山区为油橄榄较适宜种植区,其他区域,主要分布在武都西北部等地15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为油橄榄不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为指导武都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油橄榄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武都山区油橄榄生长气象条件分析及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武都区2012—2015年油橄榄全生育期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入手,通过统计对比分析,寻找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1月平均气温作为主导指标,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作为辅助指标,建立了武都山区油橄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油橄榄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 m以下的河谷、平地、浅山地带为油橄榄最适宜种植区,中部、东部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1400 m的河谷、浅山区为油橄榄适宜种植区,中部海拔1400~1500 m的谷地和半山区为油橄榄较适宜种植区,其他区域主要分布在武都西北部等地1500 m以上的高半山区为油橄榄不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为指导武都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油橄榄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等级指标,利用1980—2012年安徽省冬小麦灌浆期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连阴雨灾害样本和灾情资料,遴选出连阴雨灾害过程的阴雨日数、累计雨量和日照时数3个主要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PCA)、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等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冬小麦灌浆期间连阴雨灾害综合指数(D),并结合危害特征和产量损失情况进行了灾情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间的连阴雨灾害可由连阴雨综合指数(D)表达,并划分为轻、中、重、严重4个等级,对应的连阴雨综合指数(D)的分级阈值分别为:<0.2、[0.2, 0.4)、[0.4,0.6)、≥0.6。经对典型连阴雨年的验证,研究中构建的连阴雨等级指标较单要素指标,对连阴雨灾害具有较高识别能力,可作为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指标使用。  相似文献   

4.
天水春夏季连阴雨天气对蜜桃生产影响的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防御春夏季连阴雨灾害对天水蜜桃生产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原理提取了主要致灾因子并构建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主要致灾因子以5 月上旬蜜桃花后坐果期和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蜜桃果实速生膨大至成熟期影响最为明显,并以春末5 月上旬蜜桃花后坐果期连阴雨天气灾害对蜜桃产量影响最大,贡献率83%;2 个时段连阴雨天气灾害强度均以轻灾最多。综合评估表明,影响天水市蜜桃生产的连阴雨灾害综合评估除大灾、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为75%和83%外,中灾和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春季连阴雨分布特征及其对油菜产量影响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安徽省春季连阴雨灾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50年连阴雨空间变化规律;进一步利用近40年(1961-1999年)历史气象数据及油菜产量数据,分区域建立了油菜灾损率与连阴雨致灾因子的定量关系,并用近10年(2000-2009年)油菜产量资料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安徽省连阴雨过程、持续降水量和连阴雨频率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呈台阶状增加,淮河以北连阴雨出现频率和强度最低,沿江江南连阴雨出现频率和强度最高,尤其是皖南山区南部地区;(2)江淮地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区域连阴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相对误差为13.4%;沿江地区,实际灾损率在20%~25%之间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为13.0%;皖南山区,在实际灾损率较大的情况下,模型可较准确地反映油菜的减产情况,相对误差为15.8%。此方法建立的连阴雨灾害指标与油菜产量的定量关系,可用于定量评估连阴雨灾害发生时,油菜产量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山南市霜冻灾害风险特征,提升霜冻灾害预报预测水平,提高科学防御灾害能力。利用山南市1981—2013年历年逐日最低气温和霜日,地理信息和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综合分析霜冻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影响因子,基于GIS技术,绘制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山南市霜冻灾害高风险主要位于浪卡子、洛扎中西部,错那、隆子交接高海拔地带,次高风险区位于沿江一线南北两侧高海拔乡镇,浪卡子、洛扎、琼结大部,措美全境等地,中等风险位于沿江一线大部、高海拔地区向东南部低海拔地区缓冲区域,山南市东部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域是霜冻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菏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萌  陈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156-160
为了明确不同县区雷电灾害风险的高低、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以闪电定位资料和经济社会资料为基础,采取归一化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统筹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选择9个影响因子建立雷电灾害区划模型,绘制出菏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得出:曹县和东明是致灾因子危险性高值区,两地的孕灾环境敏感性同样较高,牡丹区和定陶是承灾体易损性高的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高值区在牡丹区和东明。曹县和东明是雷电灾害的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为单县和巨野,中等风险区为定陶,次低风险区为成武和郓城,牡丹区和鄄城由于防灾减灾能力强或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划为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县区雷电灾害风险的高低、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以闪电定位资料和经济社会资料为基础,采取归一化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统筹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选择9个影响因子建立雷电灾害区划模型,绘制出菏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得出:曹县和东明是致灾因子危险性高值区,两地的孕灾环境敏感性同样较高,牡丹区和定陶是承灾体易损性高的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的高值区在牡丹区和东明。曹县和东明是雷电灾害的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为单县和巨野,中等风险区为定陶,次低风险区为成武和郓城,牡丹区和鄄城由于防灾减灾能力强或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划为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9.
