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几年在山东泰安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产区发生一种新的叶部病害—板栗褐缘叶枯病Phpmopsis mollissima Y.Z.HUA S.X.JIANG。病原菌每年只侵染1次,侵染高峰期在8月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板栗病叶及冬芽上越冬。选用新型杀菌剂戊唑醇、氟硅唑和咪鲜胺防治该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3.4%,90.8%和72.4%。  相似文献   

2.
3.
4.
通过对新乡地区鲜切花生产基地的26个香石竹品种进行了病害调查与初步病原鉴定,共发现16种病害。其中真菌性病害6种,细菌性病害4种,病毒病有4种,生理性病害1种。这些病害以叶部病害黑斑病、锈病的发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板栗生产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幼林的增多,板栗枝干病害日益突出,常导致成片栗林枯死。通过对主要栗产区的词查,其中危害严重的有板栗痉病、黑斑性干枯病、枝枯病、细枝溃痔病、墨迹枝枯病、膏药病等,现将其症状特征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板栗是一种加工贮藏难度大的干果,因加工糊化而产生的褐变问题严重限制了板粟的开发利用.对极粟加工糊化中褐变的成因作了实验分析和理论上的探讨.结果表明,单宁与Fe3 氧化成色以及Maillard反应是引起栗果褐变的主要原因,并且温度、水分、pH值、氧化还原剂、糖分等对Maillard褐变有影响.并提出了板栗贮藏加工时的护色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双季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果实真菌性病害种类,并筛选出合适的杀菌剂,对广西隆安县境内双季板栗现有林分开展采前果实病害调查,实地采集病果,将病害部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致病性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鉴定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分析等研究。确认广西隆安县双季板栗采前果实病害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可可球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害是2种或3种病原菌同时危害果实,其中新发现尖孢镰刀菌可侵染双季板栗果实导致采前果实坏死。3种菌株菌丝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5~28℃,全黑暗(6 d)条件下均能生长,在pH值5~10范围内,生长良好,最适pH值为7。  相似文献   

9.
板栗产品的褐变及护色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板栗产品的褐变是加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板栗产品的褐变原因及有效的护色方法,对板栗产品加工生产的工艺参数的确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调查鉴定了云南省元阳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麻疯树(Jatropha curcas)上4种真菌病害及其病原菌,分别是:麻疯树叶斑病(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其病原为油桐叶斑球壳菌(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麻疯树白粉病(Oidium leucoconium),其病原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麻疯树赤枯病(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其病原为异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麻疯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其病原为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对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作了描述,并提出了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除病叶病果,药剂防治和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和田地区核桃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0月,采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托乎乡核桃叶上的一种新病害标本的病叶进行菌种分离、纯化、鉴定,并经健康核桃叶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发现了引起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rDNA - ITS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比较,鉴定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2.
杂交竹枯萎病原的rDNA ITS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造成广西杂交竹3号枯萎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确定病原菌的属、种名,为防治该病害寻求理论依据.试验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收索其同源性序列并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以此来确定该病原菌的属、种名.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与其它3株尖孢镰刀菌聚为一枝,且自展支持率大于95%;引起杂交竹3号枯萎病的病原就是镰刀属中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近年河北板栗主产区大面积严重发生板栗叶焦枯病,造成板栗减产和栗农经济损失,该病害发病原因亟待明确,尽早进行有效的防控。 方法 通过林间症状调查和病叶组织样本微生物分离、离体叶片及盆栽苗接种致病柯赫法则验证,结合果园管理措施和环境因素分析,对病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 该病栗园病树率可达10%~50%,单株树病叶率可至90%以上,病叶主要症状为叶缘及叶脉间组织干枯。林间、室内湿培及显微镜切片均未发现病组织存在病症或病原菌组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相关微生物菌株102株,均为真菌,归属10科12属15种,丰度最高为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接种试验表明,其中的Ophiognomonia setacea和Coniothyrium pyrinum能引起接种组织局部褐变发病,但症状表现与林间叶焦枯病有差异。 结论 研究发现Ophiognomonia setacea和Coniothyrium pyrinum两种真菌具有致病性,可在中国板栗引发叶斑病,但症状不同于发生于栗园的板栗叶焦枯病。当前频发性树叶焦枯病类病害常见诱发因素,多与气候变暖、异常天气、环境污染以及生产和病虫害管理措施不当引起的品种生长不适应密切关联。河北大面积发生的板栗叶焦枯病病因有待综合非侵染因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明,以期为尽快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板栗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栗疫病为我国检疫性病害。福建省1988年首次发现此病,并已在南平、三明、福州等地、市扩展蔓延,为害较重。防治首先应严格苗木检疫;选择抗病品种,嫁接时以抗病力强的大叶栗、茅栗等作为砧木;注重栗林抚育管理,多施磷钾肥增强寄主抗病力;清除并销毁发病较重的病株;刮除轻度感病植株的病斑皮层,并采用200倍“401”或“402”抗菌剂掺合0.1%平平加液涂抹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甘菊是一种广泛危害各种植物的攀援植物,调查发现薇甘菊受一种较为严重的叶枯病危害。经分离培养研究,初步认定其病原是豆荚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me Hara.)。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索以菌治草的生物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浏阳市永安乡板栗疫霉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测阳市永安乡1994-1997年营造板栗林近270hm^2,2000~2003年发生大面积枯死.经研究是板栗疫霉菌所致的板栗疫霉菌病所造成。此病的病原和发生规律与日本人猪崎政敏和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报道的情况相吻合。本文中,以病原物命名,称板栗疫霉菌病,与林业部检疫局所定的“疫病”相区别。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省近年新发现的一种板栗叶部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为胶孢炭疽菌,但该病症状与板栗炭疽病显著不同,将其命名为角斑病。10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宝宁、扑菌清和多菌灵效果最佳,其次为叶斑净和世高。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红掌细菌性叶疫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经鉴定,云南西双版纳的红掌细菌性叶疫病病原菌为Burkholderia caryophylli、Burkholderiasolanacearum、Pseudomonas sp.、Xanthomonas sp.等4个种。这4种菌的混合侵染力极强,目前在栽培管理上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古蔺县、泸县送检板栗病枝为材料,对其疑似病害通过症状观察、显微镜检验、保湿培养、组织分离鉴定和柯赫假定分析,认为该病害为板栗疫病,并简要地提出了该病害的预防和综合除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桂花叶枯病调查及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四川农业大学桂花树(Osmanthus)的南北方向各一枝条,对其叶片总数以及病叶总数进行调查,确认其发病率为87.27%和感染指数为25.以此判断行道桂花树的叶枯病发病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进行柯赫假定验证.对病叶进行分离,有三种真菌较优势,将三种菌分别接种到健康植株上,有两种真菌接种的植株发病,其中一种真菌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原来桂花叶枯病的症状相同,对病叶进行再分离鉴定,确认桂花叶枯病系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真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