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地方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展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农林院校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从改变"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文学科实力、多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完善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了促进地方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发展繁荣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历史经验。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紧密结合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和素质教育实践,坚持服务“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特色专业和创新型学术研究群体,为进一步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策略是,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确立围绕“三农”问题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创立创新型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和整合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农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通过调研和走访,分析农林高校就业育人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以及就业育人的路径,旨在培育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实现精准就业的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林高校的哲学教育存在很多困难。解决问题的出路是进行哲学教育创新。哲学教育创新包括哲学教育功能创新、哲学教育理念创新、哲学教育师生关系创新、哲学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哲学教育实践环节创新和哲学教育考核策略创新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建设、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产出五个方面看,农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力快速增强,且具有传统学科优势更优,多学科开拓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以及地区、院校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建立完善适合于农林高校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农林高校是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形成的,目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其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发展壮大,在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现状并不完善,存在着指导思想模糊、评价主体分散、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周期短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符合农林高校自身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其发展,进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农林学派"。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育人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对当前农林高校科研育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阐述了农林高校科研育人的实现路径:加强党建引领,建立党建+科研育人的新模式;加强“三创”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科研育人氛围;加强科教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工作者的育人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所熟悉、所推崇。然而,中医药的政治功能却被人忽略。在当代中国,中医药具有四大政治功能: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国际交流的工具,是大国地位的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医院校要充分发掘中医药的四大政治功能,勇担繁荣发展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使命。  相似文献   

9.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近来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讲话 ,对我们正确认识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文件要求,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是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建设“行走课堂”将涵养“三农”情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新”建设、“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中,并通过有效措施构建起开展“行走课堂”的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兼具时代气息和学科特色的农林高校实践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农林院校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农林院校参与农村法律援助有利于缓解援助资源的刚性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缓解援助范围的有限性与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缓解援助方式的普遍性与需求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农林院校要把法律援助作为新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凝练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农林院校参与法律援助需要政府健全保障体系.学校内部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结合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要求。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有多种,目前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丰富合作内涵、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测评体系、发挥政府的作用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具有农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南京农业大学根据卓越农林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分类培养理念指导下,制订了适应学科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了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革新了人才分类培养的过程,建设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经多个涉农专业的改革实践,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利用OQSS在线调查软件,对6所农林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进行了抽样调查。从职称、年龄、专业、性别等角度分析了他们的态度差异,从而发现:教师的职称、年龄与服务意愿正相关,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服务意愿、服务渠道也有很大关系。最后从转换观念、加强管理、强化激励、提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5.
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是认同创业对于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价值,崇尚创业精神,具有创业理想,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技能和一定的涉农产业知识,具备开展涉农创业实践活动胜任力的专业性人才。以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为基础,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涉农产学研合作,构建以创业启蒙教育和创业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业思维开发和创业技能培养为主体,以涉农创业实践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法学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对法律的信仰.基于农林高校法学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增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过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体系已从自身成长向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对面新农科建设肩负的“四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国际农经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传统农经专业转型发展等新形势、新状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势在必行。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养要求以及课程支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各类典型农业院校农经人才培养体系特征和差异,结合地方农业院校办学实际与特色,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联动协同,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地方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生力量,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通过对15所重点农林高校编制发布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统计,并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等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维度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政府决策部门要立足区域并结合国家需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高校要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和质量,毕业生要不断增强就业主体意识以实现积极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