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2015年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光、温、水气象条件匹配较好,干旱、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范围小、影响程度轻。油菜全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光热较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冬季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使部分地区油菜受冻,但总体影响偏轻。全生育期内气象条件整体利于冬小麦、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2.
2017年夏收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时段光热充足、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好于2015/2016年和常年,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江淮江汉连阴雨造成小麦播期偏晚、长势弱,气温偏高导致北方小麦冬前旺长,灌浆后期受强降雨和大风影响,部分小麦出现倒伏.长江流域部分油菜产区阶段性阴雨寡照,不利于油菜健壮生长和抽薹开花,影响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3.
基于夏收粮油作物主产区内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冬小麦、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评价生育期内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2023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大部时段农田墒情良好,湿渍害、晚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偏轻,成熟收获阶段多晴好天气,夏收总体进展较快。但陕西南部、黄淮南部及江汉东部等地,冬小麦成熟期出现持续连阴雨和强降水天气,导致麦收延缓,小麦品质有所下降,局地出现发芽霉变现象,河南影响最严重。长江中下游及贵州等地伏秋连旱导致油菜播种出苗推迟,后期长势偏差。西南地区南部冬春持续干旱,影响冬小麦和油菜产量形成。总体上,2022/2023年度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内气候适宜度略低于上年,气象条件略偏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产区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计算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参数,评价该阶段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利弊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光热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冻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偏轻,气候适宜度高于上年和近5a平均值,气象条件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间多晴好天气,收获进度快、质量高。但北方冬麦区秋播期多雨渍涝,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冬前壮苗比例偏少、分蘖不足。江南和贵州等油菜产区冬季持续阴雨寡照,影响油菜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5.
2020/2021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降水充沛、热量充足、光照适宜,干旱、湿渍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程度偏轻,冬小麦灌浆成熟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强降水、干热风影响偏轻,冬麦区气象条件好于上年度。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贵州等产区秋播期和春季阴雨寡照及冬季冻害较为突出,影响油菜适时播栽和产量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中下旬的强降水天气影响油菜适时收获和晾晒。  相似文献   

6.
2017/2018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墒情良好,农业干旱和病虫害发生范围小、影响偏轻。但秋播期连阴雨导致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及西南等地冬小麦和油菜播期明显推迟、冬前苗情普遍偏差;冬春强降温致使部分冬小麦和油菜遭受冻害;5月中下旬低温、多雨、寡照及强对流天气不利小麦灌浆乳熟及油菜成熟收晒。  相似文献   

7.
2011/2012年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全国大部平均气温偏低,降水区域性差异较大。北方冬麦区大部初冬气温下降平稳,冬小麦抗寒锻炼充分,加之底墒良好,冬小麦安全越冬。北方牧区1-2月出现强降雪过程,部分地区遭受雪灾。南方大部初冬天气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油菜、冬小麦等作物生长和设施农业生产;1-2月低温阴雨(雪)天气偏多,导致蔬菜、瓜果产量和品质下降,油菜发育期偏晚,春茶上市时间推迟,部分地区出现渍害、冻害和寒害,但有效降水改变了2011年夏秋季降水持续偏少的状况,增加了湖库蓄水;云南中部和北部、四川南部出现轻至中旱,部分地区冬小麦、油菜、蚕豆等小春作物受旱严重。  相似文献   

8.
2018/2019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墒情良好,干旱、霜冻害、干热风发生范围小、影响程度偏轻。但冬季-初春,长江中下游地区、贵州等地阴雨寡照、土壤持续过湿,导致部分冬小麦、油菜遭受湿渍害,长势偏差。2019年5月中旬-6月上旬南方部分夏收粮油作物产区多雨寡照及大风、强对流天气不利于小麦灌浆乳熟及油菜成熟收晒。  相似文献   

9.
