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调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类属性土壤碳在2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探讨原生土和淤积土在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地点位于云南省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原生林生态系统,以海拔高度较高的上游森林原生土和海拔高度较低的下游灌草淤积土为采样点,沿着土壤剖面分层取样,重点研究土壤剖面根层(0~45 cm)土壤中全碳、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碳和水溶性碳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过程中所调查的5类不同属性土壤碳在两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均呈衰减指数式分布。土壤全碳、活性有机碳和水溶性碳在淤积土中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原生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2种类型土壤剖面中的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可溶性碳在淤积土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原生土,说明在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原生林生态系统中原生土和淤积土在储存不同属性土壤碳和碳循环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不同属性土壤碳在同一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虽然垂直分布规律一致,但是平均储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为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不同属性土壤碳的估算和不同类型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美洲黑杨物候性状遗传变异水平与利用潜力,开展基因资源评价,提供杨树定向遗传改良育种材料,对60个引种美洲黑杨无性系苗期的8个物候期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各无性系物候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展叶盛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4.97%,最小的是落叶末期,为3.83%;(2)展叶盛期出现的时间最分散,落叶末期相对集中,苗木生长前期物候特征是影响生长期长短的主要因素;(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物候期分为3类典型,即萌芽期、展叶盛期和落叶期;(4)对各无性系物候出现时间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60个无性系分成4类。 相似文献
3.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RGS)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G蛋白信号转导导调节蛋白(RGS)是G蛋白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负性调节因子,近年来,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一直是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RGS蛋白在动物和植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RGS蛋白的结构和分类;从RGS蛋白的GAPs作用、整合各种G蛋白信号系统、支架蛋白和调节细胞内运输等方面介绍了RGS蛋白的功能;阐述了RGS蛋白磷酸化、脂类修饰和RGS降解等调节机制,对RGS蛋白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对信号通路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4.
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在海拔梯度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海拔梯度及地表残留物质量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于2011年8月(雨季)和2012年6月(干季),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梯度(2000、2200、2400和2600 m)生境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查不同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相近,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啮虫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稀有类群的组成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有明显变化。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分布受海拔垂直梯度变化的影响明显,而水平方向不同样方间的差异不显著。总体表现为: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动物类群数降低,个体数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海拔2400 m生境最低)。不同海拔生境中地表凋落物C含量以2200 m海拔生境最高,N含量则在2600 m海拔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弹尾目个体数量与地表凋落物N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海拔梯度的数量分布受海拔变化所产生的凋落物质量和温湿度差异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季节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进行研究,探讨季节变化对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季节变化对酶活性与土壤肥力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分指标和酶活性随季节和土层深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异性,变异系数由0.1~1.5不等;季节变化对各养分指标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影响,随季节变化相关关系发生改变;土壤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季节影响较小,相关性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与酶活性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肥力对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力随季节变化发生不同程度改变。 相似文献
6.
7.
道路可达性对浙江千岛湖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为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影响,笔者以道路可达性作为干扰的度量指标,对浙江杭州千岛湖景区森林氧吧公园中的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的群落结构与道路可达性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群落平均盖度与道路距离呈显著正指数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地内人为干扰的增加导致群落生物量和生长状况的下降;但发现不同层次对干扰的响应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与盖度不同,乔木层树高、胸径与道路距离之间未发现显著指数相关,表明不同植物特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方式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测定了蚌埠市建成区内大型景观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速效磷含量、pH和土壤全盐量。在分析了各指标变异系数后发现在不同绿地类型之间绿地土壤化学指标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绿地类型土壤中除pH值与全盐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外,5种土壤化学指标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即使在较小的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绿地土壤由于土壤产生及来源不同,以及受到的人为干扰强度不一样,土壤化学指标也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瓜类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为菌株致病性强弱快速测定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方法】测定了19株来自不同瓜类寄主尖孢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物质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构建菌株的发病率(y)与酶活(x)的曲线模型;【结果】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及不寄主来源的菌株致病性有差异。供试菌株中有12个强致病菌株,发病率在80%以上;2个中等致病菌株,发病率分别为60%和70%;2个弱致病菌株发病率均为30%,以及3个非致病菌株。菌株β-D-葡萄糖苷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不同菌株的酶活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黄瓜、甜瓜和西瓜寄主菌株酶活变化范围依次为(21.57-54.89)、(16.28-41.83)和(14.98-32.43)U8226;ml-1;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也存在差异,平均酶活为黄瓜(34.08 U8226;ml-1)61502;甜瓜(27.86 U8226;ml-1)61502;西瓜(20.95 U8226;ml-1);【结论】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分析表明,当酶活性小于30 U8226;ml-1l时,菌株发病率与酶活呈正相关;当酶活大于30 U8226;ml-1,菌株的发病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0.
