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地膜复盖栽培在我县1981年开始试验、示范,82年全县推广1805亩。根据两年来试验、示范及推广情况,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当增加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我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从1981年的百多亩,至1985年发展到11万亩,约占花生种植面积的24%。但是,由于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市推广年限较短,有的技术内容还没能全面合理运用,障碍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下面提出来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花生地膜复盖,是花生栽培技术上的一项改革。1979年辽宁、山东等省首先在我国花生栽培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0年,我省在农业厅主持下,以兰考、开封等5个县为基点,进行了小面积的示范性试验,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1981年,又将试验扩大到郑州、民权、汝阳、淮阳、原阳等22个县、市,面积约120余亩,为1980年的24倍。为了进一步研究这项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花生地膜复盖的增产效益,现将我省有关试验结果并参考外地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高严必须运用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以应天时,顺地利。根据杂交稻的特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解决好“分蘖有余,穗数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的矛盾,发挥杂交稻的优势,是夺取杂交稻高产的中心环节。 (一) 关于组合问题 随着杂交稻的不断发展,新组合也日渐增加,为了找出适宜我场栽培的高产组合,从一九七七年起,连续摸了几年,共收集了40多个组合进行鉴定,去年又收集了一些早中熟组合进行比较,筛选了一批适宜于我地栽培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5.
一、四川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研究概况 地膜覆盖栽培是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精耕细作技术相结合的种植方法,是农业技术的一大革新。这项技术自1979年引入我国以来,已在我省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而在花生增产效果上尤为突出。四川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1981年开始试验研究,1983年至1984年示范推广6115亩,一般亩产500~600斤。1985年全省示范推广46,600亩,其中省农牧厅委托南充地区农科所为牵头单位,组织绵阳、  相似文献   

6.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近几年在我国各省、区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农牧渔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1984年,全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总面积为137万多亩,比1983年扩大了1.38倍,主要分布于北方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北京五省市,约占全国花生覆膜栽培总面积的95%。陕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广东、广西、云南、吉林等省也在试验示范推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高产稳产覆膜栽培新技术,提高花生覆膜栽培的水平,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栖霞县寺口公社地处丘岭,历年花生播种面积都在2.3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43.4%,前几年花生亩产水平在299—396.7斤。1983年推广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其面积在3300亩,总产达到1120万斤,比上年增加271万斤,是历史上总产最高的一年,一年的实践说明,丘岭地推广花生覆盖地膜,是花生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技术改革,也是丘岭旱薄地上种花生的一项增产措施。经我们对11个大队19个典型花生地块的测产验收结果,地膜覆盖栽培的花生,平均亩产779.3斤,比对照亩增150斤,为23.6%。任庄科技户于守湖2亩海花1号,单产最高的为1265  相似文献   

8.
花生的种植方式是关系着花生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动态规律是否正常的关键。尤其是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更显得突出。所谓种植方式,即包括平种、垄种(单行)和高畦(多行)台种(简称播种方式),以及每墩下种单粒、双粒和多粒丛播(简称播种粒数)。现将我所在昌潍地区开展花生协作研究所积累的材料,作初步汇综,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也希望大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甘信民  薛慧勤 《花生学报》1994,(2):18-21,27
关于花生育种工作的几个问题甘信民,薛慧勤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266601)花生是山东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单产、总产、外贸出口均居全国首位。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对于发展花生生产,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农民收入,支援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省自从1979年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新技术到现在,已有十二年的时间。在这十二年中主要有如下的新发展: (一)覆膜面积扩大,经济效益显著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是1979年开始引进试验。由于这项新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多,因此我们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和坚持在增产增收的地方推广的原则。经过四年多点试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栽培在六十年代广东省已应用于早春旱地水稻育秧。应用于花生,我国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试验和大面积生产,一般能增产20—50%,花生品质亦有所提高。广东省1983—1985连续三年进行春植试验和小面积示范,三年试验全期盖膜共63个点,平均亩产485.85斤,比露地增产61.0斤,增产14.4%;出苗揭膜共51个点,平均亩产456.5斤,比露地增产38.8斤,增产9.3%。为了探讨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  相似文献   

12.
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寿祥  李双铃 《花生学报》2003,32(Z1):80-85
我国花生覆膜栽培始于1978年,经过25年的研究推广,现覆膜面积已达1256.67khm2,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25%左右.本文对我国花生覆膜栽培的现状、覆膜栽培模式、覆膜技术突破及覆膜前景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入探讨,对我国花生覆膜栽培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花生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唐山市是河北省花生主要产区,从1980年开始试种几亩,到1983年已发展至7万余亩,1984年覆膜面积30万亩,约占花生面积25%。为更好地指导千家万户种植,进一步提高覆膜技术水平。根据个人在基层所作的工作,对花生覆膜栽培增产机理,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河南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在历史上其面积曾达432万亩,居全国第二位。1959年后,面积逐年减少,尤其在十年动乱中,花生受到的压抑最大,到1976年全省只剩下70万亩左右。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很快,1981年已恢复到300多万亩。 随着我省土壤肥力逐件提高,改革种植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控掘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生产协势。所以油(热节)、棉麻凯 宁、  相似文献   

15.
在创花生高产稳产中,常常遇到有争论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全面认真的分析。因此遵照毛主席“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的教导,七一年在总结蓬莱县团结、栖霞县下汪夼、牟平县桑园等高产基点队经验的同时,又调查了招远县小李家、乳山县大史家、光明顶、掖县姚疃、即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花生是重点试验作物。1979年首先在辽宁省试点,试验面积10.2亩;1980年扩大到北方几省,试种2000多亩;1981年扩大到辽、京、冀、黑、鲁、豫、津、赣、鄂九省、市,面积达37600亩,占全国农作物地膜覆盖示范面积的16%,仅次于蔬菜、棉花,居全国第三位。以后花生覆膜面积均成倍的增长。1982年为30多万亩,1983年为58万多亩,1984年为138万亩,1985年为350万亩。覆膜栽培花生已占全国各作物2200万  相似文献   

17.
问:看到《花生科技》上刊登了不少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花生亩产800—1000斤的报导,很受启发。我想84年对自己承包的3亩花生,也用地膜覆盖种植,但不知到哪里去购买地膜和买什么样的地膜好,烦请函告。(河北迁安县 张克勤) 答:你的来信收到了,对你所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供你参考。 1,到那里去购置塑料地膜: 据我们了解有的县复盖地面用的薄膜是由县农业局将农产,大队,公社逐级上  相似文献   

18.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播种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前言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在我国虽已肯定,但覆膜的播种适期尚缺乏明确的研究。近年来各地虽然亦作了一些播期试验,而衡量最佳播期的标准均以荚果产量为依据,因而不能真实反应花生生育前期的物候期,播种适期难以掌握。为了明确覆膜播种适期的依据和指标,更好的发挥地膜覆盖的水热效应和充分利用各地光热资源,获取高产稳产,1983~1985年我所牵头的四省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研究课题协作组对花生覆膜播种适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我市的重要油料作物,全市花生播种面积2万多亩,居经济作物的首位。但花生产量多年来一直是低而不稳,1970年亩产达190斤,是解放以来的最高纪录。而近10年来,产量逐年下降,如1981年,因春旱,全市2.16万亩,亩产只有67斤。低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自然灾害影响及栽培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在落实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狠抓薄弱环节,采取“一避二抗三改” 的综合措施,以改变我市花生的低产面貌。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受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邀请,四月上中旬有幸到福建省莆田市参加莆大麦四号品种审定会,并考察了福州、莆田、晋江等沿海麦区的大麦生产情况。现就所见,提出以下粗浅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