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穿龙薯蓣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穿龙薯蓣地上部分油状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穿龙薯蓣油状物的成分。结果气相色谱共分离出30多种化合物,经与质谱标准图谱比较检索出13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为二十九烷(41.52%)、三十一烷(34.61%)、二十七烷(7.67%)和庚烯(2.83%)等。结论穿龙薯蓣地上部分油状物化学成分主要为高级饱和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密蒙花(Buddleia offiinalis Maxim)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密蒙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密蒙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6个峰,鉴定了其中2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41%。[结论]密蒙花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4.07%)、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2.92%)、二十一烷(6.15%)、二十七烷(3.28%)。  相似文献   

3.
张伟  倪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48-15949,15951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分离白木香叶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联用仪对白木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9-二十六烯(4.17%)、N′-羟基-4-(三氟甲基)吡啶-3-甲酰胺(3.95%)、二十八烷(3.76%)、二十四烷(3.50%)、二十二烷(3.32%)、1-碘十六烷(2.82%)、4,6-二甲基十二烷(2.76%)和1-溴二十二烷(2.58%)。[结论]该研究为白木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藏角蒿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萍  吴娟  彭括  周先礼  王萃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85-11786
[目的]对藏角蒿花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角蒿花中的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了其中2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59%。[结论]藏角蒿花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十六酸(31.66%)、二十三烷(15.76%)、9-己基十七烷(8.37%)、十四酸(7.96%)、2,15-十六烷二酮(7.20%)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大花罗布麻花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确定了其中6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2.04%。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化学成分为9,12-十八碳双烯酸乙酯(24.21%)、(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11.43%)、二十八烷(6.27%)、软脂酸乙酯(5.98%)、正软脂酸(5.48%)、α-金合欢烯(4.99%)、二十五烷(4.27%)等。  相似文献   

6.
珍稀濒危植物剑叶龙血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剑叶龙血树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应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剑叶龙血树叶挥发油中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100%,其主要成分为二十一烷(15.92%)、4-甲氧基-6-(2-丙烯基)-1,3苯并二恶茂(12.74%)、二十七烷(11.95%)、二十五烷(11.26%)及二十烷(7.05%)。  相似文献   

7.
王刚  郭延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297-729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金花葵子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金花葵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10.74%)、软脂酸(42.01%)、顺-9-烯-十八烷酸(8.14%)等。  相似文献   

8.
枇杷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枇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已经鉴定组分共47个,占流出组分总量的86.33%。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β-倍半水芹烯(4.14%)、异桉叶油(5.07%)、环己酮(5.25%)、顺-3-己烯-1-醇(5.30%)、香叶烯D(5.35%)、10,10-二甲基-2,6二(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烷(7.95%)、水杨酸甲酯(11.72%)等。[结论]GC-MS法分析、鉴定枇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技术简单易行,操作简便,为枇杷叶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基础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成分,为小叶水蜡树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在小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中共鉴定了28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壬醛(14.24%)、正二十烷(10.21%)、芳樟醇(9.26%)、壬烷(8.46%)、二十二烷(8.06%)、丁香酚(6.74%)、苯乙醇(5.39%)和顺-9-二十三烯(5.25%)等。[结论]试验分析的小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与文献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提取方法、色谱柱的选择以及植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受到的一些生物酶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尹文清  冯华芬  段少卿  李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38-12140
[目的]研究毛冬青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及其利用价值,探讨不同溶剂回流提取毛冬青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分别用石油醚、氯仿提取毛冬青叶挥发性成分,以GC-MS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毛冬青叶挥发油主要含有烃类、内酯类、脂肪酸、烯醇、苯丙素类等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为:异丁香油酚(28.967%)、二十烷(8.735%)、十九烷(8.225%)、二十四烷(7.929%)、邻苯二酸-(2-乙基)己酯(7.161%)、十八烷(6.380%)。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苯丙素类成分优于氯仿,而提取饱和烃及脂肪酸时,以氯仿为溶剂效果更佳。[结论]毛冬青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研究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毛冬青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穿龙薯蓣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产地及生长年限的关系。[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年限穿龙薯蓣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测定了64个批次穿龙薯蓣中Fe、Mn、Zn、Cu4种主要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其Fe、Mn、Zn含量丰富,且2年及3年生的穿龙薯蓣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高,1年及4年生含量相对较低。[结论]不同年生穿龙薯蓣中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且与产地有一定相关性。综合考虑,在生产上采收2年生穿龙薯蓣性价比最高。  相似文献   

