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短裙竹荪(Dityophora duplicata)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采用固体培养基皿培法培养短裙竹荪,研究不同固体培养基、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短裙竹荪的生长、菌丝形态、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短裙竹荪在不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尤其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短裙竹荪对所试的不同碳源均能利用,而在以甘露糖、木糖醇、木糖、果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生物量最高。对所试的不同有机氮源均能利用,在以鱼蛋白胨、硫酸铵为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以亚硝酸钠和尿素为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未见肉眼可辨的菌丝体生长。  相似文献   

2.
华香  陈玲 《蔬菜》1996,(5):18-18
短裙竹荪稳产高产栽培技术641101四川内江市凌家伏龙乡新农业开发部华香,陈玲可食用的竹荪主要是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但以短裙竹荪品质最优,其菇体洁白,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售价要比长裙竹荪高出许多。而短裙竹荪在用料和方法上与长裙竹荪的栽培有很大差异,难...  相似文献   

3.
黄开虎 《食用菌》1993,15(3):32-33
可食用的竹荪主要是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但以白色短裙竹荪品质为最上乘,其菇体洁白,营养丰富,食味鲜美,因此在市场上独占鳌头,售价要比长裙竹荪高出许多。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79年对竹荪进行研究,当年8月16日从云南昭通地区彝良县唐范公社竹林下采集并分离得到短裙竹荪菌种,8月29日又从广州黄花岗公园竹林下采集并分离得到橙黄竹荪菌种。我们对上述二个菌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短裙竹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掌握其栽培技术,多批次较大量地栽培出子实体。一、生长发育条件 (一)营养:自然界中,竹荪菌丝体蔓延于竹林地下的死亡竹头、竹根上及其他森林下的枯枝落叶上,在合适的气候下便长出子实  相似文献   

5.
竹荪培养基质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竹荪在不同培养材料及其适当配方上的菌丝生长情况,筛选菌丝生长快、长势好的基质配方,以期缩短制种周期,提高竹荪栽培效益,特做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 短裙竹荪D引自广东微生物所.1.2 培养基配方①杂木屑7.3kg,麸皮2.5kg,蔗糖100g,轻质碳酸钙100kg,磷酸二氢钾10g,硫酸镁10g,料水比1:1:3;②蔗渣7.3kg,麸皮2.5kg,蔗糖  相似文献   

6.
罗凡 《食用菌》1994,16(5):32-32
室外栽培短裙竹荪,一次投资,可连续收获三年,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效益高等特点。我县桥楼乡农民杨永良,去年利用房后坡地改梯地后,栽培短裙竹荪12厢36m~2,仅今年收干品11kg,经济收入4000余元。三年采收结束,估计产值可达8000元,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用优良菌种安排好栽培季节 在竹荪栽培品种中,以短裙竹荪品质最好,产量较高,市场前景好。优质短裙竹荪菌种,菌丝生长健壮,长势整齐,无中断,无杂菌斑块,培养基与瓶壁紧连无收缩脱节,无黄水。尤其要注意的是,竹荪菌种前期感染杂菌后,虽经培养竹荪菌丝可以覆盖料面,但是这种菌丝吃料慢,长势弱,产量也低,因此要注意鉴别,一旦发现坚决淘汰。 竹荪栽培分春播秋收和秋播夏收两季,春播以“春分”开始3~5月均适,秋播以秋末冬初9~11月最适。如果11~12月、1~2月栽培时,下种后必须覆盖薄膜,以便升温、保温,否则竹荪菌丝生长缓慢,第二年或当年难以出荪。  相似文献   

7.
白鬼笔(Phallusimpudicus)是一种与竹荪非常相似的可食用真菌,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市场上常可见到白鬼笔冒充竹荪出售。笔者于1987年对白鬼笔进行了母种分离的试验,并与短裙竹荪进行了比较,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竹荪菌种易于老化,特别是培养时间稍长,或受到变温、光照,机械及干燥脱水等刺激后,菌丝变红衰退更为明显。目前,竹蒸菌种一般是采用斜面低温和液体石蜡保藏,我们改用原种封闭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述于后。(一)供试菌种①短裙竹荪L_9,由宜宾地区农科所从野竹荪子实体经分离提纯获得;②短裙竹荪ODd,由贵州生物所提供的栽培种经分离提纯获得.(二)试验方法设试管原种保藏和玻瓶原种保藏,以常规斜面低温保藏和液体石蜡保藏作对照。  相似文献   

9.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在人工栽培技术方面,已有不少报告。我们于1988年作了秸秆发酵料栽培竹荪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菌种筛选①母种培养基筛选:设计六个母种培养基,以PDA 作对照。结果以配方六为最好,1988年4月4日接种,4月25日长满试管(20×200mm)斜面,共21天。②引自上海、广东、湖南、湖北及本厂自野生竹荪分离的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六个菌株中,经品种比较试验表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以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的长裙竹荪,菌丝生长最快、浓密,在23℃下避光培养,20天可长满斜面。因此,本试验菌种选用该菌株。(二)原种及栽培种制作①原种培养:配方是竹片10%(煮汁)、阔叶树木屑68%、麸皮20%、石膏1%、糖1%,另加蛋白胨5克,含水量65%。常规装瓶、培养、接种。每支母种接3瓶。在自然温度为23~29℃下避光培养,49天长满瓶。②栽培种培养:配方是竹片10%(煮汁)、阔叶树木屑68%、麸皮10%、玉米粉10%、石膏1%、糖1%,含水量65%。常规装瓶、灭菌、接种。每瓶原种接50瓶左右。在自然温度为25~29℃下避光培养,55天长满瓶。  相似文献   