2019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略偏少,各地降水距平差异明显;平均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仅江南西部和华南较常年同期偏少。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水及时,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北方春播区气温回升较快,降水较及时,春播作物播种出苗顺利;南方大部时段水热条件较好,利于夏收粮油作物产量形成和早稻播种育秧。但是,南方部分地区强降水过程多,出现短时低温天气,不利春播作业、早稻幼苗生长、油菜产量形成和收晒;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东部5月中旬前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春播受阻;四川南部、云南中南部等地春季无有效降水,部分地区土壤持续缺墒,影响一季稻和烟草等作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热量充足,光照条件较好,土壤墒情适宜;东北地区初霜冻接近常年略偏晚,南方寒露风影响偏轻,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与收晒。冬麦区和油菜产区大部墒情适宜,秋种工作比较顺利,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受旱,导致播种延至适播末期。北方冬麦区秋季气温偏高,90%以上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秋末降温平稳,冬小麦抗寒锻炼充分,越冬基础好。南方油菜和冬小麦水热条件适宜,长势较好。秋季全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总体偏轻;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干旱、雪灾、连阴雨、寒露风、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较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冬小麦主产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冬小麦主产区内选取113个气象站点的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冬小麦生育期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0a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90年代初期以来,≥0℃积温增加趋势更加显著(P〈0.05);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也不存在突变现象,但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80年代出现弱的减少趋势(P〈0.1),90年代以后有弱的增加趋势(P〈0.1);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P〈0.01),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P〈0.01),导致霜冻日长度呈减少趋势。21世纪初初霜冻日的推迟趋势、终霜冻日的提前趋势更加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秋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季全国平均降水量为近10a来同期最少值,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农区大部光温条件较好,利于玉米、大豆、水稻等秋收作物充分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秋播期农田土壤墒情普遍较好,冬小麦和油菜播种、出苗顺利。冬麦区大部11月上中旬出现强降温雨雪天气,雨雪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全国大部分地区秋末墒情良好,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部分地区前期旱情缓解,江南和华南大部前期旱情解除,对冬小麦生长、油菜移栽及冬种有利,冬麦区基本可免浇越冬水;但气温异常偏低致使西北地区大部、华北东北部、黄淮北部冬小麦越冬期偏早15~25d,冬前分蘖不足,弱苗比例高。江南、华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干旱、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使晚稻等作物后期灌浆、收获、秋播及苗期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秋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北方冬麦区大部、华南大部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同期。秋收主要时段光温条件较好,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晒;秋播期及播种以来热量条件充足,墒情适宜,利于秋播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北方冬麦区底墒充足,为后期安全越冬奠定了良好的水分基础。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阴雨和雾霾天气较多,光照偏少,秋收、秋播以及油菜健壮生长和冬小麦冬前壮苗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的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晚稻遭受轻至中度寒露风危害,产量形成受到一定影响;干旱和暴雨洪涝发生范围小、程度轻,北方大部初霜冻日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晚,秋季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总体偏轻。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度异常气候对北京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收集小麦主产区气象数据,结合田间"三情"监测点调查结果,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针对2009/2010年度北京地区出现的异常气候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0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遭遇播种-出苗期干旱、初冬强降温、冬季持续极端低温、春季低温霜冻和灌浆后期连阴寡照等异常气候造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小麦造成的影响包括生育期推迟、群体不足、个体生长较弱、产量下降等。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时期HJ-1 A/B-CCD影像提取湖北省冬小麦和油菜分布信息.计算冬小麦、油菜不同生长期的NDVI曲线,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量,获取冬小麦、油菜和其它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确定CCD影像提取冬小麦和油菜信息的最佳时相及不同地物在CCD影像上的色彩特征.采取最大似然分类法,对CCD影像进行分类,提取冬小麦、油菜分布信息.结果表明,HJ-1 A/B-CCD影像提取精度达95.48%,可以用于提取冬小麦、油菜分布信息;对于湖北省而言,3月中、下旬(冬小麦拔节、油菜开花)是HJ卫星提取冬小麦、油菜信息的最佳时相;在最佳时相内,冬小麦和油菜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和CCD影像色彩特点,且样本分布服从近似正态分布,可以用最大似然方法提取其信息.