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石漠化生态恢复的机制,作者选择不同植被恢复的广西典型石漠化样地,以没有植被覆盖的裸地(光板地)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及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大小排序为:侧柏>见夕森林>青檀+羊蹄甲>青檀,阴香>青冈>桉树>枫香,湿地松>任豆>湿地松+桉树>剑麻,狗牙根>吊丝竹>类芦;②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差异,不仅与植被类型有关,而且与植被恢复年限有密切的关系;③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蛋白酶、脲酶及蔗糖酶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全氮、全磷等土壤肥力因子也有一定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因此,可将之作土壤肥力监测和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为例,研究了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马尾松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并对坡向、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生态因子与马尾松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电导率、凋落量、纤维素分解强度等与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有机质含量与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坡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明显的影响,东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西北坡高;在一定范围内,植被恢复时间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就越高;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随海拔的升高而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干扰的频度和强度不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干扰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就越贫瘠。  相似文献   

3.
玉米覆膜栽培对土壤有机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玉米施用不同各类及不同量有机肥的条件下,进行覆膜栽培试验的结果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较大,盖膜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不盖膜的区组,然面盖膜的玉米产量却高于不盖膜的区组,每亩施用1500kg厩肥的区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最高,每亩施用750kg厩肥与1500kg绿肥的区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黑土区所处的特殊自然条件为背景,以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碳素及活性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对黑土总碳、黑土有机碳和黑土活性有机质的积累均起到积极作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较NPK处理培肥效果更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中,有机肥施用量对黑土总碳、黑土有机碳和黑土活性有机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发酵条件对玉米秸粉高温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秸粉为发酵原料,在半封闭的发泡聚苯乙烯保温箱内,控制发酵原料总含水量60%,研究了不同碳氮比(C/N)、不同氮源及配比、不同通风控温范围及不同EM菌添加量对发酵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烘干鸡粪为氮源, C/N 30:1的处理,前期发酵升温快,高温持续时间长;尿素 硫酸铵 烘干鸡粪的处理升温最快;55-60℃的通风控温范围能有效延长高温发酵时间;添加EM菌对提高发酵初期的温度有一定作用,但最高发酵温度与对照相近。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广西十万大山南麓典型季雨林中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择次生阔叶林、马尾松林、灌草丛和撂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大小关系依此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林>灌草丛>撂荒地,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微生物类群呈现出: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格局。次生阔叶林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9.61±0.48) g/kg,除了马尾松林的速效氮含量最高外,其余各养分含量高低均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林>灌草丛>撂荒地。各植被类型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表层土壤酶活性大于下层;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显著差异,次生阔叶林中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灌草丛和撂荒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撂荒地脲酶活性与全磷、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期望为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与重建提供更合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一株分离自传统酸马奶中的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进行固态发酵(SSF),得到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的固态发酵优化培养基为豆渣6.4g、麸皮5g、蔗糖0.4g、大豆蛋白粉0.1g、碳酸钙0.5g、自来水23.2g;发酵基本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6.5、水分含量65%、接种量5×106cfu/g、发酵温度37℃、发酵中途(36h)补充5mL 0.01mol/L的氨水,在此条件下培养60h,发酵物中活菌数为1.65×1010cfu/g。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密切联系。研究了太白山北坡植被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5.5μmol/(m2.s))桦木林(4.25μmol/(m2.s))落叶阔叶林(4.62μmol/(m2.s))杨树林(3.09μmol/(m2.s))太白红杉林(1.77μmol/(m2.s))秦岭冷杉林(1.73μmol/(m2.s))高山草甸(1.63μmol/(m2.s))。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除真菌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之外,放线菌、细菌都是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趋势。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细菌、放线菌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真菌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海拔梯度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呼吸受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基于此,阐述了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类型,包括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以及晚熟品种,讨论了不同土壤对玉米产生的影响,包括土壤pH值、土壤质地以及土壤养分等,最终认为土壤p H值在6.0~7.5可促进玉米生长,壤土质地有助于玉米生长,需要综合施用氮、磷和钾肥才能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技术目前被广泛使用,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因子及N2O排放的影响,以重庆市典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不覆膜方法为对照,在萝卜生长季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原位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方式下地下5 cm土壤温度明显变高、总生物量明显增大,均极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P=0.02和P=0.005);叶重和肉质根均明显增加(P=0.011和P=0.013),但二者在土壤湿度及土壤硝态氮含量间则无显著差异。