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以保山典型欠发达山区洼子田村的各产业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数据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粮食、畜牧、烤烟、核桃、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增长的关系,确定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各产业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核桃>粮食>畜牧>烤烟,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和核桃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支柱产业。该研究为保山市乃至类似保山市的低纬高原山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利用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玉米种植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因素较多,对玉米不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选取新疆2001—2015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在协整分析上建立新疆农产品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运用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疆粮食棉花产量对新疆农民纯收入是否有影响、影响多大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从短期看,新疆粮食对新疆农民纯收入有促进影响,棉花产量对新疆农民纯收入发展有阻碍影响,但是随着时间在逐步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粮食、棉花的产量对新疆农民纯收入将保持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曹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65-274
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我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古都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牧区半牧区的作用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前后,中国牧区半牧区的牧业生产、牧民收入的变动情况。结果显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牧区半牧区的牛出栏量及牛肉产量基本稳定,羊存栏量、羊出栏量、羊肉产量、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牧业收入、牧业收入比重呈持续增加态势。最后提出要进一步转变牧区牧业生产方式,逐步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配套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针对当前生猪产能下滑、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的形势,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提出七项政策措施稳定生产。一要加快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地方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等政策资金,支持生猪养殖场户尽快恢复生产。各省要尽快研究出台对种猪场、地方猪保种场和规模猪场的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政策,切实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二要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加快部省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推进生猪产业链监管监测信息一体化建设。各省要抓紧  相似文献   

7.
武威市玉米制种产业化优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威市玉米杂交制种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试验、示范,80年代逐步完善形成规模,90年代初随着全国玉米杂交制种基地的西移,从单纯自产自销转为对外生产以掖单、酒单、农大、豫玉等国内系列和国外引进杂交种等60多个高产品种的制种基地。仅2006年就配制杂交品种(系)50余个约3.33万hm^2,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约22500万kg,销往全国各地,总产值达到6.75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9.8%。制种区农民人均制种年纯收入超过1872元,比2005年增长800多元,占人均年纯收入的5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杂志》2020,36(4):150-452
基于2011-2016年大田试验和气象数据资料,研究了年际气象差异对西南丘陵区玉米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丘陵区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西南丘陵地区雨热资源丰富,但气象因素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降水量波动最大,积温波动最小,且玉米各生育阶段降水、积温和光照配置也有所不同。积温是该区玉米生育前期形态建成的主要限制因子,花前积温、花后日照和降水共同调控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而后期产量形成是各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花后日照直接影响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穗粒数、千粒重),从而调控玉米的产量;花后积温和降水则通过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因此,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播期,适当提高生育前期积温,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源器官的形态建成,为花后光合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花后降水量,提高花后日照时数,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屈庆伟 《种子世界》2021,(7):0045-0047
基于国家农业以及市场供给的改革工作持续开展背景,玉米价格存在一定波动,对玉米种植面积产生影响。所以,针对玉米生产活动,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充分保证玉米产量,提高玉米生产效益,是现阶段玉米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玉米种植范围广,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机械化生产种植模式,农技水平高,能够充分提升玉米栽培产量。对此,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唐庙镇地区为例,针对玉米种植的准备阶段、生育中期以及后熟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论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必要性,以河南省和广东省为例,从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在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与非主产区存在巨大的差距,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主产区地方政府推动粮食生产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在合理的成本下,使农民获得与从事其他生产大致相当的平均收益,使主产区能够获得与其对粮食安全贡献相一致的补偿,对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农民工创业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对甘肃省289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从影响因素来看,年龄小、已婚、受教育程度越高、有创业经历、能得到家人支持且社交广泛的农民工创业意愿越强烈,而务工月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偏好冒险的农民工不倾向于创业。同时调查发现创业资金匮乏、没有一技之长、文化程度不高是农民工创业的最大障碍,担心创业失败是农民工创业的心理屏障。因此政府要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及政策宣传,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确保农民工能多渠道获取创业信息,引导农民工高效创业。  相似文献   

12.
李明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6):152-158
研究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性过程,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其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既能明确其发展规律,又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不断增长的粮食的需求。根据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剩余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高,波动指数在-20.13%-15.82%之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波动幅度为19.01%。(2)根据波动周期理论,把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划分为11个波动周期,平均波动周期为3年,且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属于明显的古典型波动;并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1985-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回归结果,得出粮食产量波动是由粮食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共同影响造成的,其中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明显,而有效灌溉面积、机耕面积及上一年粮食收购价格对其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1)积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粮食播种面积。(2)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3)优化施肥投入,实现粮食产量质的提高等稳定粮食生产、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1989年以来呈连续扩大的趋势,已成为广东构建和谐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瓶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中国各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之一。笔者在深入分析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政策性的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产品保险基金等路径  相似文献   

14.
鉴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低和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大小能够直接反映农村贫困状况,以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恩格尔系数表征农村贫困状况,通过选择南疆三地州作为研究区,以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恩格尔系数为参考序列与农民收入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从而得出农民收入结构与贫困之间的内在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与贫困关联程度最大,其次为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贫困状况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进一步从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南疆三地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特征,将1999—2015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划分为两个时段,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个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农业支出占比地位重要但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粮食增产作用很大,有较大提高利用率空间;宏观层面上,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其次政策、自然因素。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粮食绿色生产,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是增加江苏省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及主要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利用1991—2010年安徽省78个县(区)粮食产量、农业经济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和各县粮食单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年变异系数较大,以及2000年之后的10年较前10年变异系数增长的区域均是粮食增长率不高的地区。运用系统聚类中的欧氏距离平方和最远邻远法,并结合地理特征将安徽粮食单产变化类型划分为四区。各区粮食单产变化趋势、波动幅度和产量高低差异较大,单产最高的是Ⅲ区,为5957 kg/hm2,最低的是Ⅰ区,为4255 kg/hm2,Ⅱ区和Ⅳ区居中,分别为5089 kg/hm2和4905 kg/hm2。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首要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等,农用薄膜和农药用量等因子的影响较小。而各区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因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