10.
南荪北移驯化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虽不见有竹林,然而在松林或阔叶林地中也可以引种南方短裙竹荪。1988年7月我们从浙江农大引进短裙竹荪种在海拔350-450米的吉林省永吉县林地,经过零下27±2℃的越冬试验。1989年8~9月,南方的短裙竹荪终于在北国的吉林省长出了子实体,经人工驯化的南方短裙竹荪,子实体长23厘米,裙长10厘米,子实体全重129.25克。  相似文献   

11.
在竹荪人工栽培中,竹荪菌丝的培育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但是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子实体原基形成较难或很慢,这是造成栽培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原基形成前,我们分别对覆土的几个物理因素与竹荪子实体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初步将结果简报于后。材料和方法(一)供试材料菌种为本所的短裙竹荪L_9号。培养料为竹块、玉米秆和二者的混合料,以及桦稿、蔗渣。(二)室内管理竹荪生长发育期间,温  相似文献   

12.
红托竹荪的人工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荪又名竹笙、仙人笠、网纱菰、竹菌等,属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云南已发现4个种,即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短裙竹荪(D.duplicata)、红托竹荪(D.rubrovalvata)和黄裙竹荪(D.multicolor)。目前除黄裙竹荪外,其它三种均可食用,是云南传统出口商品。近几年来,由于对竹荪的需要量增加,各地都在引种驯化,有的地区已获得人工栽培的子实体。我所对主产于滇中地区的红托  相似文献   

13.
陈世喜  张才贤 《食用菌》1993,15(4):37-37
(一)栽培季节根据地理条件和竹荪生长发育特性,以当地气温持续在8~28℃为栽培适时。一般可春、秋季栽培,春季2月下旬~4月下旬,秋季9~10月播种。(二)选良种和优质菌种目前生产栽培较多的是长、短裙竹荪,如D892、D886、D-古优1号、875等。优质菌必须具备:初期菌丝体浓白、粗壮、呈束状,有气生菌丝;成熟的长裙竹荪菌丝体多为粉红色,间有紫褐色,短裙竹荪菌丝体紫色较多,间有少量粉红色。老化菌种气生菌丝消失,有黄色水珠附于瓶壁,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14.
竹荪深层培养的理化因子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几种竹荪的液体深层培养,筛选出一株生长快,产量高的长裙竹荪,通过对其深层培养条件及生理代谢的初步研究,确定了竹荪深层培养所需理化条件,也表明在短时间内通过深层发酵,获得大量营养菌丝体是完全可行的,实验室内已达到15克干菌体/每立升培养液。  相似文献   

15.
竹荪人工栽培技术(连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荪(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是名贵食用菌,历来有“真菌之花”、“京果之王”的美称。它不仅是营养丰富(含有19种氨基酸)、味美可口的珍贵佳肴,也是具有很好药用效果的保健食品,长期服用可以降低高血压,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和减肥。因  相似文献   

16.
竹荪作为一种名贵的真菌,它在人工栽培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笔者从事竹荪栽培试验两年,初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生物效率在35%左右。本文主要介绍培养料腐熟程度与出菇的关系。(一)供试菌株:菌株为长裙竹荪菌种,引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10克、琼脂20克,加水1000毫升,pH 值5.8,按常规法调配、装试管、灭菌、转管接种扩大培养。(二)原种制作:培养基配方为竹块(0.5×0.5  相似文献   

17.
1985年6月7日,笔者在一位农民的带领下,仅不到1亩面积的竹林内采集到开裙竹荪412朵(8朵是长裙竹荪,其它均为短裙竹荪)、菌蛋98个,共计鲜重27.3斤。往后通过调查访问和典型考定,已发现500亩以上的竹林和上百亩被毁竹开垦的土地均有丰富的竹荪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工栽培的短裙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a)、红托竹荪(Dictyophorarubrovolvata)和长裙竹荪(Dictyophoraindusiata)都属中低温型和中温型,子实体形成和分化适温范围为19~28℃,在一些气温较高的地区人工栽培很难越夏,且对环境条件、培养料和覆土要求苛刻,不易形成菌蛋。有的虽能形成菌蛋,但不能分化散裙,使许多栽培者遭受损失,影响了竹荪生产的发展。贵州高原生物示范厂的GD-710和D-8菌株,在26~38℃气温范围内能形成菌蛋和分化散裙,且栽培技术简便,适宜在竹木资源丰富的南方推广。但高温型竹荪菌丝在常用的竹荪培养基上不易成活或生长发育速度很慢,一般需60~80天才能长满试管斜面。因此,提高菌种分离和移植的成活率,加快菌丝的繁殖速度,已成为高温型竹荪栽培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广西、贵州的四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们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竹荪及其菌托中的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下。方法一、样品处理长裙和短裙竹荪及其菌托样品经烘干,研磨,筛分(通过80目),贮存备用。样品用甲醇萃取,经过滤、定容所得到的萃取试液,用微量注射器定量吸取试液经衍生后定量注入色谱系统测定游离氨基酸。样品用6N 盐酸于110±2℃水解24小  相似文献   

20.
竹荪人工栽培技术(连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荪子实体分如下部份: (1)菌盖:短裙竹荪菌盖白色,长裙竹荪菌盖略带土黄色,表面有不规则的多角形网格,上有圆形或椭圆形小孔,2~4厘米高,子实层(孢体)附着在菌盖表面,暗绿色,初为肉质,由于吸湿能力强,在空气中裸露后迅速吸湿并液化为粘稠状物质。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