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台州市路桥区蔡于村村民、共产党员池夏富在商海里闯荡了几年,背了一身债,后来他弃商务农,竞靠种菜致富了。此后,连年被台州市、路桥区政府授于“一优两高农业带头人”、“先进生产者”等光荣称号。他的事迹,去年入编农民日报《世纪之梦》丛书,还上了浙江电视台。改革开放以来,“无商不富”已成为台州市路桥  相似文献   

2.
李保良是河南商丘的一个农民,从小学了些木工手艺,但在家无用武之地。于是在1991年7月,为了赚钱还结婚时欠的债,他辞别妻儿来到上海市金山区的兴塔镇帮人搞装潢。三年后,他还清了欠款,手中也有了些积蓄,开始琢磨自己做生意当老板。可几年下来,他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又背上了5000元的债。没办法,为了还债,他把妻子也叫到了上海打工。  相似文献   

3.
“家有几亩桑,遇事心不慌。”这是山东省巨野县营里镇营西村蚕农的深切体会。50多岁的营西村村民任老汉,过去家里穷,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从1998年他开始植桑养蚕,没几年,不仅还上了2000多元的债,还盖了6间堂屋、3间前屋、4间偏房。2006年,他和妻子找了几个帮工,在250m2的蚕室养了10张蚕,年收入3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相似文献   

4.
广州去讨 债打工取商经 刘劲松,2008年34岁,全家7口人.1998年,他从西湖制药厂下岗,其间他先后开过出租车、贩过大米、卖过桔子、跑过运输.2000年,办了个脱水菜厂,结果不仅赔光了老本,还负了一身债.为了催收货款,2000年夏天刘劲松只身来到广州.为了寻找债主,他每天都要到一些农副产品市场穿梭.  相似文献   

5.
张希顺是河北省大名县娘娘廟村的劳模,五○年他的榖子达到每亩一千一百七十斤的产量,造成全国榖子的最高丰产纪录。今年比去年还高,估计每亩可打一千三百斤。作者为了学习种榖经验,特趁他在国庆节来京观礼之便,前去访问,现在把他的谈话内容介绍如后:张同志首先说:「土改以前,谁也没好好种地,因为种好了地,多打粮食要给地主拿去。记得那时的榖子每亩只能打一百七十斤。土改后土地还了家,农  相似文献   

6.
张杰安沭阳县周集乡人,今年种了15个蘑菇大棚,需要3万余斤麦草作原料,最近他又与上海一家食用菌公司订了生产销售合同,所以很担心麦收后附近收不到麦草。 麦田主人赵茂林这几天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各家各户基本上用了液化气或沼气,根本用不着麦草烧锅做饭了。前几年,总为麦子收了后麦秸怎么处理犯愁.烧了吧,怕引起火灾,毁了树木或庄稼,还弄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7.
河北徐水劳模郭云祥是个复员军人,家住徐水北赤吾村,于一九四九年冬季复员回家,家里一共三口人,但祇有他一个人可以劳动。土改后共分得了七亩九分地,但土不好,大都是沙土地,没有劲,打的粮食不够吃。过去是个贫农,一垄地亦没有,那时光想几时自己能有地,可以自种自吃,不受  相似文献   

8.
中南区特等劳动模范杨天才同志,五○年创造了棉花条播机,改良了五齿中耕器,改进了耕作技术,成为湖南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去年,他三亩地收到籽棉一千一百二十七斤,平均每亩产籽棉三百七十五斤十一两,比过去每亩地产籽棉一百斤要超过百分之二百七十五,此去年当地一股产量一百五十斤籽棉要超过百分之一百五十。他所以获得丰产,主要的有这样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
半个朋友     
杨汉光 《新农村》2007,(7):42-42
半夜里,有人敲开了刘刚的家门,来人是他大学时的同学林雪峰。林雪峰一身风尘,原本黑色的行李包变成了灰色,裤腿上沾有两小片草叶。他苦笑说:“我出来快半年了,跑了许多地方,还没找到工作。看,弄得一副狼狈相。”刘刚赶紧招呼老同学洗澡,吃饭,安排他睡觉。妻子却悄悄说:“这个人住在家里我怪不舒服的,你得想办法让他快点走。”刘刚也担心林雪峰长住不走,可怎么好意思赶人家呢?妻子献计说:“我们推说要出差。他总不至于一个人赖在我们家吧?”第二天早上,刘刚夫妻就跟林雪峰说,他们夫妻都要出差,两个月后才回来,很抱歉不能招待他了。林雪峰笑一…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7,(6)
<正>3月,东北大地春风刺骨。辽宁鞍山农民老王家里的玉米还成堆地垒在院子里。玉米棒子挺大,水分也基本晾得差不多了,但收粮的人上门他思索再三还是没吐口。“这也不能卖啊,才六毛多,以后肯定还能涨呢”,他自言自语地转回屋子,情绪有点低落,但随后又马上满怀期待地盼望开了,“再等等,也许能到七八毛呢”——玉米近两年是一年比一年贱,没有前几年的高价格,少了前几年的热络收购,但老王想,多卖一毛是一毛吧。  相似文献   

