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水虾类养殖中,早期基础饵料的培养是一项切不可少的工作,而活性生物底泥是虾类养殖早期比较理想的基础饵料繁殖对象。  相似文献   

2.
《内陆水产》2005,30(8):36-37
3.2 配合饵料的配制 配合饵料的配制是按虾类的营养需要,把不同的原料以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配合饵料有3大优点:1)营养全面、适口性好,基本能够满足虾类的营养需要;2)饵料效率和利用率都高,减少饵料浪费;3)充分开辟饵料原料来源,原来虾米不能单独利用的饵料,通过掺和得以在配合饵料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2014年5—7月于江苏吕泗近岸和如东近岸海域开展延绳钓试验,研究分析了钓捕目标鱼种白姑鱼对不同饵料及饵料组合的选择性。饵料组成包括3种单饵料(鱼,虾,头足类)和4种饵料组合(鱼+虾,鱼+头足类,虾+头足类,鱼+虾+头足类)。结果显示,吕泗近岸单种饵料中以虾类的上钩率最高(15.30%),头足类其次(7.67%);如东近岸虾类的上钩率(0.65%)低于头足类(2.87%)。饵料组合中以虾和头足类为饵料时,仅有白姑鱼上钩,且上钩率要高于其他饵料组合。不同试钓点的白姑鱼对虾类和头足类的选择存在差异,这与目标种的资源密度分布和饵料属性有关。研究表明,单种饵料中,虾类和头足类的钓捕效果明显好于鱼类;短时间(≤2 h)钓捕,虾类饵料的钓捕效果好于头足类;长时间钓捕时,头足类饵料的上钩率会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延绳钓合理选用饵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虾的营养     
中国对虾是我国的重要养殖对象,目前,在对虾养殖中饵料问题比较突出。笔者在此就对虾类的营养作简单的讨论,旨在为对虾饵料的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近海过渡捕捞,使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了严重衰退,而作为鱼类饵料的虾类资源却得到了充分的繁殖和生长,这是因为虾类具有成熟周期短,繁殖力强,世代更新快,生长迅速等特点。为了充分利用虾类资源,减轻对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强度,普陀县大力发展机帆船拖虾网作业,  相似文献   

6.
苏永腾  谢骏  徐跑  王恬 《淡水渔业》2005,35(6):61-63
虾类的营养需求、血液代谢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协同关系。饵料中蛋白水平的高低、蛋 白能量比值的大小,免疫调节活性因子的有无均对虾类的非特异性免疫表达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营养平 衡、饵料蛋白质含量对虾类免疫系统的影响,着重讨论了饵料中免疫活性物质如聚糖类、维生素、抗菌肽等对虾 类非特异性免疫表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轮虫是鱼、虾类幼体的优良饵料.褶皱臂尾轮虫适应力强,繁殖迅速,在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生产中被广泛培养为鱼、虾类幼体的饵料.海产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海水鱼人工育苗中轮虫培养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洋  彭凯 《内陆水产》2009,(10):14-15
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是美国淡水虾类养殖的重要品种。1918年日本将小龙虾作为牛蛙的饵料从美国引进,并在日本大面积的繁衍和扩散。二战期间的1938年,小龙虾从日本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 70年代后期,因多种经济鱼类数量锐减,作为多种鱼类的饵料——底栖虾类数量相应增加,形成了新的近海捕捞资源.当前,小型底栖虾类产品已稳定供应上海市场,充实市民的"菜篮子".部分加工虾品已能外销  相似文献   

11.
广西位于北部湾北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沿海水域的自然环境优越,水深适中,底貌平坦,饵料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之中都适合鱼虾生长、繁殖。沿海经济虾类的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全年都能进行捕虾作业。  相似文献   

