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收集3个不同产地的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种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种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基因和环境因素对厚朴种子挥发性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种子样品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对异丙基甲苯、1-柠檬烯、芳樟醇、龙脑、α-松油醇、龙脑乙酯、反-α-佛手柑油稀、β-石竹稀、α-石竹稀、没药烯、2-[4-(1-甲基-2-丙烯基)苯基]丙醛、石竹稀氧化物、3-乙基-2,5-二甲基-l,3-己二烯、β-桉叶油醇,且含量的差异不显著;种子挥发精油的含量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暗示了种子作为繁衍的遗传生命体,有高度的遗传特性,挥发性成分代谢累积过程中可能受到遗传因素支配,而生长环境条件差异,使代谢产物生源合成过程中酶的表达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挥发精油产率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比较漳州地区产的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及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挥发性成分。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并对测定成分进行比较。经GC-MS分析得知,蕲艾含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91.40%,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02%,含量较多的为桉叶油醇(73.56%)、邻伞花烃(4.94%)、樟脑(3.65%)、α-蒎烯(3.41%)、樟烯(2.66%)、侧柏醇(2.41%)、4-己烯基乙酸酯(1.95%)、石竹烯(1.83%)、β-蒎烯(1.49%)及异松油烯(1.15%)。五月艾含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8.91%,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1.22%,含量较多的为蒿酮(50.29%)、石竹烯(15.56%)、大根香叶烯D(9.05%)、α-蒎烯(7.57%)、蒿醇(3.75%)、侧柏酮(3.49%)、4-己烯基乙酸酯(2.29%)及β-长叶蒎烯(1.60%)。黄金艾含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77...  相似文献   

