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4.
5.
6.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有 CHA 和 CMS 两种,现国外在生产上推广的杂种小麦中,由两种途径生产的杂种小麦大约各占一半,国内则以 CHA 途径比例较大。CHA 杂种与CMS 杂种哪一种产量优势更大些呢?有人认为由于 CHA 杂种不存在恢复问题,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7.
至1951年,杂种玉米的播种面积占美国玉米的75%以上。同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导致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接着很快又发现了能恢复花粉育性的基因。然而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花粉育性恢复(细胞质遗传)系统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直到1962年,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学术研究者才发表了他们的乐观结果,也就是目前仍在利用的细胞质遗传系统。这一进展使一些大学、私人公司和种子基地都开始寻求商业上能够接受的杂种小麦。但是,在生产上很难发现显著优于优良纯系品种的杂交组合;其次,即便培育出具有增产潜力的杂交种,仍有许多如何使种子生产商品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小簇麦与小厘麦进行三属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杂种兼有三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植株粗壮,穗大多花、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呈现较强的杂种优势.细胞学鉴定表明,三属杂种体细胞2n=49,与 AABBDEV 染色体组的期望值相一致.减数分裂行为十分复杂。PMCs 中期Ⅰ出现大量单价体.末期Ⅱ由于落后染色体的大量存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三属杂种自交可孕,结实率为0.2%. 相似文献
10.
4E—ms杂种小麦生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小麦单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兰州核不育”小麦上,附加1条具有特殊遗传功能的外源染色体4E,获得了即带有纯合核不育基因,又能自交结实,籽粒为浅蓝色的msms基因型普通小麦4E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2n=42W(msms)+1(4E)=43」,该系自交后代可分离出64.3%白粒雄性不育种子「2n=42W(msms)=42」32.1%的浅蓝粒自交可结实种子「2n=42W(msms)+1(4E)=43」 相似文献
11.
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DNA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生物素标记的族毛麦基因组DNA作探针与小麦-簇毛麦杂种双二倍及异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旨在探索一种鉴定小麦中簇毛麦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首先试验了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DNA之含量比对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发现探针混合液中不加未标记的小麦DNA时,获得的原位杂交结果较理想。在八倍体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2n=56)中,14对簇毛麦染色体出现明显的棕褐色原位杂交信号,而小麦染色体不显标记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3个化杀杂种:2410/0015,2410/837,2515/837及其相应亲本,用以分析杂种纯度。化学杂交剂为 Sc2053,喷药浓度为0.6kg/hm~2,喷药时期为雌雄蕊分化期,外观特征为穗长1cm 左右。每个杂种取96粒种子进行电泳分析,分两次进行。 相似文献
13.
14.
16.
17.
观察3个杂种组合籽粒灌浆过程的结果表明,杂种小麦在开花至成熟的全过程中,籽粒鲜量、干重、含水率的变化以及含氮物(蛋白氮、非蛋白氮、粗蛋白氮)的累积总趋势与常规品种相仿;千粒日增量在灌浆主期结束前,杂种<常规种;仅在灌浆副期杂种>常规品种;穗粒重杂种>常规品种. 相似文献
18.
杂种小麦优势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两年多点和大面积的试种示范,对杂种小麦的优势表现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如何加快推广步伐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小麦研究简评柴守诚,刘大钧(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210095)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发现了大量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雄性不育.近年来,湖南和四川又相继发现了光温敏雄性不育.这些都为杂种小麦的生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不同杂种小麦组合的籽粒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参试的杂种小麦组合粒数和粒重具有明显的平均和超标优势;可孕花结实率高,粒数多;籽粒库容大,灌浆历期长,粒重高;并分析了不同部位籽粒发育的差异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