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本文结合现阶段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后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全市1999-2007年及全市各区县2007年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07年间,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先降后升,总体处于低度利用状态;空间上,靠近一小时经济圈的地区集约利用水平高,渝东北和渝东南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最后文章针对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提出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成都市龙泉驿区1996—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区17年来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特征,并引入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研究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龙泉驿区建设用地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17年间增加了123.50%,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幅最大,达到139.77%,其次是交通用地,增加了58.88%,而水利设施用地增幅相对较小。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是驱使建设用地增长的三大因子,其中以人口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其灰色关联度达0.992。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天水市城区内主要公园为调查研究对象进行了实地调查、统计并分析了城区内主要公园的植物资源种类情况、主要植物资源的应用频率和植物色彩特征,并对以及植物景观的优化提出建议。考察研究表明,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该市城区公园主要植物资源有112种,分属43个科,69个属,木本类植物占据植物资源的大多数,其中乔木类和灌木类种类数量达75种,草本类植物27种,藤本类和竹类植物共10种;公园植物色彩特征丰富,观叶类植物以绿色为主,观花类植物以白色、粉色、红色等颜色为主;整体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模式可分为单一型和群落型。根据植物资源状况和景观营造模式的特征,本研究对该市部分公园景观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构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缓解和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发展用地矛盾突出,以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以重庆市九龙坡区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城乡结合部代表性人均居民点面积、耕居比、农村居民点人口密度、人均粮食单产、城镇化率等13个评价指标,建立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其集约利用程度将10个乡镇分为3个等级,并以ARCGIS 9.3软件为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和聚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趋向在东北—西南向上为最为明显,而与之相反的西北—东南向的变化趋向较为平缓,并阐述了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对全省65个地域单元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省65个地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介于18.3~83.4,基本呈正态分布规律。全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向北大致呈降低态势。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确定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方法上进行了多角度探索,本研究有益借鉴这些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2种较成熟的预测模型,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人口数、年末道路面积、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为观测指标,分析预测河北省邢台市的建设用地规模。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并不理想,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始终存在,并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深入分析预测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即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建议引入行为金融学理论,将研究对象具化到个人,研究土地市场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偏差,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蔓延的非理性动力,应用行为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对传统研究范式进行有益补充和修正,进而更科学地把握城市用地空间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确定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方法上进行了多角度探索,本研究有益借鉴这些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2种较成熟的预测模型,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人口数、年末道路面积、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商品房平均售价为观测指标,分析预测河北省邢台市的建设用地规模。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并不理想,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始终存在,并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深入分析预测结果产生偏差的原因,即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建议引入行为金融学理论,将研究对象具化到个人,研究土地市场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偏差,分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蔓延的非理性动力,应用行为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对传统研究范式进行有益补充和修正,进而更科学地把握城市用地空间形成机制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进行内涵剖析,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效益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分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结果:(1)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评价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景观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通过对重庆市荣昌县1个街道、2个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社会、生态景观效益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议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效益的标准化指标评价体系和效益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业景观视觉资源评价——以滦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业景观是中国重要的乡村景观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建设和规划景观资源,笔者以滦县为案例,通过视觉质量和视觉敏感度对研究区域进行综合评价。视觉质量以VRM系统为基础从地貌、植被、水体、色彩、毗邻风景、视觉愉悦度等6个指标进行了评价;视觉敏感度选择相对坡度、相对视距和可视频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将两种评价结果利用GIS系统等权重叠加,用自然断点法将视觉资源分为4个等级,Ⅰ级占总面积43.65%、Ⅱ级为37.21%、Ⅲ级为15.17%、Ⅳ级为3.97%。结果表明:滦县总体视觉资源较好,但中部一些乡镇景观视觉资源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好的揭示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环境领域的脱钩理论和方法,分析重庆市2001-2009年建设占用耕地和非农GDP数据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04年脱钩弹性系数变化剧烈,脱钩状态由扩张负脱钩转变为扩张连接状态,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先增加后减小,波动性较大;(2)2004-2007年脱钩状态由扩张连接转变为强脱钩状态,建设占用耕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3)2007-2009年脱钩状态变化平稳,基本上处于强脱钩状态,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减小。总的来看,重庆市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由不稳定向稳定状态发展,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明显。随着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将会增大,为此,应加大对耕地保护的管理力度,采取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用地进入快速扩张时期。为了加强阿克苏地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合理进行土地资源配置。针对阿克苏地区土地利用特点,结合阿克苏地区2004-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判断阿克苏地区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均衡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外部因素,并将建设用地内部结构面积比例和外部因素与信息熵进行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建设用地信息熵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用地结构朝无序方向发展;建设用地外部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因素和耕地因素与信息熵呈现中度相关,是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定量化评价土地整治项目绩效,引入超效率DEA方法,建立了土地整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2009—2013 年间8547 个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项目绩效做出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效率仍然偏低;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绩效差异;土地整治项目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应当合理规划项目规模,并因地制宜的制定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便是贫穷落后、人少地多的滇西北高寒山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仍需要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保障。笔者以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典型县份--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定量分析该县1996-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特点,拟合得出耕地、园地以及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面积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宁蒗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人口、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三大因素的驱动。这将有助于正确处理滇西北高寒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效益评价及影响因素解析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大量文献梳理,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与现状、建设适宜性评价、效益评价、影响因素解析4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当前研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方向以及研究方法在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性,最后进行整体总结与展望。结果表明,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在项目建设前的适宜性评价研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更侧重于区域耕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在项目建设后的效益评价研究中,从早期注重经济效益评价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并重;在影响因素解析研究中,当前研究仍较为薄弱,对不同建设区域效益提升水平存在差异的解释仍较少。针对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应综合考量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本研究能为科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Eviews 8.0 软件,采用Chow检验、ADF检验、协整分析、AIC准则以及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旨在分析1978—2009 年间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做出总结。结果表明:自1978 年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2 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是互为因果关系,在该阶段内江苏省经济增长主要以耕地的牺牲为代价。第二阶段(1992—2009)是单向因果关系,在该阶段内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的作用,但经济增长并不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原因。从1978—2009 这一长期阶段来看,江苏省在这一时间段内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耕地面积数量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经济发展并不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通过对江苏省1978—2009 年各阶段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对如何处理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这对今后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研究是世界性的课题。笔者选择重庆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小时经济圈"为研究区域,以1994年、2000年和2006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研究了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明显,耕地资源流失严重且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性,流失中心层即"形成层"包括城市化进程明显的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和渝北区;"中间层"耕地流失程度次之,主要包括长寿区、渝北区部分地区以及渝西的铜梁、永川等地;"外围层"耕地变化主要以水田—旱地模式为主,包括万盛、南川、大足、潼南等区县。文章最后对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研究西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选取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90-2008年来西安市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西安市单位经济增长的耕地资源代价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来,西安市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西安市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发展关系属于典型的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型;在经济发展诸因素中,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最大;西安市经济发展趋向资金密集型和节地型方向发展,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