在萝卜生长周期内,覆膜处理下N2O平均排放通量发芽期为(70.21±10.51) μg/(m2?h),叶片生长旺盛期盛期为(65.43±5.66) μg/(m2?h);幼苗期的地膜覆盖措施使N2O排放通量最高,平均通量达(109.13±11.23) μg/(m2?h),肉质根生长期最低,为(62.81±15.10)μg/(m2?h),全季的平均排放通量为(58.59±10.76) μg/(m2?h),总排放量为1.58 kg/hm2。而常规对照条件下全季N2O的平均排放通量为(51.39±12.09) μg/(m2?h),总排放量1.30 kg/hm2,覆膜与不覆膜相比N2O排放全季增加了21.5%。因此,覆膜处理既能增加萝卜产量,也能增加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评价云南省不同地区石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为不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昆明、宜良、弥勒、建水和文山5个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土样,对其进行土壤粒度、理化性质和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主要以砂粒、粉粒为主,保水性差,抗旱力弱;石漠化土壤中有机质、N、P、K、速效P、速效K的含量低,土壤肥力差;石漠化土壤矿化严重,矿质元素含量高,土壤风化程度低,可溶性钙镁和不可溶性钙镁含量高,不适于植物生长。云南省昆明、宜良、弥勒、建水、文山5个典型石漠化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所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几个典型石漠化地区可以采取相似的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揭示土壤水分变异性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水分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2)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夏季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至冬季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3)未石漠化土壤的蓄水、水分释供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明显高于石漠化土壤;(4)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孔隙度、颗粒组成及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性质关系密切。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分含量,对于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和进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雯  黄代民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42-446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滇黔桂湘鄂川渝地区。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度高,灾变承受能力低,环境容量小,成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上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迅速退化,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存在的生态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现状、测定方法、时空变异性、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水分库容特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速效氮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马麟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193-196
为广西东兰县退耕还林地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设置土壤剖面,分A、B层采集土壤样品,利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中的速效氮,采用等级法和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每一种立地类型A、B层之间的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的显著性差异。A层或B层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在7种立地类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A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速效氮的分配影响呈明显的正相关,B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速效氮的分配关系影响不明显。B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的含量相对较少,对于种植深根性的植物,应在深耕的同时多施用农家肥或无机氮。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长期施肥后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变化,探讨农田黑土肥力演变对施肥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利用黑土生产力长期定位试验,以5 个不同有机质(SOM)含量11%(北安)、6%(嫩江)、5%(海伦)、3%(德惠)、1.7%(梨树)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连续施用8 年化肥后对土壤全氮及土壤活性氮库不同组分颗粒有机氮(POM-N)、微生物量氮(SMBN)、可溶性有机氮(DON)及轻组有机氮(LFOM-N)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可提高土壤全氮、POM-N、SMBN、LFOM-N的含量(P<0.05),对DON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全氮、POM-N、LFOM-N、SMBN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而降低。在土壤活性有机氮的组分中,颗粒有机氮的贡献率最大。长期施肥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农田黑土活性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和石漠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08年8月对贵州顶坛、簸箩和石桥等地的土壤动物及部分土壤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土壤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种类占优势,优势种类群是猛蚁亚科、甲螨亚目和奥甲螨科。随着纬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个体数量、类群数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动物群落在水平分布上的差异与人类干预生境的程度和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差异有关,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呈现表聚现象。在0~5 cm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数、个体数量分别与土壤pH、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环境较为复杂,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植物功能群是研究复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效途径。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变化情况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变化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不同石漠化程度下,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变化,对于揭示岩溶山区生态系统植被自我更新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岩溶山区石漠化生境灌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环境特征与植物适应功能关系来划分植物功能群,将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层划分为7 个植物功能群。有助于了解岩溶石漠化生态系统功能群结构及功能,同时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