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在不同年代退耕地上安装2种不同类型的积沙仪,通过风沙流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分析2种积沙仪收集风沙流的异同点,为干旱荒漠区不同风沙环境条件下风沙流研究筛选出理想的积沙仪。研究结果表明:(1)2号积沙仪的年输沙量明显高于1号积沙仪,风沙流越大,差异越显著,且与退耕地距沙源的远近关系密切,距沙源越近,差异越显著;(2)2种积沙仪年输沙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0.998,表明2种积沙仪收集的风沙流在量上呈显著直线相关;(3)从2种积沙仪输沙率月变化来看,总体上表现为输沙量与当地的风季相一致,二者之间的月变化规律也十分相似,而各月输沙量仍表现为积沙仪2大于积沙仪1;(4)在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2种积沙仪输沙率呈下降趋势,退耕年限越长输沙率越大,在0~50 cm范围内输沙率变化幅度较大,而退耕时间越短输沙率也越小,在0~50 cm范围内输沙率变化幅度很小。通过试验表明在同一条件下积沙仪2收集的沙量为积沙仪1的1.7~1.9倍,在风沙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2种积沙仪观测风沙流,而在风沙较小的区域使用积沙仪2观测风沙流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同年代退耕地风沙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年代退耕地受水分与植被的影响,地表风沙流输沙量呈规律性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治沙站不同年代退耕地为研究对象,用0~100cm的风沙流观测仪测定了不同年代退耕地上的风沙流输沙量,分析了不同退耕年代风沙流年输沙率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输沙量总体上表现为随退耕时间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退耕时间越长,年输沙量越大,同时输沙率受样地周边地貌环境的影响较大;(2)不同年代退耕地输沙量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而且与风速关系密切,输沙量大小与当地风季发生规律相一致;(3)退耕地风沙流输沙量与退耕年代总体上呈二元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4)通过聚类分析将10个样地风沙流输沙量分为3类,17年为一类,13年为一类,其余退耕年代的为一类。不同退耕地因退耕时间的不同,受周边地貌,植被的影响,其风沙流输沙量有很大差异,研究结果为退耕地利用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口自然坡地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海口自然坡地土壤水分状况及影响因子。根据海口市琼山气象站2005—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然坡地土壤湿度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口市自然坡地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土坡地10~50 cm土壤湿度年变化呈正趋势变化,各季节土壤湿度的变化与年变化一致,冬、春季土壤湿度变化大,不稳定;(2)10~ 50 cm土壤湿度月变化呈波形变化,2—10月土壤湿度呈上湿下干型,11—1月土壤湿度呈上干下湿型。(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变小,各层间的土壤湿度差异越显著,40~50 cm上下层的土壤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4)20 cm土壤湿度与其他层土壤湿度相关最为密切,利用20 cm土壤湿度作为10~50 cm土壤湿度的代表值与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土壤湿度与地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各季节20 cm土壤湿度回归方程通过1%的显著检验。  相似文献   

4.
以红地球葡萄果实为试料,采用质构分析法(TPA)研究了不同高度跌落机械损伤对葡萄果粒感官品质及质地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各指标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葡萄果实经不同高度机械跌落后,随着跌落高度的增加,其感官品质发生很大变化;当跌落高度小于60 cm时,外观观察无明显差异,当跌落高度≥80 cm后,外观差异明显,损伤的果粒数量和损伤级数均增加明显;损伤指数与跌落高度回归拟合度高(R2=0.985),100 cm和160 cm高度跌落时,损伤指数分别是60 cm处理的4倍和8倍之多;随跌落高度的增加,果实硬度和咀嚼性值呈下降趋势,80~160 cm处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处理;果实弹性、凝聚性和回复性呈增加趋势,80~160 cm处理均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P<0.01),100 cm和160 cm处理凝聚性分别增加了24.5%和31.0%,回复性大于其他3个处理;机械损伤指数与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呈负相关性,与凝聚性和弹性、回复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利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木荷人工林的MBC,研究其时空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龄林(Middle-aged plantation, MAP)与成熟林(Mature plantation, MP)木荷人工1—2月、3—4月、5—6月、7—8月、9—10月、11—12月的MBC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出现2个峰值,第1峰出现在3—4月,第2峰出现在9—10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1—12月;(2)MAP与MP木荷人工林的MBC存在明显垂直分布规律,在0~20 cm、20~40 cm、40~60 cm各土层中,以0~20 cm土层的MBC最大,20~40 cm土层的MBC次之,40~60 cm土层的MBC最小,且各土层的MBC的差异也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木荷人工林MBC与SOC呈线性关系:y=21.654x+54.128(R2=0.984, P<0.01);(4)在MAP与MP木荷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熵(MBC/SO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SOC逐渐由0~20 cm土层向40~60 cm土层转移,土壤处于碳积累状态,土壤呈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6.