肖志强  张蓉  蒲静  王贤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2):108-112
通过对陇南山区2012—2015年核桃全生育期的气象和植物学特性的系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得出核桃生长关键时段以及对其生长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4月平均最低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以此建立了更加切合陇南山区实际的核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制作出精细化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陇南市康县、成县大部和徽县中南部、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文县南部及白水江流域等地海拔1000~1600 m的平川、浅山、丘陵、深山地带为核桃最适宜种植区;康县、成县和徽县北部、礼县、西和中南部、两当县大部、宕昌中部、武都中部及白龙江流域、文县中部及白水江流域等地海拔900~1000 m和1600~1800 m的谷地及半山区为核桃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对指导陇南山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核桃产业,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肃武都花椒生长气象条件分析及气候适应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丽  张燕  孙畅  蒲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9):126-132
武都地形气候条件特殊,为了精细化研究花椒生长适应性气候条件,确定出适宜花椒生长气象指标及适宜生长范围,为全市花椒产业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气象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立足于甘肃武都花椒的全生育期及植物学生长特性,在选取花椒典型品种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2年连续植物学生长特性及农田气候站数据平行对比观测,确定了武都花椒生长关键时期和对其生长影响最大的主导气象指标、辅助气象指标等要素,在确定适宜性区划指标的基础之上,按最适宜种植、较适宜种植、适宜种植和不适宜种植等对武都山区花椒进行了种植区域分析,最后,利用GIS技术,绘制出甘肃武都花椒气候适宜性区划种植图。结果表明: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等地海拔在900~1200 m河谷、平川、浅山缓坡地带是花椒种植最适应气候带,武都西北部等海拔2000 m以上的高寒阴湿山区和海拔700 m以下干热区为最不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符合花椒本身生长需求条件,因此为武都花椒产业布局提供很好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豫北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研究——以辉县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对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根据豫北辉县市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1961-2009年地质灾害资料,利用气象材料、方法及评价指标,从暴雨、冰雹、大风和地质灾害4方面对致灾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北山区的暴雨、冰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大于平原地带,大风发生概率相反,平原地带大风发生概率高于丘陵山区,这就为当地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风灾害是影响内蒙古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给内蒙古设施农业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实地设施农业大风灾害调查数据,以地面大风观测资料和温室风载荷指标为基础,计算日光温室大风致灾指标,进行大风灾害预警等级划分,并通过构建设施农业风灾评估模型,研究内蒙古不同地区日光温室的抗风能力。从日光温室大风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沿山地区风灾风险总体较高,尤其是阴山北麓地区,春、秋季灾害风险较高。原因是该地区主要成产季大风天气较多,危险性指数较高,同时阴山北麓地区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大,敏感性和暴露度较高,成为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风灾因子,因此,阴山北麓区在发展日光温室时要尽量避免大风天气的影响,东南部燕山丘陵地区风灾风险较低,考虑风灾的影响,该地区最适宜日光温室发展。本研究可为内蒙古设施农业风灾风险预警服务及风灾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水稻的合理种植和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备受人们的关注。对水稻进行气候区划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规避风险,提升稻米品质,增加产量。[方法]利用太仓市及周边地区7个基本气象台站1971~201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太仓市农业气象条件、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了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法)的方法对太仓市水稻种植进行了分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太仓市热量、光照、降水等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所需;太仓地区的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分布出现概率较低;将太仓市水稻种植可以区划为:城厢镇为最佳种植区,经济开发区、双凤镇、浏河镇、沙溪镇和浮桥镇为适宜种植区,璜泾镇为一般种植区。