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筛选得到高效防治红松球果害虫注干药剂的基础上,研究了2种药剂(吡虫啉和噻虫啉)树干注射后对红松针叶注药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药剂树干注药后20d内可导致红松针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先下降,随着时间延长逐步上升;2种药剂注干处理后红松针叶SOD、POD酶活性经历了上升-下降-再次上升的变化,其中药剂噻虫啉对SOD影响最明显;吡虫啉、噻虫啉树干注药均可直接刺激提高PPO和PAL酶活性以及脯氨酸的含量。测定注干药剂对红松针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注干药剂的选择及树干注药技术对树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超  李鹏  周扬  李传仁  周巍  夏文胜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77-2879
以悬铃木为供试植物,采用灌根和树干注射两种方法,测定了乙酰甲胺磷和吡虫啉在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效果及其在植株内的动态.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灌根还是树干注射方式施药,施药后2种药剂在悬铃木叶片中的含量逐渐增加,乙酰甲胺磷在药后7d叶片中含量最高,吡虫啉在药后11d叶片中含量最高.防效表明,药后40d内,6种处理均可有效...  相似文献   

3.
戊唑醇在花椒体内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戊唑醇树干注药后在花椒树叶片和树干韧皮部组织中的分布残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树干注药后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具有较好的传导、分布性能.戊唑醇在叶片和树干韧皮部组织中残留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叶片组织中的含量高于韧皮部组织.注药后1d戊唑醇在花椒叶中含量为0.268 mg/kg,注药后20 d在花椒叶中的含量达到最高值1.897mg/kg,之后呈下降趋势.注药后30 d时,戊唑醇在树干韧皮部组织中含量达到最大值0.682 mg/kg.树干注药后戊唑醇在花椒树体内残留期较长,注药后60 d时,药剂在花椒叶片、树干韧皮部中的含量分别为0.576 mg/kg和0.284 mg/kg.  相似文献   

4.
树干注药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树干注药的器械和方法、使用的药物种类、药剂在树体内的传导、药剂在植物组织内的代谢和残留等方面,对树干注药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树干注药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种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气质联用(SFE-GC/MS)技术测定树干注药后柳树中敌敌畏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柳树组织中敌敌畏的适宜条件为:温度40℃、压力34.48MPa、静态萃取时间20min、动态萃取CO2体积为20ml(1.0ml/min)、夹带剂甲醇(添加量0.15ml/g)、收集液丙酮。通过上述方法对柳树体内各组织中敌敌畏含量动态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经树干注药可在柳树体内经木质部长距离传导,分布于树体各组织中。树干注药后不同时间,敌敌畏在柳树树冠内不同部位的传导、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药剂进入木质部后,首先沿注药孔上方输导组织随蒸腾流纵向传导,进入注药孔上方的叶片中。树干注药24h时,树体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药剂在树体内逐渐降解,含量逐渐降低,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也逐渐缩小,96h后在树冠各部位趋于均衡分布。树干注药初期叶片内药剂含量大于树体其他部位,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注药7d后,药剂在树体各部位趋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防控桃树蚜虫适于注干施药的农药种类、药剂剂型、注干方法等,通过向桃树树干注射不同剂型及浓度的药剂:吡虫啉、噻虫嗪、甲维盐、烯啶虫胺,调查供试药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检测叶片及果实中的农药残留。结果表明,适于注干的农药剂型为可溶液剂,乳油易外渗,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易堵塞针头;4种供试药剂注干施药对蚜虫均有一定的防效,4%噻虫嗪可溶液剂0.05 mL/cm处理在药后45 d防效依然可以达到87.56%,8%甲维盐可溶液剂0.1 mL/cm处理在药后45 d的防效为88.67%,9%吡虫啉可溶液剂0.5 mL/cm处理在药后45 d的防效为83.24%,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0.50 mL/cm处理在药后45 d的防效为75.67%,并且所有处理药剂残留检测量均远远低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选取噻虫啉、吡虫啉、毒死蜱、噻虫嗪4种福建省林农广泛使用且内吸性强的药剂,采用对环境污染极小的树干注药法对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中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与前人采用喷雾法防治虫瘿内的幼虫相比,树干注药法防治效果更好。所选用的4种农药中,采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1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最好,施药18 d后校正死亡率达91.67%。4种药剂施药后2~10 d的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增幅都较10~20 d要大,且药剂稀释倍数越高,对幼虫的致死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8.
选取噻虫啉、吡虫啉、毒死蜱、噻虫嗪等4种在福建省林农中广泛使用且内吸性强的药剂,采用对环境污染极小的树干注药法对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中的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与前人采用喷雾法防治虫瘿内的幼虫相比,树干注药法防治效果更好。所选用的4种农药中,采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1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最好,施药18d后校正死亡率达91.67%。4种药剂施药后2-10d的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增幅都较10-20d要大,且药剂稀释倍数越高,对幼虫的致死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外力向树干内注入一定量的药剂防治病虫害,矫治缺素症,调节植物及果实生长发育,是一种新的化学施药技术,具有施药准确、药液利用率高、不污染环境的特点。其技术要点如下:1.施药器械目前较先进的有BG305D型打孔注药机。该机以汽油机作动力,速度较快,每分钟能打孔8~10个。2.注射液的配制首先确定合适的注射浓度。林木病虫害防治可取15%~20%有效浓度,果树可取10%~15%有效浓度。配药最好用冷开水。3.注射部位和注药量距地面30~50厘米处,孔洞与地面呈45°夹角。药液应注射到2~3年生新生木质部,不可注到树皮下。药量:10厘米胸径用100%原液1…  相似文献   

