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牙克石林管局下属6个林区的兴安落叶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量化分析,探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群落种群物种多样性总数分布范围为0~28种,垂直结构上变化规律明显,草本层物种数最多,其次是灌木层,最小的是乔木层。群落丰富度最大的为阿里河西陵梯林场,主要是灌木层,草本层物种较多。最小的为克一河库亚林场的兴安落叶松群落,该群落草本层物种较小。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3年7-8月对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站落叶松林内0~30cm土壤容重、根系的测定及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动态监测得出如下结论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0.338g/cm3、1.352g/em3,随深度的增大土壤容重增大;67.9%的根系分布在10~20cm的土层中,32.1%的根系分布在20~30cm的土层中,随深度的增大根系分布减少;从垂直分布看,降雨过后,表层0~10cm土壤质量含水量首先出现最大值且损耗最快;其次为10~20cm,20~30cm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降雨后的第四天;降雨第四天后三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比较接近;从水平分布看,随坡度下降土壤质量含水量增大,即坡底样地土壤质量含水量要高于坡顶样地. 相似文献
3.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呼盟地区海拔88—1200m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Rupr.)27年生人工人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测定的研究.由于人工林的林分单一,下木和草木植物相对数量低于1%,所以根据调查资料,只建立了估测兴安落叶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和估测的精度均较高,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价值.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总生物量约在121.36吨/公顷,净生产力为4.495吨/公顷.年左右. 相似文献
4.
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 CesA)是植物体纤维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表达风度影响纤维素的合成及植物的生长发育。纤维素合成酶是由多基因编码,该基因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转录组数据,调查了其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家族。在兴安落叶松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检索到6条编码纤维素合酶的Unigene,根据这些基因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了其全长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LgCesA1、LgCesA3、LgCesA4、LgCesA5、LgCesA6和LgCesA8,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该6个LgCesA基因的编码序列长度为829~1 100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均定位于质膜上,含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属于跨膜蛋白,它们在进化上可分为两个分支。研究结果为比较分析兴安落叶松CesA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鉴定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育种》2016,(7)
本研究利用兼并-PCR及RACE技术克隆了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Lg COMT),并对其基因结构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所克隆的Lg COMT c DNA全长为1 173 bp,包含1 09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4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为1 400 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g COMT与日本落叶松、挪威云杉和北美云杉等裸子植物COMT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Lg COMT基因主要在兴安落叶松的幼茎中表达,与其功能相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兴安落叶松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表达特性及其在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中的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16,(5)
为分析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逆转座子的特点及其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兼并-PCR技术克隆了27条Ty3-gypsy型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基因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376~417 bp,同源性范围为55.9%~91.4%,具有较高的异质性。系统聚类分析发现,这27条核苷酸序列被分为7个组。翻译成氨基酸后,其中有8条序列出现了终止密码子突变,有2条序列出现了移框突变。将其氨基酸序列与已登录的其它物种的Ty3-gypsy型逆转座子逆转录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兴安落叶松的Ty3-gypsy型逆转座子与枣、黄瓜、可可树等同类型的逆转座子逆转录酶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以上研究表明兴安落叶松的逆转座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可为分析兴安落叶松基因组构成及遗传多样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文章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8种林型土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腐殖质层、淀积层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的均为泥炭藓-真藓-兴安落叶松林,最低的分别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范围在1.862~14.090g/kg.腐殖质层与淀积层土壤全氮差异显著.土壤的碱解氮在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分布趋势与全氮的分布趋势相似,含量范围在163.667~1056.064mg/kg,两层之间碱解氮的差异也很显著.土壤的碱解氮占全氮的比例较高,范围在6.284%~10.748%.除泥炭藓-真藓-兴安落叶松林和塔头-兴安落叶松林的碱解氮与全氮的相关系数较小外,其他林型则较高. 相似文献
9.