3.
四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班×印2号’、‘班×印6号’、‘班×印7号’、‘班×印8号’4个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以印尼大叶种和班尼约尔1号为杂交亲本的4个杂交种质:‘班×印2号’、‘班×印6号’、‘班×印7号’、‘班×印8号’为原料,通过GC-MS对这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椒品种不同对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2)3-蒈烯、柠檬烯、石竹烯、α-石竹烯、β-蒎烯、β-月桂烯、δ-榄香烯和α-蒎烯8种烯类物质是这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其中,‘班×印8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3种特有成分是(+)-环苜蓿烯、白菖油烯和β-萜品烯;‘班×印2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班×印6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与‘班×印7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单独共有的3种成分是α-萜品烯、β-侧柏烯和α-蛇床烯。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557-6563
本研究通过GC-M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感官评价,对2个白杨梅和2个紫红色杨梅的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及与松树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GC-MS检测结果表明,4个杨梅品种中共检测到醛类、酸类、酮类、醇类、酯类、酚类、烯烃、烷烃8大类60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荸荠含32种、永嘉白杨梅含25种、上虞白杨梅、野乌均为18种。该4种杨梅的3种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不同,其中永嘉白杨梅主要为松油烯-4-醇、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松油烯,占53.30%;野乌为石竹烯、L-松油醇和D-柠檬烯,占53.77%。上虞白杨梅为松油烯-4-醇、松油烯、1,3,8-对-薄荷三烯,占61.37%;荸荠为石竹烯、乙酸乙酯、邻异丙基甲苯,占73.22%。对马尾松脂进行定性检测,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与杨梅无对应成分。与此同时,对杨梅叶片和松针叶的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荸荠与野乌、上虞白杨梅与永嘉白杨梅的亲缘关系密切,与马尾松无亲缘关系。因此,研究认为杨梅果实的松香味可能是杨梅在进化过程中的特征表现形式,与杨梅的遗传演化和选育结果有关,与马尾松树无关。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比较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验证,从蒸馏白柠檬油和冷榨白柠檬油中分别鉴定出85和79个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蒸馏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0.628%),γ-松油烯(11.414%),α-松油醇(7.939%),萜品油烯(7.540%),对伞花烃(4.543%),α-松油烯(3.140%),1,4-桉叶素(3.123%),β-蒎烯(2.598%),β-没药烯(2.286%),γ-松油醇(1.559%),1,8-桉叶素(1.541%)等化合物;冷榨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4.469%),β-蒎烯(15.423%),γ-松油烯(10.847%),α-蒎烯(3.676%),β-没药烯(3.457%),桧烯(3.418%),(E)-α-香柠檬烯(2.400%),(E,E)-α-金合欢烯(1.973%),β-石竹烯(1.623%),月桂烯(1.546%),对伞花烃(1.541%),白柠檬素(1.035%)等化合物。两种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窦宏涛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132-136
本文以美国样品为对照,用GC-MS法分析了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及长安库峪、石砭峪、冯三等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椒样薄荷精油的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分别占组分总量的96%以上。它们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均为薄荷酮、薄荷呋喃、乙酸薄荷酯、薄荷醇、α-蒎烯、β-蒎烯、苧烯、1、8-桉叶油素、3-辛醇、水烩烯、异薄荷酮、新薄荷醇、石竹烯、胡薄荷酮、大根香叶烯、胡椒醇、绿花醇等,但其含量有较大的差别,从而使精油香气品质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库峪、石砭峪等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精油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美国样品接近,各香气成分比例协调、和谐,香气圆韵、温和,清甜纯正,香气品质优,达到国际优质标准,可完全与目前世界公认的优等精油产品美国精油媲美;而长安冯三等较低海拔地区精油由于薄荷酮含量过高而薄荷醇含量过低,精油的特征香气不明显,香味较淡,稳定性差,香气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泡姜精油的成分及含量,采用蒸馏法提取泡姜和生姜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泡姜和生姜精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检测出泡姜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45种,泡姜特有成分13种,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桉油精、松油醇、β-人参烯、α-榄香烯等;泡姜与生姜精油共有成分32种,相对含量比较高的共有成分为:姜烯、β-甜没药烯、姜黄烯、γ-依兰油烯、柠檬醛、香叶醛。本研究确定了泡姜精油中的主要化合物组成,为评价泡姜口感及研究泡姜功能用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结果表明,花椒精油含21种成分,主要成分为2,5—1,1—二甲基乙基噻吩。香茅精油含31种成分。精油及部分单体对7种储粮曲霉与青霉抑菌效果明显。其顺序为:香茅醇>香茅油≥香茅醛≥花椒精油≥α—蒎烯≥β—蒎烯。随浓度升高杀菌效果增强。0.5μl/cm~2剂量的精油或被测单休均可抑制霉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快速分析比较5种蜡梅属植物新鲜叶片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5种蜡梅属植物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蜡梅叶中的特有挥发性成分为罗勒烯(10.5%)、乙酸芳樟酯(27.8%);突托蜡梅叶中的特有成分有1,8-桉叶素(18.27%)和大根香叶烯(37.22%);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及山蜡梅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α-蒎烯、月桂烯、1,8-桉叶素、毕橙茄油烯、β-榄香烯、石竹烯、大根香叶烯、3-(4,8-二甲基-3,7-壬二烯)呋喃等萜类成分。在5种蜡梅属植物中,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和山蜡梅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比较相似,蜡梅与突托蜡梅的成分与前3种略有不同。蜡梅叶中的特有成分罗勒烯、乙酸芳樟酯可与其它4种蜡梅属植物叶进行区分,1,8-桉叶素也是可以区分蜡梅叶和其它4种蜡梅属植物叶片的关键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可有效富集叶片中的香气成分,且方法简便,重现性较好,可作为蜡梅属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前处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5种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对番茄早疫病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植物精油开发生物农药的潜力,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迷迭香、薰衣草、肉豆蔻、柠檬天竺葵等5种不同植物的精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精油组分。以番茄早疫病菌为供试菌种,研究不同植物精油对其抑制作用。通过分析得到肉桂精油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52.50%),迷迭香精油中1,8-桉叶素(20.69%)含量较多,薰衣草花精油主成分为丁酸沉香酯(33.92%)和芳樟醇(29.29%);肉豆蔻精油主成分为GAMMA-萜品烯(13.00%)、(-)-4-萜品醇(12.84%)、2-蒈烯(10.37%);柠檬天竺葵精油主成分皆为β-香茅醇(32.21%)。肉桂精油对于番茄早疫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佳,其EC50为286.62 mg/L,肉豆蔻精油的抑制效果最弱。该研究为筛选抑菌的植物精油及开发肉桂精油在生物农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岭头单丛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岭头单丛茶香精油含量由鲜叶的12.40,经加工逐渐增加到成茶的64.87。香气化合物组成则在做青结束时种类最多,而以成茶最少。鲜叶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丁基甲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等香气组分为主。晒青叶橙花叔醇大量增加,(顺)-茉莉酮、α-法呢烯、吲哚、香叶醇等香气组分亦增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α-萜品醇等香气组分减少。做青过程中香气组分呈不规则变化。杀青叶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大量增加,香叶醇、(顺)-茉莉酮、α-法呢烯、橙花叔醇等香气组分亦增加,吲哚、丁基甲酚等减少。成茶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香叶醇、(顺)-茉莉酮、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己醛、吲哚、(反)-2-己烯醛、(顺)-3-己烯基己酸酯等香气组分为特征香气。  相似文献   

