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7种聚集度指标,测得栗链蚧在板栗林内的空间分布型属随机分布,通过方差分析、F检验和SSR测验,栗链蚧在板栗树冠上、中、下3层间虫口均数差异为:上层与中层不显著,而下层与中层及下层与上层间均显著。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优良家系雌雄球花数量及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雄球花在树冠垂直方向上分布差异极显著,下层和中层的数量显著多于上层,所占比例为83.39%,水平方向上南面的雄球花多于其他方向;雌球花在树冠不同冠层的分布无显著差异,中、上层的雌球花数量比下层多,东、南方向多于西、北方向;雄球花多着生在2,3 a生枝上,雌球花多着生在3,4 a生枝上,1 a生枝条上无花;不同无性系间雌雄球花数量差异显著,356号无性系的雌雄球花数量均为最多。  相似文献   

3.
扁刺蛾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5个空间分布型指数和建立2个回归直线,发现扁刺蛾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另外,干基周围划分为3个层次,内层虫口数量与中、外两层的差异均达1%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松黄叶蜂幼虫在林内和树冠内地北方位及各小区的分布。通过聚集指标测定,幼虫在林内,树南北方位,上、中、下三层均为聚集分布。树冠内南中和北上层小区为均匀分布,其余小区为聚集分布。适合于松黄叶抽样方法为以抽样,最佳抽样区为树冠下层。  相似文献   

5.
调查102株落叶松,结果表明,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tg)]幼虫在树冠上的垂直分布规律是:初龄幼虫,由上层向下层虫口密度逐渐减少,上层虫口密度通常为下层的9倍以上,最多可达20倍。老熟幼虫,则由上、下、中逐渐递增,以中层最多。水平分布是:当年枝段较为最少,前两年为最多,为当年生枝段的1倍以上。根据幼虫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讨论如下问题:①调查幼虫虫口密度时,应以树冠上、中、下分层取样,所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②样枝长度以年生长枝段为单位要好于常规样枝长度。  相似文献   

6.
蜀柏毒蛾卵与初龄幼虫种群株内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蜀柏毒哦1年2代的卵期与初龄幼虫期在单株上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调查各向各层的种群数量,分析它们与全株数量的相关关系。经方差分析与r值检验,两代卵和初龄幼虫对不同树冠方向的分配比例无显著性差异,而对不同冠层则有极显著性差异,卵集中于中下层,幼虫则集中于上中层;各树冠方向各冠层种群数量与全株数量直线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已成为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虫口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南坡的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坡向。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1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最佳的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8.
分别从8个不同方位测定7株白桦解析木树冠上层、中层和下层一级枝的叶面积、枝长与倾角及其导管直径、管孔密度和导管组织比量。结果表明:叶面积在树冠下层南向最大,上层东北方向最小。枝的数量在树冠下层东向最少,中层北向最多。在树冠下层的东南方向枝最长,东向倾角最大;在树冠上层东北方向,枝最短,倾角最小。导管直径和组织比量是树冠中层西向最大,树冠上层南向最小;管孔密度是树冠下层南向最小,上层西北方向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树冠不同部位的叶、枝及其导管特征存在差异。讨论了白桦树冠叶、枝及其导管特征与微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油茶尺蛾(Biston marginata Shiraki )是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阔叶混交林内出现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调查和抽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7种抽样调查方法均可用于油茶尺蛾幼虫密度的调查,其中Z字形法为最佳的抽样方法。坡位、坡向、树种和树冠方位对幼虫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上坡的显著高于中坡和下坡的幼虫密度;南坡的显著高于其它坡向的幼虫密度。油茶尺蛾幼虫在林间的理论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以Iwao回归模型为基础,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踏查法、性信息素诱捕法和解析受害枝条的方法,在石家庄城区及周边地区调查了国槐小卷蛾的危害树种状况和国槐小卷蛾种群数量的时间、空间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国槐小卷蛾的寄主植物有8种。成虫1a有2次发生高峰,盛发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1代幼虫对寄主各部位的危害:复叶>嫩梢>花穗。第2代幼虫对各部位的危害:复叶>荚果>嫩梢。幼虫对寄主树冠不同方位和层次的危害表现为:东、南面重于西、北面,树冠上层重于树冠下层。  相似文献   

