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2-10903,10906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山东作家群体创作深受齐鲁文化影响,他们的作品多呈现出对故土无限眷恋;对民族、社会和人民命运高度关注;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始终坚持的文学特征。他们的作品展示了山东独特的自然风情和人文精神,为齐鲁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锐之气。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形成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本文在明确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探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借鉴传统农耕文化的“三才理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路径;发挥高原农业的特色,推动发展方式多样性;打造立体农业,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根据“地宜”原则,制定高原特色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隐逸也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大批隐士不断涌现并用各种行为诠释着自己的隐逸理念。催生这种隐逸之风的固然有政治上的动荡和腐败、玄学思潮的感召和沁润,但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文明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人的隐逸心理折射出农业思想的沉淀,而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又直接决定着隐士生活水平的高低。农业经济对隐逸文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为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腊八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社会文化意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曲解.本文以新的视角探讨了腊八节的农耕文化意义,主要有: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展现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传统是超越了山东地域限制而被世代沿袭的精神文化体系,它在集体与个人的比较中强调集体,在权力与义务的比较中强调义务,在和谐与冲突的比较中强调和谐,在品德与能力的比较中突出品德.齐鲁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呈现出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现代社会对齐鲁文化传统表现出背离与反叛,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的弊端又需要从齐鲁文化传...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的起源无疑地是以农业为先导的,农业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农业文明本身就是初始意义上的文明。"[1]儒家思想在我国持续数千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它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在农业领域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古代先贤孔  相似文献   

9.
赵潘  刘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93-9394
从中原农耕文化的角度将中原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对塑造河南企业文化的影响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乡村休闲游为主的农耕文化旅游迅猛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形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些旅游产品的形态,还大多数停留在浅层次的农家乐上,深层次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形态较少。通过对国外成熟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形态的分析与对比,为苏州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形态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浙江现代农业服务业在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业旅游、农业保险等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农业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产业中占有比重较低、农业服务业发展结构失衡等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政策、基础和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协调及农业服务业发展体制不完善两方面.从农业的多功能性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浙江农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浙江农业服务业的结构体系、完善公益性服务网络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会展的经济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会展的出现为农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为农民和农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丰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方法等改革措施,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周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87-12589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是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同.对二者加以区别,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农村信息化靠市场就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却不能.只有当农业信息技术得到普遍的应用,才能称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信息化存在一些固有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效益出发,先易后难,处理好提高与普及的关系,加大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任家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261-11262
阐述我国发展农业风险投资的重大意义,介绍风险投资的一般定义和特点,剖析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军 《农学学报》2011,1(12):31-33
从追溯循环经济理论起源着笔,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深刻内涵,总结提炼了新时期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即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简要回顾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农业 ,第一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第二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第三可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也不断加深。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东北亚地区中心的黑龙江省来说,分析金融危机对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因素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对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倩  潘珊珊  钱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602-5603,5605
在论述竞争情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情报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构建农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角度对竞争情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