蚯蚓活动对生态滤池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污水的蚯蚓生态滤池工艺是在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引入蚯蚓,改善生态滤池的处理环境,提高处理效率,适宜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笔者以蚯蚓生态滤池(+E)和普通生态滤池(-E)为试验对象,研究了蚯蚓活动对生态滤池基质微生物功能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同深度的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已基本分异;相比无蚯蚓对照滤池,蚯蚓活动对0~20 cm各基质层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基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均得到增强;同时,在蚯蚓作用下,蚯蚓生态滤池0~5 cm和5~10 cm基质层的微生物群落差异减小。蚯蚓通过掘穴、摄食、排泄等生理行为影响了生态滤池0~20 cm基质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状况。  相似文献   

7.
深翻耕作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播前不同翻耕深度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针对典型的连作滴灌棉田,于播前设置20、40和60 cm的3个不同深度翻耕处理,于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壤剖面的上述内容,研究其变化。(1)土壤容重随翻耕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表层土壤容重降幅大于深层土壤容重;(2)3种深翻处理下土壤剖面含水率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随翻耕深度增加,0~20 cm土壤含水率呈上升趋势,20~40 cm土壤含水率变幅不大,40~60 cm土壤含水率则显著下降;(3)灌水后,深翻20 cm的土壤含盐量为0~20 cm>20~40 cm>40~60 cm,但随翻耕深度的增加,0~20 cm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20~40 m和40~60 cm的土壤含盐量迅速上升趋势,至深翻60 cm时,土壤含盐量则为40~60 cm>20~40 cm>0~20 cm。对连作滴灌棉田播前进行60 cm的超常深翻,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提高0~2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含盐量,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单施氮肥(CK,施纯氮270kg/hm 2)、秸秆还田(J,较CK减氮20%)、秸秆还田+牛粪(JF,较CK减氮20%)、秸秆还田+菌渣(JZ,较CK减氮20%)4种不同培肥处理,对麦田0~60cm土层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季0~20cm土层各处理在拔节期脲酶活性最大,20~40cm土层JF处理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脲酶活性最大;在0~20和20~40cm土层JF处理在拔节期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除J处理外,其他处理在0~20cm土层拔节期有机碳含量最大,且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JF处理最大,其次是JZ处理;在0~20cm土层各生育时期JF处理的全氮含量均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减氮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且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减施氮肥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9.
张东霞  秦安振 《作物杂志》2022,38(6):145-136
作物蒸散量(ETc)是作物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灌溉预报中有重要作用。为研究ETc与土壤含水量(SWC)和温度(Ts)的协同关系,以黄淮南部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灌溉水分下限(I1、I2、I3、I4),构建了ETc-水分-温度协同方程。结果表明,小麦季I1处理10~30cm的SWC最低,为15.1%,较其他处理降低10.5%。30~100cm土层SWC为19.5%~21.0%,差异不显著。玉米季各处理0~100cm SWC在24.3%~25.1%,差异不显著。冬小麦ETc在灌浆中期最大,夏玉米ETc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呈多峰曲线变化趋势。冬小麦-夏玉米ETc与0~30cm TsSWC呈多元线性相关关系(P < 0.001)。小麦季20cm的TsETc的影响显著高于10和30cm,表层0cm的Ts影响最小。小麦季20和30cm的SWCETc的影响显著高于10cm。玉米季各处理对ETc的影响以10~30cm Ts为主,对SWC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地表沙尘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测沙尘暴的沙尘源,采用沙尘采样仪在大风条件下野外采集沙尘样品,同时结合土壤颗粒粒径分析,在土壤风蚀比较严重的蒙古高原东南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对传统翻耕农田、保护性耕作农田、草地和沙地4种不同类型地表的土壤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沙地在0~150cm高度范围内,风蚀物含量随高度变化而遵循幂函数规律;农田和草地在0~150cm高度范围内,风蚀物含量随高度的变化均遵循指数函数规律。(2)沙尘暴的沙尘源主要是裸露的农田。(3)保护性耕作是防止沙尘暴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辽西北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西北沙地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水分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土壤含水率的时间变化与降雨有密切关系,春季土壤含水率较低,为0.1%~3.1%;夏季土壤含水率较高,为2.5%~5.1%;秋季土壤含水率略高于春季,为2.2%~3.6%。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位为:0~10cm土壤含水率变异程度较大,受降雨和蒸发影响强烈;10cm~80cm变异程度相对小些;80cm~120cm土壤含水率比较稳定。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受干沙层厚度频繁变化和降雨量影响显著,阴坡底含水率>阳坡底>阳坡中>丘顶>阴中。  相似文献   

12.