11.
荔蒲吉松叶蜂(GilpinialipuensisXiaoetHuang),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吉松叶蜂属(Gilpinia)。1997年秋末,浙江省仙居县原杨府乡大路溪滩的大面积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林突遭荔蒲吉松叶蜂的猖獗危害,其中约3hm2松林被危害致死。1997—2000年全县发生面积623 3hm2,其中近200hm2严重危害。据查,对荔蒲吉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自1997年冬开始了对该虫的分布与危害情况的调查,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摸索探讨。通过近4a的观察与防治试验,基本搞清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现将有关情况小结如下。1 …  相似文献   

12.
桉树油桐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仙游县开展桉树林油桐尺蛾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建仙游油桐尺蛾1 a发生3代,以蛹在土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中旬成虫开始羽化,4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幼虫5月上旬孵出,5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第2代、第3代幼虫分别在7月上旬、9月中旬孵化,第3代幼虫10月下旬结茧化蛹进入越冬状态。采用溴氰菊酯烟雾剂进行应急化学防治可迅速降低虫口,灭幼脲Ⅲ号1 000倍液喷雾防治可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女贞天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女贞天蛾(Kentrochrysalis streckeristaudinger)是女贞、桂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南平1 a发生4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竖年3月下旬~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幼虫4月中旬孵出,5月中旬结茧,5月下旬成虫羽化;第2、第3、第4代幼虫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孵化,第4代幼虫9月中旬结茧化蛹进入越冬状态。该虫取食女贞叶部,轻者使叶片畸形,重者可将植株叶片食光,使枝梢枯死。可用人工捕杀幼虫,冬季浅翻消灭越冬蛹,以及灯光诱杀成虫等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爆发危害。  相似文献   

14.
气候因素对杨小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杨小舟蛾在青岛地区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青岛1年4代,世代重叠。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越冬代杨小舟蛾成虫的日羽化量及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日平均气温15℃时杨小舟蛾成虫开始出现,23.6~28.9℃时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增加;成虫羽化的适宜湿度为60%~82%,以78%为最适。潮湿多雨的气候不利于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干旱高温天气极易导致其爆发成灾。赤眼蜂、寄生蝇、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其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樗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樗蚕(PhilosamiacynthiaWalkeretFelder)在保定1a发生2~3代,以2代为主,以蛹在茧内于树上越冬。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8日,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7月16日。4龄幼虫排粪量为26粒/头。4龄幼虫期平均抓着力为42g,5龄幼虫平均抓着力为195g。樗蚕性比为雌∶雄=1∶103。在河北省主要寄主植物有臭椿、臭檀、花椒、枣树、泡桐等,另外有13种植物,共18种,分别隶属于16科。  相似文献   

16.
李实蜂在河北地区发生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8、1999年在易县解村要场、西陵林场、中独乐村,对 蜂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李实蜂在河北易县4月初为羽化高蜂,和李树盛花期相吻合;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脱果。不同品种、树膛内外,李实蜂的为害程度有极显著差异;而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为害程度则无明显差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随机分布。根据研究结果和李实蜂发生太,提出在全省李树新品种推广区加强监测和治理的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从松树病死木上取样分离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及时、准确诊断疫木和疫点,根据病害的外部症状,把松材线虫病发病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松材线虫分布、松褐天牛发生情况、含水率的变化、木材蓝变情况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死木上松材线虫的分布由多到少为:发病前期上部>中部>下部,后期上部<中部<下部,松材线虫的数量与松褐天牛老熟幼虫的数量呈正相关,最佳的取样阶段为第Ⅱ和第Ⅲ阶段靠上部稍段取样,第Ⅳ阶段偏下部取样。  相似文献   

18.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我国特有的重要油料树种。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K和β-胡萝卜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1-2]。随着油茶经济地位的提升,种植面积及开发力度的日  相似文献   

19.
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水地区温暖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对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花椒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长量和结果量影响显著。营造花椒经济林,采取3 m×4 m、3 m×3 m株行距,花椒树生长快、树形成型早,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6年实现丰产,平均产花椒果皮1 350kg/hm2以上;营造花椒生态经济兼用林,株行距采取2 m×4 m、2 m×3 m,第4年按隔株挖除的方法调整栽培密度,能增加枝量,扩大树冠,第6年花椒果皮产量可达到1 2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