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全国大部分农牧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热量充足;北方大部地区土壤墒情较好,无严重春旱发生;西北大部、黄淮、长江中下游农区日照偏多。全国大部地区春播进展顺利,作物苗期长势较好;冬小麦产量形成关键期无大范围干热风和连阴雨灾害,籽粒充实度较高。春季,部分地区出现低温、霜冻及大风天气,农业生产稍受影响;南方多次出现阴雨过程,部分地区水稻生殖生长和油菜结荚鼓粒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温暖多雨天气诱发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膜覆盖已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模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土壤微生物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2012-2016年在甘谷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了露地穴播(M0)、全膜覆土穴播(M1)和全膜穴播(M2)冬小麦和油菜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量、酶活以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M0处理相比,M1和M2在冬小麦拔节和油菜开花前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3.83%~15.85%和2.53%~15.53%;土壤温度分别平均提高0.9~1.7℃和0.8~2.7℃。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M1和M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较M0分别平均增加25.64%和23.55%;在油菜返青期-开花期,M1和M2的土壤微生物量碳较M0分别平均增加24.70%和24.63%,显著差异。在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M1和M2的土壤微生物量氮较M0分别平均增加20.42%和12.65%;在油菜返青期-苗薹期,M1、M2的土壤微生物量氮较M0显著增加。M1和M2冬小麦和油菜各生育期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M0(除2013年冬小麦的孕穗期和成熟期)。冬小麦和油菜各生育期的蔗糖酶均表现为M1高于M0,而碱性磷酸酶则表现为M1低于M0(除2013年冬小麦的成熟期)。且在2014-2015和2015-2016年全膜穴播增温保水,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效果较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脲酶,蔗糖酶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温度呈相关或极显著相关。基于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M1和M2分别比M0的冬小麦产量增加,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免耕栽培对油菜产量、品质和生育期的影响,本试验对油菜采用免耕直播、免耕移栽、翻耕直播和翻耕移栽4种种植方式,在油菜成熟后,对各处理油菜的产量、品质和生育期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油菜免耕直播无论在产量、品质和生育期方面均优于翻耕直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冬小麦—绿肥轮作在干旱贫水年份易导致冬小麦减产,我们研究了平水年和干旱年旱地绿肥和覆膜措施相结合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建立科学高效的小麦–绿肥轮作体系奠定基础。  【方法】  田间试验于2017—2019年布设在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乡御中村,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轮作不同绿肥品种(黑麦豆、油菜,夏休闲为对照)为主处理,覆膜措施为副处理,设常规耕作和垄覆沟播两个水平。在冬小麦返青期、开花期、收获期调查小麦苗期生长状况、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和麦田0—20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结果】  1)平水年和干旱年,轮作油菜的冬小麦产量高于轮作黑麦豆,两年间轮作油菜处理比轮作黑麦豆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高出 9.3%和43.5% (P<0.05)。2)采用垄覆沟播,轮作绿肥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平水年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平水年轮作油菜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4.3 kg/(hm2·mm)],比夏休闲处理增加了7.4%;而干旱年轮作绿肥降低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夏休闲相比轮作黑麦豆和油菜处理分别降低58.5%和38.3% (P<0.05)。轮作绿肥与垄覆沟播对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3)轮作绿肥并垄覆沟播的栽培模式加重了土壤水分的消耗。相比于夏休闲,平水年冬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降低10.1% (P<0.05),干旱年平均降低15.7% (P<0.05)。  【结论】  我国渭北旱塬地区在平水年采用种植油菜+垄覆沟播新型种植模式,可以在保证不减产的情况下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干旱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会受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产量结构与生长、生理、光谱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控制生育期水分条件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生理指标和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进行监测,建立冬小麦减产率与生长、生理及冠层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速度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叶绿素含量与水分条件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参数,表现为中等水分条件下叶绿素含量最大,严重水分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最低;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呈两种不同日变化特征,且正常供水处理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严重干旱处理。光合速率和增强植被指数(EVI)同冬小麦减产率相关性较强,能够建立较好的关系模型用于小麦产量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