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目前广西德保县种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农业气候学角度,提出改革不合理种植制度,建立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种植制度的几点建议:具体分析当地种植制度气候条件;改革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建立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种植制度;建立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经济作物种植制度,为广西开展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提供气象科学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丹阳市作物及种植制度气候产量潜力的计算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对江苏省丹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及种植制度的气候产量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作物气候产量潜力以玉米、单季稻为最高.单季稻对当地的光、热、水资源利用较充分,现实产量达到气候潜力的78.2%.模拟的2种种植制度(麦-单季稻,麦/玉米-稻)的气候潜力表明,三熟比二熟高3000kg/hm~2,排水良好,小麦产量可以达到或接近气候潜力,玉米的气候产量潜力则受到生长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较大.在丹阳市引进春玉米的种植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提高全年产量及改善单一的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适宜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定量研究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种植制度适宜性的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制度适宜区的变动趋势,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靠的种植制度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作物适宜度函数,同时结合空间插值的方法研究淮河流域麦-稻制的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度。【结果】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呈递减趋势。淮河流域麦-稻制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山地递减,西南山区适宜度低于平原地区。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淮河流域麦-稻制的气候适宜度有所升高,但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结论】淮河流域麦-稻制气候适宜度对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1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从而导致种植区成片北移。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大于或等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约15d。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气候变暖引发出了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灾害性天气频发等系列问题,同时给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对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1.1影响作用。一方面,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种植制度在  相似文献   

6.
在红壤旱地水分周年季节性变化和湘南气候的影响及施用等量肥料水平,采用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红薯两种间套种植制度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麦-玉米间套种植制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大豆红薯的间套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7.
川西平原种植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气候生态条件的角度,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川西平原种植制度的阶段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区域新三熟制的研究背景、种植模式类型及各种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提出了未来区域种植制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稻区种植制度的气候生态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来,我国南方稻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对农业增产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改制过程中,有些地方超越了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许可范围,违反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不适当地提高复种指数,加重了农作物的某些自然灾害和用地与养地的矛盾,使一些地区的改制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我国南方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行种植制度的气候生态分析与区划,有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这对促进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温室效应加剧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带、种植制度、作物生产、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分、病虫害、气候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因应气候变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扬黄新灌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气候考察资料,建立了扬黄新灌区气候条件推算模式,进而计算出各要素的平均状况。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分析,提出扬黄新灌区农业开发过程中的气候优势和存在的农业气候问题,为建立合理的农业种植制度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宏波  段磊  刘莹 《湖北农业科学》2011,(24):5093-5097
就气候变暖将会加剧干旱、洪涝以及病虫害等,使水资源重新分布,改变现有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范围,从而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暖,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鲁西地区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生产基础、棉花试验和群众经验等,提出了鲁西地区抗虫棉一播全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增强。文章根据这一气候变化特点和趋势,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和资料,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种植制度、分布结构、病虫害的发生以及沿海的渔业生产等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长三角地区应通过调整种植制度、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灾害预测警水平等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棉花从现蕾到开花的这段时间称蕾期.随品种、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种植制度的不同,蕾期的长短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鲁西地区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生产基础、棉花试验和群众经验等,提出了鲁西地区抗虫棉一播全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定生态条件决定了相应的种植制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相一致,气候变暖使干旱、冷害、少雨等不利气候因素更加频繁。在冬小麦生长期内由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在常规条件下播种,容易造成苗期徒长,不仅浪费自然资源,还有可能使冬小麦越冬期遭遇严寒造成冷冻害,因此,冬玉米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浚县气象台站近38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浚县气候变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浚县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及抗灾减灾水平,应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调整管理措施,确保农业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陇中代表站气象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显示出近年来陇中气候也与全球气候同步变暖。运用陇中农业气象观测资料 ,从农业种植制度和种植品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该地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农业生产发生的变革 ,说明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调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对于发展陇中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气候条件、玉米品种的更换以及种植制度的变革,使得我国玉米产区玉米的粗缩病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就发病原因、特点以及防治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