12.
香叶天竺葵多倍体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 L'He'rit)染色体加倍后精油的香气特征,为香叶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对香叶天竺葵扦插苗、组培苗和多倍苗的香叶油进行GC-9A分析,并与玫瑰香叶油、法国波尔蓬香叶油的主成分进行对比。这5种油的化学成分相同,但各成分的百分含量有差异。组培苗及多倍苗香叶油中香叶醇、甲酸香叶酯、芳樟醇的含量显著提高,而香茅醇、甲酸香茅酯、玫瑰醚的含量有所下降。其中,多倍苗香叶油含:香茅醇26.1%,香叶醇14.81%,β-古芸烯4.77%,这3个主香成分接近法国波尔蓬香叶油中的含量。香叶天竺葵染色体加倍后能改善其精油的品质,其精油中香茅醇、香叶醇的含量更接近法国波尔蓬等国外香叶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6种伞形科植物挥发油的杀螨效果,分析活性最好的植物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菜、白芷、柴胡、大齿山芹、辽蒿本、川芎6种伞形科植物挥发油。以玻片浸渍法测定其挥发油杀螨活性后,使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具有较好杀螨活性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菜、白芷、柴胡、大齿山芹、辽蒿本、川芎挥发油杀螨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006、1.1575、3.2386、1.6314、1.8854、0.3767 mg/mL,其中以川芎挥发油的杀螨活性最强,其主要成分为4-萜烯醇(11.81%)、双环(2,2,1)庚烷-2-醇1,7,7-三甲基-2-乙酸酯(8.28%)、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4.88%)、苯戊酮(7.92%)、苯己醇(9.87%)。本研究首次发现川芎挥发油对朱砂叶螨具有较好的触杀作用。毒杀效果与市售常用杀螨剂螺螨酯(LC50=356.8878 mg/L)相对持平。因此推测4-萜烯醇可能是杀螨的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森  刘拉平  贾礼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334-334
以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得到80个组分,鉴定出5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 93.83%。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柠檬烯(25.58%)、(R)-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13.38%)、β-月桂烯(6.92%)、γ-松油烯(4.76%)、β-水芹烯(3.81%)、芳樟醇(3.35%)、à,à,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3.28%)、(E)-罗勒烯(3.04%)等。  相似文献   

15.
不同部位成熟烟叶腺毛密度及其分泌物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孔光辉  宗会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108-108
针对烟叶腺毛及其分泌物含量受烟株发育阶段的影响,采用广视野显微镜和GC/MS,分析研究了烤烟K326品种不同部位成熟叶片腺毛密度及其分泌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部位成熟烟叶腺毛密度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中部烟叶分泌物中的α-西柏三烯-4-醇、β-西柏三烯-4-醇、α-西柏三烯-4,6-二醇、β-西柏三烯-4,6-二醇的含量分别比下部烟叶增加了282%、240%、48%、80%,上部烟叶的上述四种分泌物的含量分别比下部烟叶增加了991%、687%、74%和129%。这说明对于同一烤烟品种,随部位的升高,烟叶腺毛密度增大,腺毛分泌物主要成分的含量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16.
Somaclonal variation for plant height, plant spread, leaf shape, leaf size, leaf form, herb yield, essential oil content and 10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was studied in an Indian cultivar, ‘Bourbon’ of rose‐scented geranium (Pelargonium graveolens). Significantly larger variance was observed among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the SC1 generation (first generation following an in vitro phase) than among parental plants raised from stem cuttings for herb yield, plant height, leaf size, essential oil content, and for the contents of cis‐rose oxide, trans‐rose oxide, isomenthone and 10‐epi‐γ‐eudesmol in the essential oil. Plants of the SC1 generation showing values beyond the higher or lower limit (depending on the trait) of the range observed among parental plants for different traits were developed into clones by their multiplication through stem cuttings, and evaluated again in the SC2 generation (second generation following the in vitro phase). Somaclones selected for plant spread, and for the contents of linalool and trans‐rose oxide in their essential oils did not breed true in the SC2 generation. However, for the remaining traits studied, 13–100% of the selected clones retained their selected traits in the SC2 gene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es in these somaclones were due to genetic causes.  相似文献   

17.
竹林生态系统虽然比较稳定,但病原菌也较多,使用生物农药是竹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许多芳香植物精油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都有作为生物农药的潜力。但是竹林土壤微生物也可能受到精油抑菌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常见5种芳香植物精油香茅、肉桂、大蒜、生姜和茶树精油,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对毛竹实生盆栽苗的土壤进行处理,测定毛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细菌丰度和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精油会降低毛竹根际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使变形菌门的细菌成为绝对优势菌群。对微生物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香茅、生姜、茶树、肉桂和大蒜精油。  相似文献   

18.
SPME-GC/MS法分析“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恩施玉露”茶的香气成分,有效控制茶叶质量;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对不同 “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并鉴定出59种主要挥发成分,其中含有芳樟醇、壬醛、柑橘柠烯、苯甲醇、苯基乙醇、香叶醇、2,3-辛二酮、(Z)-己酸-3-己烯酯、石竹烯、柏木烯、可巴烯、α-蒎烯、3-蒈烯、香叶基丙酮、对伞花烃等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叶样品挥发组分不同,不同品牌茶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大,同一品牌不同茶品种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小,该方法可用于“恩施玉露”茶化学品质等级控制。  相似文献   

19.
植物源农药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本文通过应用植物粗提物、植物活性成分、植物精油以及植物之间、植物与化学农药间的复配剂对储粮害虫进行防治,总结了植物源农药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