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中国花生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花生作为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未来气候变化下,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发生改变,对花生生产有着显著影响。为了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优势气候资源,增加花生产量、提高花生品质、优化种植制度,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花生生产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气候变化对花生产量预测、品质改善和种植制度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加强作物生长模型在多气候模式、大区域尺度、花生育种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中国花生生产影响的研究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稻生产系统是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本文综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稻生长季的热量资源增多,辐射资源减少,降水不均一性加大。高温热害、干旱、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更频繁,这可能降低水、热资源的有效性。气候变化使我国单季稻和双季稻潜在种植边界显著北移,导致单季稻、早稻和晚稻的主要生育期缩短。基于统计模型和水稻生长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气候变化使单季稻、早稻和晚稻产量下降,但不同稻作区和方法间存在差异。我国水稻生产重心北移、实测生育期延长和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水稻生产系统通过种植分布调整、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进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导致水稻生育期缩短和产量下降,对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仍需加强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及其在影响评估中的应用,减小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增加其系统性,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居辉  熊伟  许吟隆  林而达 《作物学报》2005,31(10):1340-1343
本研究采用英国Hadley中心的区域气候情景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 Study),结合校正的CERES-Wheat 模型,对21世纪70年代(2070s)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小麦的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RECIS预测的2070s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雨养小麦和灌溉小麦的平均单产较基准年(1961-1990平均值)约减少20%,其中雨养小麦的减产幅度略高于灌溉小麦,春小麦或春性较强的冬小麦减产明显,减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相似文献   

4.
宋佃星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9):147-151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而指导区域建立适应气候模式。在运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趋势探讨的基础上,对关键气候因子与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标准时段解析小麦气候产量与技术产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发生在1991 年,但季节性突变存在差异,气温及降水突变春、秋季均晚于夏、冬季。宝鸡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15℃/10 a,以冬季升温为主。降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5.4 mm/10 a,夏秋季降水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气温与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气候产量以27.5 kg/(hm2 ·10 a)速率增加。近54 年宝鸡市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在满足灌溉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品种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西省中部地区是山西小麦生产的重要地区,了解该区当前主栽小麦品种和骨干亲本的籽粒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基因型特点,对进一步选育富含铁、锌等元素的新品种具有指导作用。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了17个小麦品种的铁、锌、锰和铜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4种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铁、锌、锰和铜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19 mg/kg、29.30 mg/kg、38.44 mg/kg和6.89 mg/kg。其中,‘河东乌麦526’、‘京冬8号’和‘冬黑10号’的铁含量大于45 mg/kg,‘太10604’的锌含量最高为42.98 mg/kg,‘河东乌麦526’和‘冬黑10号’锰含量高于45 mg/kg,‘晋麦66’和‘冬黑10号’铜的含量较高,均高于8.50 mg/kg。籽粒中锰与铁、锰和锌元素含量间呈显著相关,其中锰和锌含量间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9,其他各元素间相关不显著。可以从小麦主栽品种中筛选高矿质元素含量的基因型,‘河东乌麦526’、‘京冬8号’、‘冬黑10号’和‘太10604’ 4个品种可作为进行籽粒富含铁、锌矿质营养小麦遗传改良的亲本。  相似文献   

