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悦 《农业考古》2002,(4):11-14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是茶艺的故乡。 2 0 0 1年 1 2月 ,《茶的世界》发行人崔锡焕先生来南昌市与我恳谈 ,希望了解中国茶艺的发展轨迹、现实状况和未来展望。这一话题 ,也是韩国和海外许多爱茶人迫切希望了解的。故借这次中韩茶文化交流会的机会 ,特撰此专文。中华民族发现和利用茶叶 ,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茶艺的滥觞 ,起码也有两千多年的岁月。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句 ,透露出当时家僮必须承担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杂役 ,并且已有专门的饮茶器具。东晋杜育作的《赋》 ,描写了煮茶用…  相似文献   

2.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6,(2):184-188
神农氏百草遍尝多遇毒,神农得茗毒除之。民间传说五千载,中国人民尽得知。王褒西汉王褒辞赋家,一篇《僮约》众人夸。烹茶尽具约中事,还到武阳去买茶。扬雄赋得《甘泉》和《羽猎》,《法言》新颖《太玄》奇。《方言》著作含深意,即为茶不必疑。华佗古代神医四海知,曹操不该擅诛  相似文献   

3.
一 茶之传播 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一种提神饮料,其性温和,有提神、解渴、消怠、和胃、利尿等作用。它不但是一种安全而有用的兴奋剂,而且饮茶也是一种调节精神的优美享受。 茶源出我国。相传早在神农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茶的药用价值。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的记述,可见西汉时期茶已成为商品。以  相似文献   

4.
“烹荼尽具”和“武都买荼”考辨──兼与周文棠同志商榷苏州市经济协作委员会方健王褒《僮约》是茶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其“武都买茶”之说是汉代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已有茶叶集市的明证,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随葬物简册上之(即)字,同为我...  相似文献   

5.
陈虹 《农业考古》2000,(4):266-269
茶树是四川盆地种植最盛而历史最久的大宗经济林木。起始栽培时间已不可考证(1),作为商品的茶叶生产则可上溯到西汉。西汉蜀人饮茶已较普遍,司马相如、杨雄之辈自不必说,就连王褒也喜欢“烹荼尽具”,因而在他的《僮约》中也就有“武阳买荼”一项商业活动。据说当时蜀茶还远销长安。武阳在今彭山,紧靠岷江,大概是离资中最近的茶叶市场,茶叶来源最大可能是蒙山一带,因为很早就传说蒙顶甘露茶种自汉代。当然,从晋代武阳亦产茶的情况看,也不排除本地出产的可能。另据明代杨慎研究,“茶”在古时蜀方言中称“葭”,始见于《汉志》的“…  相似文献   

6.
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王褒《僮约》一文,由于其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其”之句,在茶叶历史上曾被认为标志着西汉时代蜀地茶叶已被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和有客来饮茶的习惯,并已有一定的茶叶商品市场。有的还认为当时已有专用的茶具。...  相似文献   

7.
方成军 《农业考古》2000,(2):158-160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一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卖茶”、“烹茶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  相似文献   

8.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9.
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镇恒  王云 《农业考古》2000,(2):178-181
四川的名茶文化就像它的茶树资源一样,在中国茶史和茶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当突出,表现之一是发展较早,有开风气的作用,影响深远。例如三千年前就曾向代纣有功的周武王献茶,它可能就是贡茶的源头。表现之二是丰富多彩,四川和云南都是茶的故乡,野生大茶树云南有,四川也有,唐代陆羽就注意到四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至今在金佛山的一株与号称活化石的银杉相伴,经解剖,依据叶细胞的组织结构,专家判定属于原始型。表现之三是四川涉茶作品较多,有的价值很高,例如西汉资中人王褒的《僮约》提到令憧烹茶,买茶的事,说明饮茶是当地居…  相似文献   

10.
成都问茶记     
成都问茶记深圳商报侯军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就出现在富庶的川西地区。西汉时期西蜀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到的“烹茶尽具”、“武都买茶”等记载,已成了茶文化研究者耳熟能详的名句。而在茶诗史上,西晋名诗人张载在《登...  相似文献   

11.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4,(2):322-326,335
至迟到汉时,茶叶已作为饮品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武阳买茶,烹茶净具”被视为有关饮茶生活的最早记载。而南朝的饮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饮茶已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杜育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登成都楼诗》都有饮茶描述。而到了唐代,饮茶作为一种风尚,不论在人数规模和影响上都得  相似文献   

12.
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的《僮约》,记有“武阳买茶”一事。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客来献茶,已成为交友待客的礼节。其实,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止渴饮料,在医学舞台上,它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中记及:“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亦记载:“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唐代顾况的《茶赋》认为:茶叶有助于消化,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宋代吴淑《茶赋》云:“涤烦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技术》2014,(7):42-43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茶商和茶叶商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人力量的增强茶商是介于生产者茶农(国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茶叶市场的拓展很大程度上取决其活动。它是随着茶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基本职能是从事茶叶买卖借以牟利。唐代以前,茶商即已出现,但力量不强,行迹依疏。最早的茶商似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四川成都、武阳。西汉时工商业已有很大发展,大商人资财非常雄厚,成都是当时著名商业中心,史料证明成都、武阳一带盛产茶叶,是当时的茶叶市场。王褒《僮约》所载“武阳买茶”反映的就是随着茶叶商品经济的产生,从事茶叶买卖的商人亦已出现。由此大胆推断,茶商肯定应有…  相似文献   

15.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18-124
有关我国古代饮茶方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从王褒《僮约》“烹荼尽具”之句,可知当时饮用茶叶是采用烹煮方法。但到底是如何烹煮不得而知。有可能是和原始煮茶法一样,将摘下的新鲜野茶树叶直接放到锅里去煮。如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直到唐代的江南还有人采叶煮茶,汉代当亦如此。当然也有可能是采用原始“烧茶”法,即像云南傣族、佤族那样,将鲜茶叶放在火上烧烤至叶色焦黄再投入壶中煎饮。烧茶的优点是可降低新鲜野生茶叶的苦涩和草青味,使其芬芳。还有一种可能是将茶叶在太阳光下晒干,…  相似文献   

16.
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一词,是关于我国文字中最早的茶具记载。到了唐代,在唐诗中随处可见。茶与壶称为一对孪生兄弟,品茗者必有壶,国人都讲紫砂壶,一来是为了保证茶叶冲泡出的效果,二来为了提高饮茶的档次,三来也是一种爱好和收藏的需要,有的爱茶人珍藏紫砂壶成癖……那么,一把茶壶的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和利用茶的国家,早在汉代,有关茶的交易就见于文献记载.西汉王褒在<童约>中提到"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荼即指茶,买茶要到很远的武阳去买,说明当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并已形成专门买卖茶叶的初级市场.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积累,我国茶叶发展在唐代不仅出现了规模化的种植,而且茶叶贸易也走上了政府管理的制度化,无论从表象的历史发展,还是深层的制度演进来看,这种变化都有着内在的、深刻的文化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工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工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20.
施和森 《农业考古》2019,(2):185-188
王褒的《僮约》最早记载了我国西汉时期的饮茶风尚、茶叶商贸和饮用的干茶。中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仅记载了茶叶的起源,还列明了300多种中草药及其炮制方法,其中"阴干暴干"是全草和叶类中药材的初加工方法,也可能为古代早期制作干茶的原始制茶法。我国汉代及之前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似有可能推动制茶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然而,现有与茶叶相关的文献记载太过简单,使汉代的制茶法之谜,仍是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