10.
楼观台森林公园油松松阿扁叶蜂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危害油松的阿扁叶蜂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树干注药防治、叶面喷雾防治及烟雾防治等施药技术对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景区、不同立地条件油松松阿扁叶蜂幼虫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施药技术对油松阿扁叶蜂幼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以1.3mL/cm树干胸径的注药量,树干注药药后7 d防效为92.71%.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80%敌敌畏乳油(2:1)1 000倍液叶面喷雾时,药后5 d为防效93.69%.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80%敌敌畏乳油(2:1)与柴油按1:15,采用烟雾机喷烟施药后5 d防效为84.85%.采用树干注药法和叶面喷雾法对油松针叶保护效果较好,其中在松阿扁叶蜂卵期注药对油松针叶的保护效果最佳,其针叶损失率仅为9.06%.在森林公园中,针对不同景区、不同立地条件的油松林,可采用不同化学防治方法防治阿松扁叶蜂,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除草剂药害严重影响油菜产量,研究筛选预防药害发生的生物标记物,结合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害缓解机制,可有效解决油菜田敌草胺的药害问题。以盆栽油菜为材料,研究敌草胺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究赤·吲乙·芸苔的药害缓解机制。结果显示过氧化物酶(POD)反应最灵敏,1.2 g/L 敌草胺处理12 h酶活达到最高值;2.4 g/L敌草胺能够显著诱导油菜GST基因较对照6.4倍的高表达。4.8 g/L和6.0 g/L敌草胺处理48 h,叶片内SOD、POD、CAT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氧化损伤严重。喷施0.1 mg/L赤·吲乙·芸苔,能激活低浓度(1.2 g/L、2.4 g/L)敌草胺胁迫的油菜抗氧化系统,解除药害影响。综上,敌草胺对油菜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整体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 g/L敌草胺接近油菜受害的临界浓度,POD可用于药害发生的早期预警。喷施0.1 mg/L 赤·吲乙·芸苔可较好的缓解敌草胺产生的轻度药害。  相似文献   