12.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肝胰脏蛋白酶是虾类重要的消化酶。由于消化酶涉及到人工养殖对虾的生长速率和饵料效率等问题,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和研究。Devillez和Buschlen在研究甲壳纲肝胰脏消化酶时,发现对虾Pandalus platycerous胃液中胰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66%、5.68%,属于浮游动物食性。(3)凤鲚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摄食的饵料种类依次为35种、29种、10种和9种,春季主要摄食桡足类、鱼类和糠虾类,夏季主要摄食糠虾类和桡足类,秋季主要摄食桡足类和磷虾类,而冬季则主要摄食磷虾类和桡足类,各季中优势的单一类群%IRI均超过85%。凤鲚摄食等级较低,摄食等级3级以下四季都在70%以上,空胃率较高,秋季空胃率高达59.7%,平均胃饱满系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相对其它季节摄食等级较高、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系数最高,摄食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夏季节的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15.
光合细菌在虾类养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虾池中洒入一定量的光合细菌,可以净化水质、提高养虾池的水体透明度,还可以预防虾类病害的发生,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成品虾的产量;在投饵时混入一定量的光合细菌,可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江苏境内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饵料生物丰盛,有利于虾类栖息繁衍,有着丰富的淡水虾类资源。淡水虾类在江苏省淡水渔业中占有相当地位,是江苏省的重要水产资源。太湖的白虾,阳澄湖的青虾,白马湖的糠虾蜚名省内外。太湖虾产量历年平均在50~75万公斤左右,约占全太湖渔业产量的5~10%;洪泽湖虾类的年产量在75~100万公斤,占全湖水产品产量的15%,最高可达15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7.
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31尾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60余种,虾类、蟹类、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和钩虾(Gammarus sp.)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还摄食一定量的蟹类,秋季摄食多毛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较高。随着体长的增长,大泷六线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甲壳类逐渐转变为体型较大的虾类和鱼类。大泷六线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空胃率最高,冬季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体长是影响大泷六线鱼摄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底层水温、叶绿素a和pH。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养殖的真鲷往往体色发黑,原有的鲜红体色退化,因而影响出售价格和养殖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收获上市前几个月采取以下处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保持真鲷的鲜红体色。一、遮光。用遮光率较高的黑色遮光材料,从日光照射最强的7、8月份开始在养殖网箱上遮光,直至收获,可减轻体色的黑化。二、投喂虾类。投喂新鲜的太平洋磷虾、小红虾等虾类3~4个月,可使鱼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原有的鲜红色。投喂量为总投饵量湿重的30%。投喂方法是将冻虾块解冻前放入饲育网箱内的饵料网(网目较大)中,随着解冻漏出饵料网而被真绸摄…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在长江口水域采集了日本沼虾(Macrobraohium nipponense)、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等5种中华鲟幼鱼重要饵料生物,研究了Cu、Cd、Hg3种重金属元素在这些饵料生物体内的积累特征,评价了饵料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虾类Cu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鱼类Cu的Pi均小于0.5;5种饵料生物Cd和Hg的Pi均大于1。表明它们均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虾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比鱼类严重。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长江口鱼虾的重金属污染存在加重趋势,重金属污染已对洄游入海的中华鲟幼鱼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8年1—4月和8—12月在北部湾采集的248尾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生态。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为广食性底栖肉食性动物,摄食饵料生物包括8个类群,鱼类和虾类是优势饵料类群,相对重要指数占比为92.92%。日本金线鱼四季均大量摄食鱼类,另外,在春季兼食虾类,夏季兼食蟹类,秋季兼食虾类和多毛类,冬季兼食虾类和星虫类;随着体长增加,日本金线鱼由摄食虾类和鱼类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鱼类为主,摄食转变体长节点为130 mm。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低。日本金线鱼摄食饵料种类多样性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7,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4,从春季到冬季,H’值和J’值随季节先升高后降低,秋季最高;H’和J’随体长呈增加趋势,体长≥160mm群体的摄食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同位素分析方面,δ13C值范围为–18.25‰~–15.39‰,极差为2.86‰;δ15N值范围为13.01‰~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