内陆沙区丘间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水分是沙漠沙生植物成活和生长的最主要因子,不同的地形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智能中子水分仪定时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0~200 cm深土壤共10 个层次的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土壤水分丘间地下部>丘间地中部>丘间地上部>沙丘上中下部,沙丘上中下部的年季变化不大,总体处于平稳状态;丘间地土壤水分变化较其他地形大,春季土壤水分不是很丰富,土壤水分波动不大;夏季受植物生长、太阳蒸腾和降雨的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差异明显,20 cm以上水分增多,40~180 cm表现为水分变化活跃层;秋季水分整体含量增加。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为大规模的沙漠生态平衡治理、生态系统人工修复以及沙区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峰土壤湿度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关系,以便合理安排田间管理,增加冬小麦产量,提高质量,利用西峰1981—2008年28年0~100 cm逐层土壤湿度资料、西峰农试站试验田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关系,并计算贡献率,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西峰冬小麦气候产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3—5月中旬,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逐渐从浅层向深层发展;5月中旬—7月上旬,深层含水量是冬小麦所需的主要水分来源;8月中旬—9月上旬,土壤蓄水;9月中旬—10月上旬,浅层水分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上,蓄墒期中上层(0~40 cm)最为明显,生育前期各层都显著相关,中上层(0~50 cm)尤为显著;生育中期各层相关性显著,生育后期上层0~20 cm为负相关,50~90 cm层为正相关;影响率上,蓄墒期明显的是30~60 cm及80~ 100 cm层,前期是10~40 cm及70 cm、90~100 cm层,中期是30~40c m层及80~100 cm层,后期是60~ 100 cm层,年平均为20~40 cm、60~100 cm层。  相似文献   

14.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荒漠区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研究沙拐枣种群在沙漠不同生境中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幼苗更新,对绿洲边缘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沙井子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不同地貌类型(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丘间地)和6种微地型(半固定沙丘迎风坡、顶部、背风坡和流动沙丘迎风坡、顶部、背风坡)沙拐枣种群特征、更新苗的数量特征与土壤水分的对应关系及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沙拐枣种群密度、覆盖度表现为:半固定沙丘>丘间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丘间地与流动沙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在流动沙丘最大,丘间低地最小,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种群地径、新梢长无显著差异(P<0.05)。(2)流动沙丘各部位密度、株高、覆盖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半固定沙丘则表现为差异性显著(P<0.05),顶部大于迎风坡和背风坡。(3)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拐枣幼苗数量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丘间地,且与5~ 30 cm土壤水分含量大小相对应。(4)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宁夏河东沙区白芨滩地区风沙土的理化性质,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研究区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及草方格固定沙丘风沙土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均较低,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表现为草方格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风沙土土壤粒度组成表现为各层均以细沙颗粒为主,中沙颗粒含量次之,极细沙含量较小。流动沙丘的表层含有非常少量的粗沙颗粒,半流动沙丘和草方格固定沙丘各层几乎没有粗沙颗粒。而草方格固定沙丘的表层含有少量的粉沙颗粒,其余各层均无粉沙颗粒。土壤容重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容重较为接近,而草方格表层沙土容重明显较小。土壤养分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养分含量较接近,差异不显著,而且各类型沙丘养分的垂直变化无明显规律,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南疆地区苹果园土壤肥力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南疆地区不同土壤质地、不同树龄‘红富士’苹果园土壤养分及矿质元素的特性,分别以壤土、沙土、粘土质地幼龄和盛果期果园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0~20 cm、20~60 cm土样有机质、N、P、K、Ca、B、Mg等矿质元素含量,研究不同果园土壤养分和矿质元素的特性。结果表明:(1)盛果期果园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的含量高于幼龄期果园。(2)不同土壤质地果园土壤中有机质和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壤土和粘土质地果园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分布规律相似。(3)0~20 cm和20~60 cm土层中矿质元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有机质与有效硼的差异较大,达到差异显著性。(4)阿克苏地区苹果园土肥管理过程中应增施有机肥、速效氮和有效硼,同时对沙土果园的管理还应该增加钙肥和镁肥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比例的风沙土与砒砂岩复配土对其生长状况与产量的影响。将风沙土与砒砂岩按照1:0、1:1、1:3、1:5、0:1、3:1、5:1的比例复配后,取温室外试验区10 cm深度的栗钙土设置为对照土样(CK)。通过比较在不同配土比例下,黄瓜株高、冠幅、结实量等生长特性的差异,探究最适宜黄瓜生长的复配比例。结果表明:(1)在风沙土与砒砂岩复配比例为1:3时,黄瓜株高81.50 cm、东西冠幅30.50 cm、南北冠幅29.50 cm、果实总质量1475.80 g、单瓜重147.58 g,除东西冠幅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现最优状态。(2)随着幼苗的生长,生长特性逐步呈现为线性增加的趋势,其中1:3的增长速度在各时期都是最快的,7月22日—9月16日株高增长量为73.25 cm、东西冠幅增长量为22.50 cm、南北冠幅增长量为23.00 cm。综上,风沙土与砒砂岩1:3的复配比例有利于黄瓜的生长,更能促进结实。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沙地利用技术与研究情况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充分了解日本海岸沙地治理历史与开发利用方法,笔者以技术研修的形式,在充分参阅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日本沙地资源的分布、治沙历史、主要治沙技术、沙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日本在治沙技术领域的现有科研能力、治沙外援策略(以宁夏为例)等进行了介绍。日本的沙丘利用经历了由自然危害到单纯治理、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变迁过程,并以沙为媒,使其成为国际援外舞台上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这一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方式值得中国人深入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