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粳稻的品种特性和豫南稻麦耕作制度,在豫南种植粳稻相对于种植籼稻有产量高、品质优、茬口好三大优势。粳稻品种产量水平比籼稻高70 kg/667 m2左右,麦茬粳稻比麦茬籼稻高100 kg/667 m2以上;粳米适口性好,价格比籼米高30%~50%。种植粳稻技术上要求推迟播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麦茬稻秧龄过长导致的减产,适应机械插秧、抛秧和小麦套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水稻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推动豫南稻麦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本文对豫南地区"籼改粳"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江淮流域"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稻籼粳交F_2代结实率、株高、酚反应等性状分离的研究表明:①有广亲和粳稻亲本参与的籼粳交组合,F_2代的分离程度较小,③以02428作母本的籼粳交组合F_2代的稃尖色分离比例是1:1,与其它籼粳交组合不同;③本文所研究的几个籼粳交F_2代的稃尖色分离与结实率、株高、酚反应等性状分离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矮秆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珍汕97A等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太湖流域、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地中海沿岸的品种)杂交的亲和性以及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杂交的亲和性。不同生态条件的父本,其杂交F1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区别。选用具有恢复基因的国际稻等品种与粳稻不育系杂交,能够恢复F1杂种的部分育性,但组合间差异较大。试验证实了亚种间杂交F1的生物学强优势,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地区籼粳交后代品系为研究对象,测定亚种特征程氏指数及维管束性状,并调查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指标,分析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按程氏指数划分越偏粳型的株系,越倾向于有较高的结实率;越偏籼型的株系,越倾向于有较长的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而维管束数目越多,越可能有较高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粳不籼恢”配组的杂交水稻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选取4个BT型粳稻不育系和13个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52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A/R12、ZJ7A/R3961、J14A/R86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苗头组合;产量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特殊配合力效应上,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发挥了重要作用;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互作的共同影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株高主要依赖不育系,而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主要依赖于恢复系。因此,以BT型粳稻不育系与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配组时,应侧重于选育半矮秆型粳稻不育系,以及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较高的恢复系,把大穗型、高结实率作为杂交组合选育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籼型常规稻与杂交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红梅 《中国稻米》2011,17(3):14-16
以2005~201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7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对籼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及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籼稻的育种水平和种植管理水平在提高,杂交稻的植株群体长势优于常规稻,产量高3.5%,且产量优势来源于有效穗、穗长和结实率;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米质和抗性水平总体上相当,在育种和种植方面,常规稻和杂交稻都应注重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常规稻还应注重改善粒型和选用直链淀粉含量稍高的品种,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并注意防治水稻病害。  相似文献   

7.
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7个穗部性状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正向和负向的杂种优势随杂交组合而异。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等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种后代多数穗部性状,可作为优良亲本用于育种方案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遗传角度研究籼、粳稻花时,不遇机制。通过选择,可以获得某些粳稻品种具有与籼稻品种相近的花时特性。花时可能受多基因控制,F_1呈不完全显性,F_2有超亲现象。控制花时的基因与控制水稻籼、粳类型性状的遗传基因不连锁,在粳稻中寻找并转育花时早的基因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籼粳杂种F1植株性状研究和建造理想优势群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籼粳杂种优势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被育种者所重视,但由于没有杂交水稻的成功,实现舢粳杂种优势利用是不可能的。当我国籼三系杂交稻正在兴起的时候,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袁隆平提出要突破现有杂交水稻产量,其中一条途径就是搞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特别是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广亲和基因材料的发现又掀起了籼粳杂交稻研究的热潮。许多人涉足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可在一阵高潮之后,方觉难度不小,似乎又退了潮。要解决21世纪吃饭问题,要增产30%,要翻一番,看来还要走这条路。考究一下前面的工作,都是从研究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花培籼粳交恢复系泸恢17的7个姊妹系主要性状的表型和遗传差异,结果表明,姊妹系间表型值仅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竽3个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表明,这些姊妹系间单株粒重,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穗长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株系间的遗传差异大于表型差异。本文还对花培技术在选育实用籼粳交恢复系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早籼与早粳稻品种在湖南的生态适应性,2013年早季在湖南浏阳市永安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品种产量在5.37~8.25 t/hm2之间,中早39产量最高,达8.25 t/hm2,产量最低的是龙粳21,为5.37 t/hm2;品种全生育期在107~113 d之间,均在7月16日之前成熟。可见试验品种均能在湖南长沙地区做早稻栽培,籼稻品种比粳稻品种产量高,早籼稻更适合在湖南地区作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12.
选用2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研究了各杂交组合F1及其父本的籼粳特性与F1部分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分蘖力强,植株高大,结实率好的父本,可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两系杂交水稻F1的株高、秆高和剑叶叶长优势与程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两系杂交水稻F1穗长与父本叶毛密度和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父本穗节长和千粒重与父本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江苏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4个淮南迟播新品种及13个迟熟中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表明:武运粳24号、南粳49、扬育粳2号、宁粳5号、扬育粳3号等品种稳产性都很突出,生产潜力大。总结了表现较好品种的生育特性及种植表现。  相似文献   