《分子植物育种》2015,(9)
为深入了解兴安落叶松的基因组构成及其逆转座子基因的特征,本研究克隆了其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Tyl-copia型逆转座子逆转录酶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并利用PCR技术获得了26条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序列。这些序列去除引物后的核苷酸长度范围为237~251 bp,序列间相似度为55.9%~90.9%,可被分为6个家族。氨基酸预测结果显示,有3条序列存在移框突变,9条序列存在终止密码子突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克隆的17条没有发生终止密码子突变的序列分别与处于不同进化阶段的其他植物的Tyl-copia型逆转录酶具有共同的起源。研究结果证实兴安落叶松含有类型丰富的Tyl-copia型逆转座子,可为该物种逆转座子基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落叶松种子活力测定和田间育苗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直立板发芽器对大兴安岭地区8个种批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种子活力进行了研究:(1)测定了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干重;(2)按幼苗高度和幼根、子叶初现状况、再用苗全长的标准差将落叶松幼苗分为5级,最后统计出幼苗健壮率和实验室出苗率(国际发芽率标准),从而改进了幼苗活力分级标准;(3)筛选出提高落叶松种子活力最佳预处理方法——种子预湿冷层积14天。通过8个种批落叶松田间育苗对比试验,得出种子预湿冷层积14天,育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种批的种子活力测定结果、幼苗活力分级结果和田间育苗效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生长状况良好的胡杨群落,在塔里木河中游沿岸选择具有代表性胡杨群落,设立1 hm2固定样地,调查分析胡杨林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胡杨群落垂直层次优势种较为明显,形成以胡杨+柽柳+芦苇、假苇拂子茅为优势种的荒漠河岸林群落类型;胡杨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个体数量在不同径级之间分布合理;在不同尺度下,胡杨种群均处于集群分布;胡杨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求不同密度株数对华北落叶松的影响,通过抚育管理提高华北落叶松年生长量,采用标准地平均生长量对比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24年生华北落叶松胸径、树高和材积年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抚育强度对华北落叶松胸径与材积的年生长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胸径、材积年生长量逐渐增加,当抚育强度为450株/hm2时,胸径和材积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而抚育强度对其树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生境现状,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珙桐群落特征和种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珙桐群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组成以东亚分布最多,其次是北温带,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2)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3)种群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珙桐群落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4)珙桐自然更新能力差,种子萌发率低,实生苗少,主要以萌芽更新为主。中国珙桐群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地点,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在立地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各多样性指数中,灌木的Simpson指数D和草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受林分密度的影响最大。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科、属组成以及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它们均呈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长白落叶松播种苗需移栽培育后才能造林,而播种苗规格差异很大,对播种苗进行数量分级可实现分类栽培、节省水肥。笔者采用主成分法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进行分级,筛选出播种苗分级指标为地径、大于1 cm长侧根数、大于5 cm长I级侧根数,根据这些分类指标将播种苗划分为4级,I、II、III、IV级苗所占苗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2%、14.8%、29.6%和53.4%,移栽后成活率分别为80.0%、70.1%、60.8%和55.0%,各级别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移栽前需要对播种苗进行分级,从数量指标上划分为4级是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低山,对造林密度为5151株/hm2的2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4个间伐强度处理。5a后,通过比较林下植被组成、外貌及多样性的变化,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改变了群落的生活型谱,随间伐强度增大,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所占比重上升,而高位芽植物却呈相反的趋势。间伐强度不同,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的建群种各异。间伐可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效应以弱度间伐最为明显。间伐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影响较灌木层大,而对林下植被分布均匀性影响甚微。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是实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3a初植密度5151株/hm2的华北落叶松选择5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秦岭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径向生长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及其与立地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树木年代学及样方调查法,在4个不同时间尺度(1、2、5、10年)4个样地内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其径向增长量随树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样地1和样地3径向生长差异不显著(P =0.810),样地2和样地4径向生长差异不显著(P =0.369),其他各样地间径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P =0.000)。(3)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在1年的时间尺度上土壤厚度对太白红杉径向生长呈正相关;2年时间尺度上坡度和坡位对其径向生长呈负相关;5年和10年的时间尺度上岩石裸露度对太白红杉径向生长呈正相关,坡度对其径向生长呈负相关;海拔在4个时间尺度上对其径向生长无显著相关性。试验在研究时间尺度上太白红杉径向生长特征以及人工对其的栽培、抚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