6.
<正>1黑龙江省气候变化情况近百年,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的特征是:气温波动上升,降水阶段性明显。1.1气温变化情况各季普遍增温。近10年,冬季增温最大;春秋季次之,其中4~5月份比20世纪50年代增温1.0~2.0℃;夏季增温幅度最小,但也增温0.3~0.6℃。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重庆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油菜生产发展的关系,基于重庆1983—2013年气象资料和油菜生产状况,分析重庆近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平均气温变化呈现显著的曲线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在0.0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重庆近30年降雨量突变发生比较频繁,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1998年降水量为1363.5 mm是分析期内降水量最多的一年,以此为突变点,此后呈下降趋势。菌核病发病指数与3月和4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0.682*达显著水平,菌核病发病指数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重庆油菜面积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568*),单产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油菜单产呈显著负相关(P=-0.544*),与油菜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而且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与油菜面积和单产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濮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平  李利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281-286
为了确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笔者利用线性和方差分析法,对濮阳55年降水量、气温及日照年际变化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55年来,濮阳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各季中以冬季增温明显,春季次之,秋季最弱,夏季则有变凉趋势;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平均每10年135 h的幅度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599.8 mm,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56%~75%,表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形成干旱或夏季内涝。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持续变暖,空气污染的逐年加重导致日照减少,降水总体呈阶段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已得到高度关注,并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影响的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对21世纪以来百篇国内外相关高质量文献进行整合梳理,总结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1961年以来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引起种植结构改变、导致农业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加剧的方式影响了中国...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会改变地区的温度、光照、水资源等,给农业的种植制度、管理方式、病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详细说明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中各个因子的影响,提出了规避影响的措施,希望给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1960-2008年濮阳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濮阳1960-2008年的气候资料和近年的民政局的灾情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后找出主要农业气候学因子温度、降水和日照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是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冬季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有所减少,日照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最后论证了气候变化对濮阳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不同气象要素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分析影响该地区作物生长的主导限制因素,基于鲁西南地区50年的气象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气候变化趋势,运用布达格夫斯基连乘原理估算了研究区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平均气温以0.16℃/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以3.0 mm/10 a的平均速率增加,日照时数以112.05 h/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减少。近50年的光合、光温、光温水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22.6×104、17.6×104、7.4×104 kg/hm2,其变化趋势分别为:光合、光温生产潜力总体呈减少趋势,而光温水生产潜力的总体减少趋势不明显。温度对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负效应,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具有正效应,与温度相比,水分是制约鲁西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之前瞻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金之庆  方娟 《作物学报》1994,20(2):186-197
将作物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耦合,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生育期、产量和灌溉需要量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农业经济模型,就研究区域未来冬小麦总产的变化进行估计;还根据若干农业所气候指标,分析当CO2倍增时研究区域冬小麦生长期干湿状况的改变,种植界线可能发生的地理位移,以及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演进趋势等  相似文献   

14.
确定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单茎干物质重量等主要形态特征参量的影响关系,是品种选育、节水栽培措施改进及其建立相关作物监测评估模型的重要基础。为了探讨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主要形态特征的影响效应,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针对冬小麦返青、拔节和抽穗期,利用遮雨棚进行3年田间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探讨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变化对冬小麦株高、LAI和单茎干物质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返青、拔节和抽穗期土壤湿度变化均会引起株高、LAI和单茎干重发生变化,以拔节期土壤湿度对抽穗期株高和拔节到抽穗期土壤湿度对LAI和单茎干重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湿度对各形态特征参量的影响可以用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回归方程来表达。主要形态特征参量实现适宜或最优量值的适宜土壤相对湿度指标为70%左右。不同生育期发生干旱均会导致株高、LAI和单茎干重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或减少,其影响具有后延性,且干旱发生时间越早,后延性越长。所得结论可为品种选育和节水栽培措施改进工作提供参考。各效应方程,可用于监测评估土壤湿度变化对株高、LAI和单茎干重的定量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河南省1951—2012 年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冬小麦和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对应的气候要素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利用国家气象局网站提供的历史气象数据,基于Matlab 和Surfer 8.0 绘制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通过用二次函数拟合趋势产量,将冬小麦和玉米的历年气象产量分离出来。之后利用SPSS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以气候产量为因变量,不同生长时期的气候要素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河南省年降水量在其变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小波波幅中心在36~58 年、15~35 年以及8~14 年这3 类时间尺度上正负交替出现,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18 年尺度上,年均气温到2012 年处于升高状态。(2)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越冬期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221 万t;越冬期平均温度每增加1℃,气象产量将减少13.277万t;在冬小麦生长期第二阶段中,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149万t。(3)在玉米全生育期内,保持其他自变量不变的前提下,营养生长期内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003 万t;营养生长期平均温度每增加1℃,气象产量将减少6.389 万t;玉米生殖生长期间,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159 万t。从总体上来看,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皆为负面影响,并且温度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降水变化产生的影响显著得多。通过对2 个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冬小麦比玉米具有更强的气候变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李曼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291-295
利用山东省主产区冬小麦产量资料、生育期内的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结合冬小麦生理特性,分别构建了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适宜度模型,利用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建立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通过对2008~2010年冬小麦产量进行动态预报, 结果表明, 3月31日、4月30日和5月31日预报的小麦产量丰歉趋势的预报平均正确率均为100%,单产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5.1%、95.1%和95.4%,预报准确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3种小麦为原料,测定面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料小麦清理前后微生物含量变化明显。小麦清理后,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减少;润麦后微生物的含量又大幅上升,润麦是微生物增加的主要阶段;面粉及副产物中,微生物的含量按大麸、小麸、皮粉、心粉的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8.
气象条件对山东省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山东省东平县1976-2004年小麦蚜虫高峰期百株蚜量及成灾面积数据资料,通过分析其对应的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说明小麦蚜虫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降水和日照时数两个因子有关。小麦蚜虫百株蚜量与4月上、中旬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5月中、下旬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受灾面积与4月上旬总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