14.
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亚洲重要稻作区的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栽培稻品种89份及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稻系14份为材料,根据形态进行分类并检测其同工酶。从结果看,Amp-2、Acp-1和Cat-1三个同工酶对于籼粳分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迟熟中粳水稻新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迟熟中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成熟期、抗逆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等因素考虑,武运粳24、W013、镇稻461、南粳45、淮稻9号在江苏更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Autotetraploid indica/japonica rice hybrid combines both the advantages of polyploidy and the heterosis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Embryo sac abor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spikelet fertility in autotetraploid rice hybrid.To clarify the cytological mechanism of embryo sac abortion,the megasporogenesis and megagametogenesis in an autotetraploid japonica/indica hybrid were examined by the whole-mount eosin B-staining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WE-CLSM)technique.Abnormalities were ob...  相似文献   

17.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 of F8 and F9 generation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typical indica rice (Qishanzhan) and a typical japonica rice (Akihikari) was us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phenotype characters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using indica and japonica specific SSR markers, an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bundle characters and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s were all inclined to japonica type in the filial generation. The population was more inclined to japonica type based 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an on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The consistent degrees of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Cheng's index,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 number to small vascular bundle number in panicle neck (RLSVB)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 number in the second internode from the top to that in the panicle neck (RLVB) were all about 50% compared with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onsistent degree of the total scores of the Cheng's index combined with the vascular bundle number ratio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about 80% compared with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refore, the vascular bundle characters could be used as a helpful supplement for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江苏中粳稻推广现状及发展杂交粳稻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的推广现状,分析了杂交粳稻的生产优势,提出了推广杂交粳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其利用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杂种F1株高偏高,生育期超亲晚熟,以及结实率偏低,限制了这种优势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针对杂种F1利用上存在三大障碍,本文从育种实践出发,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克服籼粳交障碍,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合揭示的 78个AFLP标记。群体的杂合性比率接近期望值 ,表明该群体具有正常的遗传结构。在 6个染色体区域观察到标记的偏分离 ,表明即使在亚种内群体中也可能发生标记的偏分离。本图谱的总长度为 1 4 35 8cM ,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6 38cM。由于采用了一套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的RFLP标记 ,使本图谱能与RGP图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个图谱上的共同标记所覆盖图谱总长度几乎相同 ;在水稻 1 2条染色体中的 9条表现完全的连锁保守性。此外 ,水稻的第 1号染色体与小麦的第 3组染色体具有很强共线性。但是 ,两个图谱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 1S、1L、4L和 8L 4个染色体臂上发现 4个小倒位 ;除第 5号和第 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 9个新的位点。籼稻亲本间在染色体臂 2S、7S、1 0L和 1 1S 4个区域的RFLP多态性很低或没有 ,从而导致籼稻图谱在这些区域呈现空白。在这个籼稻图谱中 ,未检测到第 1 1号和 1 2号染色体间的重复性。还就稻属在基因组进化中的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