[结论]该水稻区划可以为水稻增产和品质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的巴中市农业气象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升干旱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笔者利用巴中市及其周边市、县1981—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历史干旱灾害资料,根据干旱发生的时段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干、冬干,综合巴中各县区的气象、社会、自然、灾害防御及地理信息数据(1:5万)基于GIS平台,应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结合风险指数、自然断点和加权综合评价的方法,绘制出巴中市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巴中市农业气象干旱的风险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部高风险区较南部低风险区海拔高、河网密度小、经济水平低是其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鲁东南山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防御雷击灾害,掌握鲁东南山区雷电灾害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分布特点,采用灾害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空间分析法等数量化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气象灾害数据库作为风险分析与识别、风险评价与区划的信息平台,对五莲县雷暴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编制了雷暴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五莲县雷暴灾害发生的综合风险空间分布不均,其中洪凝街道综合风险性最高,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综合风险性稍高,北部、东南部综合风险性稍低,并就防御雷暴灾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镇江市连阴雨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少连阴雨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基于渍涝天数,渍涝影响程度和日照构建了连阴雨灾害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连阴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阴雨灾害的出现频率是每两年出现1次,影响小麦1~2个生育期,影响水稻2~3个生育期;主要发生时段是小麦拔节期,水稻的分蘖和移栽期;镇江的小麦仅有10%的年份,水稻仅有8%的年份完全未受连阴雨灾害的影响;小麦12~25%相对气象产量的波动,水稻11~24%相对气象产量的波动是由连阴雨灾害造成。为了科学防御连阴雨灾害的影响,利用连阴雨灾害指数模型,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为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玉米初霜冻致灾临界气象条件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开展黑龙江省玉米初霜冻致灾临界气象条件风险区划技术研究,以期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减轻初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以晚熟玉米为例,从确定初霜冻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出发,计算玉米初霜冻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在安全成熟前发生的概率,作为风险指数进行风险区划,基于GIS理论绘制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玉米初霜冻的风险区的分布具有2个明显特征:一是呈维向分布,自北向南随着维度的降低风险变小;二是随着地势的增高风险增大。大兴安岭、黑河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双重影响下,成为初霜冻风险最高的区域;而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大部不仅海拔低,且处于维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因此是初霜冻的低风险区。通过对气候变暖前后风险区划图的分析发现,气候变暖使得玉米适宜种植区的面积扩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初霜冻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灾害事件在灾情方面的轻重差别是评估灾害等级的基本依据。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灾害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农业灾害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农业灾年等问题,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年内发生频次差距缩小,农业灾害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季节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出现季节分布的均衡化趋势。春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幅较大,夏秋两季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冬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江南、山西、山东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江南地区是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的重灾区。山东、山西农业区与江南农业区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的农业重灾区,形成了农业灾害区域分布的新格局。农业灾害在年际间出现七个多发期。总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等以上农业灾年出现291次,在本时期360年时间中占81%。其中中等灾年166次,重灾年107次,特重灾年18次。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鲁西平原地区灰霾灾害的发生规律,采用GIS技术、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聊城辖区内8个气象站近53年的灰霾灾害的变化特点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3年来灰霾灾害发生趋势呈波浪态势,1961-1981年呈增加趋势,1982-2010年逐年减少,2011-2013年又急剧增长,2013年灰霾日数最多,达到157天;季节变化中以秋冬较多,夏季最少;月变化呈“V”型趋势,12月最多,1月次之,8月最少。辖区内冠县灰霾灾害出现最频繁,阳谷次之,莘县最少。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减少污染源、强化联防机制、优化城市规划、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等措施是防御灰霾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