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研究滨海脆弱生态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过程,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1995-2004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10 a来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发生了复杂变化;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而人类活动是近10 a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尽管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部分人类经济活动给区域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导致区域土地质量的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与GIS土地利用/覆盖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M和CBERS-02图像为遥感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2000~2004年四川省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的变化分析;并对研究区4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加以分析,阐明这种变化的外在表象,即林地、城镇用地、水域的增加和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减少;同时,探讨了这种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为人口增长、工业发展、政策导向等。研究成果为准确分析四川省土地利用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为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3S”技术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传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的不足;阐述了各种遥感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应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并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过程中的遥感图像处理的一般步骤;最后指出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是地理环境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人地关系的特征、属性和作用机制。传统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监测研究方法仅能够反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数量变化,无法实现对变化信息的定位分析与可视化表达。采用图谱分析的方法,借助RS和GIS技术,对山西省滹沱河流域忻州段1995—2005年、2005—2015年两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定量分析和空间的定位描述。结果表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影响,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该研究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为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清漳河流域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山区流域,为提供流域内合理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和水资源调控理论依据。故以清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评价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SWAT模型在清漳河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内的地表径流过程;在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配置情境下,探讨地表径流及其CN值变化,分析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流能力,结果耕地草地林地;受近年城镇化的发展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影响,相对1980年土地利用/覆被情景,退耕还林情景的综合产流能力减小,城镇化情景的综合产流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基础及相关遥感技术支持,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大类型的LUCC数据源,通过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结合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模型,对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近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功能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期间叶城县的草地、耕地、水域面积及建设用地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分别增加421.21 km2、181.25 km2、120.49 km2、7.37 km2,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林地及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分别减少 320.58 km2、303.92 km2、61.16 km2、43.21 km2;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在近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上涨,表明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尤其是2010—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与其他时期相比较高;由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研究区主要转入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土地面积都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而林地、沙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其他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所减少;在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中生态生产用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480.92 km2,其次是生产生态用地排列第二,为181.02 km2,而生态容纳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减少667.82 km2,说明叶城县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的变化受到人为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叶城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和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方式,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监测,为土地规划的合理性提供必要依据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分别阐述了"3S"集成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未利用地开发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方面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动态监测工作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内陆河流域集水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成因。【方法】基于能够逐年调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LU-SWAT模型,并结合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黑河流域集水区黑河上游1990—200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地下径流以及总产水量的影响。【结果】LU-SWAT模型对于黑河上游月、年出山径流模拟结果较好,其月径流模拟的纳什系数为0.93,相关性系数为0.94;其年径流模拟的纳什系数为0.83,相关性系数为0.86。此外,其对各个水文要素的模拟结果符合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集水区的水文特征;1990—2001年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的减少,而2002—2009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除了林地和草地的增加之外,还表现在裸地的大面积减少;1990—2001年黑河上游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而地下径流呈减少趋势,2002—2009年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减少,而地下径流量增加。在黑河上游,干旱条件下各水文要素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更明显。【结论】1990—2001年林地的减少可能是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而地下径流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2002—2009年裸地的大面积减少可能是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减少而地下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3S”集成技术是指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在土地工程领域,进而提高土地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率的技术手段。笔者从“3S”集成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用现状出发,就“3S”集成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施工监管、土地整治验收评价以及土地整治移交管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动态监测工作成效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3S”集成技术与数据处理、地学分析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地表信息获取、土地面积测量、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灾害监测预警和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程,显著提高了土地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以丹江流域(河南段) 2002—2017年16个时相的Landsat TM/OLI和HJ-1A CCD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提出基于改进稳定映射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轨迹分析方法,推导出稳定映射的相似性、变化次数、多样性(Similarity/Turnover/Diversity,STD)指标与时相数的关系式;将变化轨迹划分为稳定型、渐变型、非连续渐变型、循环型和波动型5个一级类轨迹,并进一步细分为二级和三级轨迹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定量模型和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变化轨迹进行总体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2—2017年间,研究区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影响变化较为复杂,裸地相对稳定;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由于丹江口库区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其水域面积由218.60 km~2增长到400.31 km~2;受自然地形影响,研究区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林地保护较好,而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占研究区总面积5.85%的林地、耕地和草地出现了显著的相互转化。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水源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塔式”经济发展模式是安达市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为指导,探索和总结出的一种经济形式。为此将其运用到农业经济体制中,建立了一种以土地运营为核心的新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星陆双基”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建立准确、方便的叶面积指数监测方法,运用MODIS数据光学模型反演和星陆双基协同反演法分别对2015和2016年3月中旬鹤壁市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分析。结果表明,2种LAI反演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全市冬小麦长势差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MODIS光学模型反演法稳定性较好,但其反演值明显偏低;星陆双基协同反演法估算值与观测值吻合性较好,反演精度优于MODIS反演法。  相似文献   

13.
安海文 《农业工程》2018,8(6):100-102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逐渐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土地资源,最终促进我国综合发展,人们将重点放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上。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所实施的土地管理政策主要为土地资源管理,因而土地利用转型的提出积极地影响到我国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鉴于此,对土地利用转型及土地资源管理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对彼此的影响,同时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自1995 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盖计划"(简称LUCC)研究计划以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便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之一,而模型的应用研究是该计划核心.为此,综述了目前国内开发的两种基本LUCC 模型:经验性系统诊断模型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同时,也介绍了考虑社会驱动力的综合模型(如CLUE-S 模型等),阐述了各种LUCC 模型的特点,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改革新要求的提出,土地流转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也大量纷纷涌现,积极投入到农业改革的实践中来.人们更多注重大规模的土地、良好的政府补贴,而忽略了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的成本、农产品的价格等因素对大户与散户造成的长远影响.文章主要针对大户与散户之间的关系,分析当今土地流转过程中大户与散户发展的障碍,并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坡地整治项目的特点,从微地形地貌、土壤、水分、景观因素等方面建立坡地整治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以北票市坡地整治项目区为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用来评价坡地整治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兰海侠 《农业工程》2012,2(11):33-34
以一起校田发包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在案例中土地确权成为解决纠纷的关键点,进一步阐明土地确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土地制度中的产权相对模糊,农民不敢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也不能将土地以抵押等方式融资,从而大大限制了土地的收益。土地确权资本化是为了增加土地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将形成农村和农业的资本积累,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内部支撑和长久动力。   相似文献   

18.
耕地属于典型的多功能稀缺性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为此,从分析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正效应入手,提出了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是一种买卖许可交易,通过建立合法的耕地开发许可,利用市场交易机制,把耕地开发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使耕地开发指标在不同区域和区域之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分配,以此来进行耕地总量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曹婷婷 《农业工程》2017,7(3):113-116
通过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总结,剖析我国土地整治发展中的问题,对土地整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缺乏科学指导、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规划设计理念滞后和整治目标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土地整治要以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落实科技引领宗旨,创新土地整治理念,融合生态景观、可持续理论,完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加强公众参与,推进示范建设,以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覆被深度学习遥感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遥感分类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制图是研究热点问题.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被引入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制图领域.相比于经典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优势表现为能够自适应提取与分类任务最相关的特征,其缺陷表现为分类精度的提高依赖于海量标签样本.基于深度学习在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