12.
记录了大渡河上游泸定、康定和丹巴县危害核桃的害虫23种;观察了云斑天牛、核桃缀叶螟、核桃举肢蛾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人工防治辅以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核桃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Real-time controlled direct injection system for precision farming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eal-time controlled pesticide application requires a fast reacting system, enabling continuous variation of pesticid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based on a control signal. Direct injection systems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uch appli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time and quality of single system desig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lex of problems in direct injection systems in connexion with real-time control and proposes optimisations of system par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sponse ti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cess. The system response time was reduced to 160 ms for 1% output concentration by optimization of the control process, injection assembly and mixing chamber design.  相似文献   

14.
对被机械损伤或天牛咬食后,复叶槭叶片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pH值备件下,受损植株中酯氧合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酯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在植株受损后的72h内,酯氧合酶米氏常数最低,活性最高。这表明,复叶槭通过激活酯氧合酶途径,对不同形式的损伤作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15.
受损复叶槭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机械损伤或天牛咬食后,复叶槭叶片中酯氧合酶的生化特征及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受损植株中酯氧合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并且酯氧合酶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0。在植株受损后的72h内,酯氧合酶米氏常数最低,活性最高。这表明,复叶槭通过激活酯氧合酶途径,对不同形式的损伤作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能有效防治中海拔地区烟草赤星病病害发生及危害的药剂。[方法]设计6个不同施药处理与不施药空白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进行小区试验。[结果]各药剂处理均对赤星病的发生和危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戴琼脂帽Ⅱ(含10%宝利安0.1 g)效果最好,产量和产值较大,其次是戴琼脂帽Ⅰ(含10%宝利安0.3 g)和戴琼脂帽Ⅲ(含40%菌核净0.6 g)。且各施药处理对烟株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结论]烟株打顶后戴含有10%宝利安0.1 g、10%宝利安0.3 g或含40%菌核净0.6 g的琼脂帽能有效抑制赤星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收益,可进行一定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树干注入农药,对木质部、韧皮部及周皮和整个树体是否产生不良影响做出评价。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在木质部部分,注药后与注药前对照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韧皮部,注药的部分筛管壁有破损现象,但长期观察整株树体,注药后树体长势良好,不影响树体生长和水分、养分运输。所以,虽有少部分损伤,但无不良影响。本方法可以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激光图像的水果表面农药残留检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探讨了运用激光图像技术来检测水果表面农药残留的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激光图像采集系统获取水果光谱图像,通过对比研究水果表面不喷洒农药、喷洒农药、喷洒不同浓度农药的水果图像特征分析可知,一般未喷洒农药的水果灰度图像灰度值分布在1~100范围内像素点总数低于喷洒农药后的水果灰度图像;喷洒不同浓度农药水果的图像像素灰度值在1~100范围内像素点个数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喷洒农药的浓度与像素值聚集在0~100范围内的像素个数之间规律性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研究表明,用激光图像技术检测水果表面的是否存在农药残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自1982年以来,对大豆二条叶(虫甲)在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在搞清其发生规律的同时,通过小区试验,筛选出了防治二条叶(虫甲)效果较好的药剂。即用呋喃丹拌肥施入沟后播种,或使用氯氰菊酯(兴棉宝)稀释液闷种24小时后播种均可抑制大豆二条叶(虫甲)的发生、危害,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急性致死处理及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了敌百虫处理后中华稻蝗Gpi、Ldh和Pgm各基因型频率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华稻蝗3种多态酶基因座位不同的基因型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致死作用,其中敌百虫对Ldh和Pgm各基因型的选择呈现随机特征,死亡组和存活组各基因型分布没有显著关联(P>0.05);而敌百虫对Gpi各基因型的选择呈现出非随机效应,在Gpi基因座位上,具有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分别为Gpi-AA(47%),Gpi-AB(58%),Gpi-BB(56%)和Gpi-BC(18%)。x2独立性检验表明,Gpi-BC与其他3个基因型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中华稻蝗种群Gpi-BC基因型很可能与敌百虫的抗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