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健坤  万哨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08-5209,5243
分析了1997~2008年拉萨市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密度状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探讨了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非农化趋势较为明显,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拉萨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协调系数均小于1,拉萨市目前的人口非农化对耕地的影响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4.
肖保全  施彬  李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51-11553
以湖北省为例,在分析湖北省1996~2005年经济增长数据和耕地非农化面积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并预测了湖北省未来一定年限内的耕地非农化趋势;最后,基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划分出了湖北省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新疆2001~2015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借助SPSS 22.0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造成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农业发展因素等是造成新疆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动因。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疆2001~2015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借助SPSS 22.0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造成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农业发展因素等是造成新疆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动因。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乌鲁木齐市1997-2005年的《新疆统计年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过程中经济驱动力、人口驱动力、政策驱动力等影响因素与耕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正确把握研究区内耕地非农化的规律,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非农用地增加且耕地缺乏有效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大障碍。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利用江苏省1999~2014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耕地非农化的单向Granger成因,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非农化存在协整关系且互为因果。应正确地认识与积极地看待耕地非农化问题,加强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以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耕地质量总体较差的贵州省为例,利用单因子相关-回归分析和阈值区间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自然条件、社会经济2个方面的9项指标要素,开展了贵州省耕地质量的驱动因素作用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除高程外,其余因子与耕地质量多呈复杂曲线相关特征,不同阈值区间作用方式不同。高程、土地垦殖系数严重制约耕地质量,耕地复种指数、土地整治规模有益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在耕地质量较差(耕地质量等别>11)的地区,GDP、坡度和乡村农业人口数量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丹江口市2009—2021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市耕地的保护及精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及统计工具,分析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2009—2021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V”型变化,耕地非农化率先减小后保持稳定,2018年后增加幅度较大;2009—2021年,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呈现“增—增—增”“增—减—增”“减—增—增”“增—减—减”“减—减—增”多种趋势。研究揭示了丹江口市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可为研究区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力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苏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耕地资源丰富,是江苏省粮食主要生产区,因此维护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以苏北典型城市徐州为例,采用2000-2012年耕地非农化面积统计数据,求出耕地非农化率,并运用Eviews软件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高于GDP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维护苏北地区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数量减少,耕地非农化面积增加、耕地质量下降。最后,对苏北地区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会宁县耕地变化与人文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会宁县耕地面积变化表现波动性中的下降,上升—平稳—下降—平稳特征显著。但在各个乡镇的表现态势不一致,利用ArcGis生成耕地相对变化率空间分布图,发现变化率在0.59~0.75的区域是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的区域,主要有会师镇;变化率在1.40~1.56的区域是耕地面积增加最为明显的区域,变化除了一部分自然和政策的因素外,主要受人口和经济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的基本保障,从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视角出发,以湖南省邵东县为例,通过真实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非农化及其粮食安全的影响,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得分法对1998~2014年邵东县耕地粮食生产安全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重视耕地非农化、保护耕地质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城乡用地等方面的建议,积极发挥城镇化对耕地粮食安全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洪波  陈浩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27-129,146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数量,也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质量。在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平衡制度下,耕地非农化主要是影响到耕地的质量。本文侧重从耕地质量变化的角度探讨了耕地非农化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水平负相关,耕地非农化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水平会下降0.1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耕地非农化造成了耕地质量水平的下降,并对粮食单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建  汪应宏  温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90-6992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耕地非农化的作用机理,提高土地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效率。[方法]以1988~2004年为样本期,选取年内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滞后3期的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滞后4期的收入差距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结论]作者提出慎重对待耕地非农化过程、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收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条政策建议,为耕地非农化的调控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是具有相互结合、紧密相关的契合关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是城乡融合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以佛山N社区为例,采用遥感判读、访谈调研等方法,分析该社区耕地“非农化”的典型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优化调控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佛山N社区耕地“非农化”现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类型分为住宅占用类、产业占用类、公共设施占用类、合法征地类、历史遗留类、低效闲置类、其他类;其耕地“非农化”的形成原因包括住房保障需求、经济利益动力、建房能力提高、政策制度影响等;应通过分区分类治理、强化土地产权制度保障、构建耕地保护预警机制、完善土地协调沟通平台、加强土地奖惩机制约束等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97~2005年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分析了研究区耕地非农的状况,在辩证的研究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保护耕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近15年南平市耕地面积统计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平市近15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90~2005年期间,南平市耕地变化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各县(市、区)耕地变化空间差异较大;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对于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和平稳减少区,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障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是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碳排放影响温室效应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法]根据IPCC法和统计年鉴,以甘肃省为例,测算2000-2017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跟踪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选取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第二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忠县从1997年到2006年间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由于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耕地在近期内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供应安全,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