12.
穿龙薯蓣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穿龙薯蓣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极好的药用价值。本对穿龙薯蓣的生物学特征、光合特性、引种栽培技术和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3.
石磊  田义新  厉学  郭正红  魏婷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199-14200,14255
[目的]研究栽培穿龙薯蓣田间持水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为穿龙薯蓣栽培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用CI-340超轻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光合参数。[结果]70%的田间持水量是穿龙薯蓣光合能力最强的土壤含水量,此时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在5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明显的双峰曲线;70%田间持水量的峰值出现在中午12时和下午16时,分别为7.3、6.5μmol/(m2·s),有轻微的光合"午休"现象。[结论]栽培穿龙薯蓣以控制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最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穿龙薯蓣根状茎进行了发育解剖学研究。穿龙薯蓣根状茎成熟结构主要分三部分:周皮、基本组织和散生在基本组织里的维管束。周皮由木栓层、栓内层和木栓形成层组成;组成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后期体积增大、细胞壁加厚;维管束为外韧有限维管束,无束中形成层。根状茎顶端为生长点,原分生组织细胞有鳞片包被。初生分生组织分化为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散生的原形成层束。以后分别分化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顶端下部原表皮内侧有初生增厚分生组织存在,其衍生细胞数目的增多及其体积增大及维管束的生长是根状茎增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钙素对穿龙薯蓣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缺钙症状。[方法]采用盆栽砂培法栽种穿龙薯蓣,通过对比完全营养液和缺钙营养液处理中穿龙薯蓣的生长状况分析了钙素对穿龙薯蓣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缺钙症状。[结果]与全营养液处理相比,在缺钙营养液处理中,35 d后植株下部叶片从叶外缘开始有黄色病斑;50 d后植株下部新出的幼叶干枯,叶尖干枯的老叶已增至19片;55 d后植株的叶片边缘呈波浪状,叶尖呈螺旋形,植株中部有畸形叶,多数花序长度超过20 cm;65 d后畸形叶增多,花序长度是正常花序长度的1倍;85 d后幼嫩的生长点干枯,幼叶出现水渍状斑块,上部嫩叶全为黄绿色,叶簇生,叶尖与叶缘变黄、枯焦坏死。[结论]穿龙薯蓣缺钙的典型症状是叶尖钩状,病症首先出现在上部幼叶。  相似文献   

16.
穿龙薯蓣根茎龄级的判定及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观察结果表明,穿龙薯蓣的根茎龄级可通过根茎环状凹陷判定,陇南市武都区的野生穿龙薯蓣根茎龄级大多为4~5年生;根茎龄级和药剂处理均对穿龙薯蓣根茎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以1年生根茎、每段3个芽孢、200 mg/kg生根粉(ABT)处理8 h的根茎成活率最高,达96.3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并表达穿山龙薯蓣皂苷糖苷酶基因。[方法]将穿山龙薯蓣皂苷糖苷酶基因亚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再将构建后的表达载体电转化到毕赤酵母GS115中,并诱导表达该基因。[结果]重组酵母菌在0.5%甲醇中培养144 h后,所提取的酶蛋白具有穿山龙薯蓣皂苷糖苷酶的活性,经SDS-PAGE分析,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8 kD。[结论]穿山龙薯蓣皂苷糖苷酶基因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8.
穿龙薯蓣光合蒸腾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穿龙薯蓣与光有关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讨论了光对穿龙薯蓣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影响。结果表明,穿龙薯蓣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以穿龙薯蓣种子为外植体诱导出了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为MS 6-BA3.0mg/L NAA2.0mg/L,最高出愈率为18.9%;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2.0mg/L NAA2.0mg/L,最高诱导率可达75.5%;最佳壮苗培养基为1/2MS 6-BA 1.0mg/L KT1.0m g/L;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 6-BA0.5mg/L NAA0.5mg/L,诱导率最高达86.2%;最佳的炼苗基质为腐质土∶蛭石∶河沙=1∶1∶1,成活率最高达8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