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蒙古林业》1991,(11):36-38
从1950年到1990年,榆林地区治沙造林保存面积1113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50年的1.8%提高到38.8%,固定流沙500万亩.与此同时,还采取引水拉沙等办法,治沙造田100万亩,发展养鱼水面16万亩,恢复和改良覃场230万亩.现在治沙面积已占沙区总面积的64%,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地气候概况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42.7mm,由东向西递减,最西端年均降水量不足90mm。年蒸发量高达2377mm,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68天,风大沙多,活动频繁,年平均风沙日在80日以上,沙丘移动性大,春季持  相似文献   

3.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面积1500万亩.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506万亩,占巴彦淖尔市总面积的5%.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紧邻黄河,京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道途经此地,沙害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河套平原、黄河水资源安全及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而且对沙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成为制约和阻碍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柳生物再生网障在乌兰布和沙区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黄柳生物再生网障栽培试验的总结,得出一整套适合乌兰布和沙区防沙治沙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日,乌兰布和沙区生态补水工程正式启动,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问题有望得以逐步解决。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以西的阴山与黄河之间,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区约有489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8%,由于这里常年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年均降水量仅为145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地下水主要依靠黄河水补充。  相似文献   

6.
白敬 《内蒙古林业》2012,(10):47-47
为有效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向东扩张,从2009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启动实施了乌兰布和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三年共三期工程实施,在刘拐沙头西侧沙漠腹地修建了32公里穿沙公路,并围绕穿沙公路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建成一条大型阻沙林带。2012年,巴彦淖尔市启动了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四期工程。  相似文献   

7.
马静荣 《防护林科技》1995,(1):20-22,38
本文论述了我国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飞播造林从试验到全面推广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飞播造林是实现土地沙漠化逆转的有效途径。同时论述了造林后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对今后飞播造林前景做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乌兰布和沙漠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1500万亩。其中巴彦淖尔市境内面积506万亩,地理坐标为东经106°9′-107°10′,北纬40°9′-40°,55′之间,西北依阴山,东北连河套平原,东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沙区面积的84.4%分布在磴口境内,其余在杭锦后旗境内。  相似文献   

9.
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面积506万亩,地处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带,具有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等区域优势。按照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科技、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2010年,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防沙治沙局与三家企业在乌兰布和沙区合作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区试栽梭梭并接种肉苁蓉技术取得了成功。通过实地了解、调研,并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座谈讨论,我们认为在条件适宜的地块人工栽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然后发展沙产业,是践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沙草产业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当地防沙治沙事业和草原生态建设、提高广大农牧民收入的一条可行之路。一、人工栽植梭梭和接种肉苁蓉的重要意义1、有效改善沙地生态环境从植物学角度看,梭梭是一种独特  相似文献   

11.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北纬42度——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带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从2008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在乌兰布和沙区着手建立有机酿酒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并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符合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葡萄产业在乌兰布和沙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葡萄产业更好地发展提出借鉴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乌兰布和沙区5种沙生植物扦插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区梭梭、沙冬青、花棒、沙木蓼、白刺等5种沙生植物进行硬枝扦插与嫩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1)硬枝扦插,除沙冬青外,均可成活,但成活率差异较大;其中沙木蓼和白刺成活率最高,分别达93%和83.3%,梭梭与花棒则较低。(2)嫩枝扦插,除沙冬青外其余均可成活,但成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磴口县不断加大对乌兰布和沙漠的防治力度,全县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扭转,局部好转"的局面。全县紧紧围绕"防、治、用"三大内容,总结出了包括沙障固定流沙、沙地飞播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梭梭接种肉苁蓉等十几项林业实用技术,形成了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并用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全县防沙治沙进程。据统计,自2000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达168万亩,完成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4700多亩,截至2006年底全县林业产值达5802万元。  相似文献   

15.
飞播造林作为治理榆林沙区的一项主要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根据近年来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治沙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对今后提高榆林沙区的飞播成效、加快荒沙治理速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沙区肉苁蓉产业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苁蓉系珍稀草本植物,被誉为“沙漠人参”,是名贵中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生长于干旱沙漠地区,寄生于梭梭根部,可耐-40℃严寒和50℃炎热的气候,也可利用自身水分维持生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是中国肉苁蓉的最大产地,拥有“世界苁蓉之乡”的美誉。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产肉苁蓉个大、肉厚,富含胶质、鞣质,质量上乘,居肉苁蓉之首,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区沙漠化动态、成因及对植被与土壤的驱动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沙区古代和近代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87、2.328~2.450、1.496~1.954、0.603~0.938;植物丰富度(R)排序为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极重度;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白刺+油蒿(未沙化)→白刺+油蒿(轻度沙化)→油蒿-白刺、油蒿(中度沙化)→籽蒿+沙竹、沙竹+沙米(极重度沙化);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含量由轻度向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依次递减;在土壤粒度组成上,处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发展过程中,砂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依次递增0.4%、6.8%、1.2%和1.1%、1.2%、0.8%。  相似文献   

18.
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郜超 《防护林科技》2010,(3):101-102
就榆林沙区飞播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便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白光利 《防护林科技》2016,(Z1):113-114
本地区长期人为不合理开发、种垦、牧养导致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土地向沙化、荒漠化蔓延.另外,由于沙化地区立地条件较差,苗木成活率较低,造林难度大,效果一直不好.为了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文章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补水治沙、春季植苗、营养袋育苗等造林技术以及全方位发展的管理模式,详细阐述其成功经验,以期为广大沙漠化地区的防沙治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简述榆林沙区的飞播造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飞播造林加快了榆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步伐,提高了流动沙地植被覆盖度,增加了地面粗糙度,降低了风速,大幅度减少了输沙量,增加了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取得了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