11.
广西钟山县农民张辉,看到别人赚钱多,于是“下海”淘金。海水有多深他还不知道,在商海不到一年便呛了一口水,结果血本无归。他垂头丧气地感叹: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打起了退堂鼓。有朋友说他做生意三心二意,主要是没用心去做。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农民陈石柱曾经干过10多个行当,却仍然欠了一身债。他自从开了1家蒸菜馆之后,第1年还清了债务,第2年买了汽车,第3年在家乡五福村建了1栋楼房。 3年前,石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获知,长沙市内某学校旁边有1家门面要转让,他认真考虑后,便东拼西凑了几千元,将门面租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东湖农场处在平原水网地带,是个规模较小的示范农场。有水田560亩,生产以水稻为主。 建场十三年来,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场职工,连年获得了农业大丰收。1952年全场粮地亩产只有656斤,此后五年期间即提高到868斤。1958—1962年,除1962年秋季遭受特大的台风洪涝灾害,粮地亩产为820斤以外,其余四年都在  相似文献   

14.
怀宁县叶祠公社,在以阶级斗爭为綱、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贯彻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羣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在连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丰收。1965年粮食预计总产三百三十九万斤,平均亩产一千零七十一斤,比1964年分别增长29.7%和30%;棉花总产可达三万六千斤,平均亩产皮棉九十斤,比1964年增长285.2%和69.8%;油菜籽总产九万斤,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七斤,比1964年增长51.4%;生猪饲养量一千六百四十三头,比1964年增长33.4%,基本上达到两亩地一头猪;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1965年丰收的特点是:季季丰收、项项丰收、全年丰收,粮、棉、油的产量不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一年,而且还创造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有十四亩零七厘三季连作,亩产高达一千八百斤;有二百亩双季晚稻破天荒赶上或超过了早稻。其中有四亩二分五高产尖子,亩产达一千九百二十斤(内有双晚农垦五十八,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有二十五亩五花籽油莱亩产达到二百四十七斤。由于1965年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对国家贡献也越来越大。三千六百八十五亩耕地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八十二万斤,比1964年增长25.6%;皮棉三万五千九百四十四斤,比1964年增长285.2%;油菜籽二万三千斤,比1964年增长15%;生猪三百九十头,比1964年增长一倍多,还提供了很多的鸡、鸭、蛋、菜等等。集体经济也不断地巩固与发展。1965年集体提留的儲备粮十五万七千斤,比1964年增长249%,提留儲备基金一万一千元,比1964年增长19.4%,提留来年的生产费用也有很大增加。一年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结果,是党的领导的结果,是实行“革命种田”“科学种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孔凡华是村里的电工,平时为老百姓安个电、拉个线、搞搞维修、收收电费,一干已有24年。能当上村里的电工,他算是村里的能人了。孔凡华工作生活两不误,除了当好电工,还耕种着自家的16亩土豆大棚,能当好电工,地自然也是种得有模有样。土豆成了"金豆子""现在种土豆就像种‘金豆子’,和过去不一样了。就拿一亩地来说,一般土豆亩产能达到七、八千斤,按去年较高的价格1.8元/斤算,亩产值就能达一万多元,这比种普通的大田作物收  相似文献   

16.
一种既可作脱粒场、晒谷场,又配置排灌没施,可作水稻育秧田或进行水生作物养殖的多功能水泥场地,在无锡县东坪乡东群村建成后,使用七年来,收效显著。前去参观的人们都称赞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业工程。这块多功能水泥场地建于1979年底,长27米、宽24米、面积648平方米,与当时建造的七间种子仓库配套。七年来,共脱、晒稻麦种子47万余斤,在东群村统一供种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旱播小苗条寄秧和小苗直栽新技术后,这块  相似文献   

17.
茶余饭后     
正有个贼偷水果被巡逻队抓,要关起来,那贼还理直气壮地说:"不就偷了20斤山竹,至于关起来吗?"巡逻队不慌不忙地说:"以前有个猴就偷了一个桃,被关了500年。"刚才去楼下买水,刚掏出五块钱,一阵风刮跑了,到处找没找到。于是我很淡定的又掏出五块钱,故  相似文献   

18.
家住东丰县大兴镇福利村二组的曹连平,是一名普通农民共产党员,以前常年以种田维持生活,劳累一年也只能维持个温饱。1996年他当上福利村治保主任后,由于经常接触一些致富能手,经常参加一些科技培训班,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发家致富便在他的大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开始,他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种了2亩地香瓜,由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原蜀山种鸡场职工王跃林自1995年喂了2头母猪尝到养猪赚钱的甜头后,就逐渐扩大养殖规模。今年5月,他以每公斤9.04元的价钱卖了80头猪,每头均重112斤,毛收入9.1万元,纯利1.2万元。王跃林说,他是靠养猪发家致富的,养猪就成了他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了。养猪人人都会,但是怎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2017,(5)
<正>现年53岁的余继生是浙江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东风村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状元"。他靠种植大棚西红柿发家致富,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还无私地为乡亲们提供帮助。在大棚里,在培训班的课堂上,在种植户的家中,经常会出现他的身影,他帮村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提起余继生,东风村及周边村的老百姓都知道他,并感谢他。他带领本村群众和帮助贫困户靠科技发家致富,促进了该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