渭-库河绿洲植棉土壤表层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种棉土壤表层养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各养分元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优化调节土壤养分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为合理利用土壤养分资源,制定精确的施肥管理措施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统计学,地统计学和空间分析方法,在SPSS20.0和surfer8.0软件的支持下,研究植棉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等养分元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正态分布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养分元素的相关性特征来看库车县的植棉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碱解氮,全氮和碱解氮都在0.01相关性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沙雅县地区的全氮和有效磷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新和县地区的缓效钾和速效钾在0.01水平上呈极显著正相关。(2)研究区植棉土壤p H偏碱性,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处于很丰富的状态;碱解氮在属于缺乏;有效磷在该研究区中等;缓效钾丰富。(3)从6种养分元素的正态分布特征来看在3个县的植棉土壤中的都服从正态分布。(4)从研究区6种养分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碱解氮在中部区域分布比较丰富,并往南和往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全氮和有机质比较均匀的分布;速效钾和缓效钾是北部分布比较多而南部较少,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速效钾在北部分布较少,而向东南部逐渐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森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数量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5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森林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251种2 971株,隶属于47科94属;区系特征明显,科级热带性质较强,属级温带性质较强。施秉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优势树种不明显。个体数随植物胸径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径级分布近似于倒"J"型。群落整体呈增长型。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重要值大于10%的13个植物种群和4个主要种群的中、小径木都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而4个主要种群的大径木则呈均匀分布。大部分物种随着径级的增加聚集度变小。通过研究以期为更好的认识施秉森林群落,为施秉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山西省森林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评价森林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区域林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基于山西省297块样地的土壤采样检测数据,包括森林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全钾、pH、含水量7个因子,利用GIS进行趋势分析、半变异函数模型选取,利用克里金插值法揭示森林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pH的最优模型为高斯函数模型;速效磷、全钾的最优模型为指数函数模型;有机质、含水量的最优模型分别为三角函数模型和球面函数模型。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了各森林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揭示了山西省森林土壤因子的分布特征。山西省森林土壤因子均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多集中在省境主体山脉沿线的中高山地区;全钾含量整体表现较为丰富;含水量表现出明显的东南多西北少的差异;速效磷作为一种瞬时变量,在空间分布上比较杂乱;pH的空间变异显示,山西省整体森林土壤呈弱碱性,朔州市部分地区森林土壤表现为强碱性,可作为盐碱地研究典型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GPS定位,2010年在柴河流域采集土样100个,分析了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属中等水平,全氮和全磷以较丰富为主。通过半方差函数分析,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而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和全磷的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研究揭示了柴河流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土壤肥力评价和养分资源精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资源分布特征,推动其地下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基于孢子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夏季庐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中4种常见植物(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44个AM真菌物种,其中包括4个优势种AM真菌、5个广布种AM真菌、12个常见种AM真菌与23个稀有种AM真菌。(1)不同植物根系侵染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根系侵染率与优势种和广布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呈正相关,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则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2)不同植物根际总AM真菌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AM真菌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植物根际只有常见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只有广布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优势度AM真菌的孢子密度之间和物种丰富之间均存在负相关,但只有优势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4)AM真菌分布受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氨态氮、硝态氮)、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受土壤氮影响相对较大;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稀有种AM真菌、常见种AM真菌、广布种AM真菌和优势种AM真菌。在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植物与AM真菌的共生模式可能是以优势种AM真菌和广布种AM真菌共生为主,以常见种AM真菌和稀有种AM真菌补充共生的共生模式。在该共生模式下,植物根际AM真菌资源较为丰富且分布不均;AM真菌与植物共生程度由不同优势度AM真菌共同决定;不同优势度AM真菌之间相互影响较弱;AM真菌受土壤养分(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全磷、全钾)、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准确识别区域农用地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能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用地SOM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M平均含量为17.07±4.37 g/kg,变异系数为25.60%;SOM半方差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模型块金系数为49.83%,说明研究区SOM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双重影响;以东北—西南向为轴线,研究区SOM含量的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中部高而东西低的斑块状分布趋势;研究区SOM含量受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与pH、海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研究区SOM丰缺等级属于中等水平,且不同区县农用地SOM含量极值差异较为明显,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需分区进行差异化施肥管理。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实现精确施肥和防治土壤肥力退化,通过监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了解土壤耕作管理及污染等过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桓台县1989年和2006年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1989年相比,2006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普遍提高,中等水平以上(>91 mg/kg)的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21.23%,含量61~90 mg/kg的土壤面积增加了7.05%,低含量(<60 mg/kg)的面积减少了8.07%。土壤速效磷也大幅度增加,主要是零散的较低级别含量的斑块向高级别转化,丰富级别(>21 mg/kg)的面积增加了26.92%,含量缺的(<15 mg/kg)地块面积比重下降了52.75%;土壤速效钾含量整体提高,2006年平均含量达118 mg/kg,变化最明显的是101~150 mg/kg级别,增幅达25.18%。桓台县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提高。此研究结果对于桓台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优化的高效施肥措施和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统计学的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不同插值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评价和管理工作,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通过土壤样本野外采样和分析,测定样本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中的克立格法分析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并对比选择最优的克立格插值模型。结果表明: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拟合的最优理论模型是Tetraspherical模型;C0/sill值为0.86,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相关性很弱,耕作制度、施肥数量和种类、种植制度等人类活动的作用影响很大,这些人为活动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减弱,逐渐向均一化方向发展;耕层有机质含量处在较低水平,应改善耕作管理方式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森林群落(山地雨林、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了解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生态现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开展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及指导。结果显示:研究区3种森林群落土壤均呈酸性、微酸性;保护区3种森林群落土壤养分含量丰富,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较贫乏;不同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为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山地雨林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在不同森林群落间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显著;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