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旱地作物有限补充供水与覆盖保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旱对作物生产长期受稳定水分亏缺制约问题,研究了几种作物需水关键期有限补充供水以及覆盖保水的产量效应,提出了实现有限降水资源富集叠加高效利用建设旱区高产高效农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物抗旱节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发掘利用抗旱节水基因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发展生物节水农业,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作物抗旱节水的基础理论、鉴定评价技术、基因资源发掘与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作物抗旱节水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日均气温升高、积温带发生北移东扩及降水减少等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总结了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水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水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方向,旨在为实现增产、提高作物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博 《吉林农业》2010,(11):221-222
文章针对辽宁农业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根据各农业区域特点,提出了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优化农田作物的种植结构,通过采取工程、机械、农艺和管理等措施,综合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发展对策,实现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农田雨水在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中得到高效利用,进一步探索降水利用率、不同水分环境与产量水平下的作物需水特征和水分生长模型,作物水分状况信息及水分平衡等方面的规律,2011年4月15日开始,作者在秦州区汪川镇良种场设立了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试验土壤墒情监测点。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是一项充分接纳和利用自然降水、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益的有效旱作农田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设施可控条件下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作物生产潜力、产量的关系。基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理,探讨了设施农业中节水灌溉对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设施农业环境中,在人工可控条件下的水分调控,将能提高作物生产潜力和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及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以雨养和旱作农业为主,发展省域有机旱作农业是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分析梳理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省域内年降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集中降水时期与作物需水临界期重合较差、水土流失和风蚀严重等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了适用于有机旱作模式的水肥高效利用措施:从作物生理节水、农业节水、工程节水、地膜覆盖节水等方面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加强雨水集蓄、耕作保墒、增施有机肥、调亏灌溉等措施的科学合理利用,协调农田可用水、土壤水肥保蓄和供应性能,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全面促进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辽宁建昌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对农业干旱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永忠  黄英华  李明春  杜丙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7-16328,16331
[目的]分析降水变化掌握干旱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对比、趋势分析降水变化对干旱程度的影响。[结果]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近50年减少108mm,并以夏季减少为主体。春秋两季干旱最严重频率为80%。与全国第2次农业资源普查时相比,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6.6%,播种出苗阶段干旱频率减少13.6%,作物旺盛生长阶段干旱频率增加7.7%,成熟收获阶段干旱频率增加19.2%。[结论]目前建昌地区的气候朝着偏旱至半湿润半干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和研究作物群体的生产力形成过程及与环境因素问的生态关系既是现代作物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种植制度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本文根据作者于1984~86年在甘肃省定西县旱作农田所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从作物生产力形成角度,对比分析了旱地春小麦、豌豆、扁豆,莜麦,谷子、胡麻,马铃薯及紫花苜蓿,草木樨、红豆草等十种作物的第一性生产力及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们在干物质积累动态、净同化率以及叶面积动态等方面的差异性,为研究何以提高旱作农田作物生产力寻求理论依据。研究认为: 1 在黄土半干旱区,多年生豆科牧草初级生产力高于粮食作物,二者平均生物产量之比为1.5∶1,群体生长率之比约为2∶1,叶面积指数之比也为2∶1,故可认为,牧草群体光合面积大,生长速率快是其生产力较高的重要本质原因。而且,牧草具有较为显著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尤其在于它可以保持土地较长时期的覆盖。因此,提倡科学合理地退耕种草,增加草地面积对于增加旱作农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拓宽物质循环规模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是有其科学根据及积极意义的。当然,牧草初级生产力的更大经济—生态效益必须源于畜牧业的二次转化利用,实现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所以,当前乃至今后,旱区种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逐步建立粮草轮作,农牧结合式的农田种植布局,这方面的有关基础性研究应予加强。 2 关于提高农田生产力的途径问题。本试验通过不同作物生产力特征的初步分析认为,增加农田群体叶面积,争取较高叶日积应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从技术角度而言,围绕这一方向必须适当增加作物密度,改善农田水肥条件,实行精耕细作。在有灌溉条件且热量资源相对丰富的川谷地区,也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广作物间套种或作物一绿肥轮作,以延长光合时间,获取较高叶日积,从而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 3 关于旱地施肥增产机制问题。近年颇受重视,相继提出了“以肥调水”、“以肥促根”等重要观点,但关于水肥因素与植物地上光合生产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据本试验初步研究认为;旱地增施化肥并没有显著改变作物净同化率,而是极大地提高了群体光合面积,增加了叶日积,为作物光合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以肥增产的机制相当复杂,并非一言而定。但以肥促根,以根促苗,以苗增叶、以叶增产的结论更切乎作物产量形成的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就是在田间起大小双垄后,用地膜全覆盖,在垄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自然降水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幅度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使农田降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膜覆盖后,土壤温度高,水分含量稳定,为土壤微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加速  相似文献   

11.
在黄土高原,水资源已成为对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现阶段高原旱作农区农田降水利用 效率仅为35%左右,研究表明在较为合理的生产条件用水效率可以达到70%-80%。在此,通过从提 高种群的内在生产力、建设基本农田控制坡耕地水分的径流输出、抑制农田水分的无谓损耗、实施农 田水分的空间富集、确立与降水分布相吻合的种植结构几方面阐述黄土高原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 力开发和增进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求黄土台原旱地冬小麦的适宜耕作栽培技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比较了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蓄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各技术模式中,其农田效应、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最好,其次是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能融“深松深层贮水效应”、“秸秆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身,可显著改善旱地麦田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与传统耕作比较,该模式在夏闲期可多贮水84.4 mm,蓄水率提高18.2%,小麦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5.56kg/(mm.hm2),增产40.6%,是陕西渭北及同类地区旱地小麦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后山地区降水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土壤肥力水平低和作物布局不合理。其解决途径是,逐步实行体闲轮作制,建立种植业优化结构,增施肥料、以肥调水和改善土壤耕作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可以从目前的0.14~0.15kg/mm·亩提高到0.25~0.30kg/mm·亩,在正常年降水量的条件下,旱坡地粮食产量可达85~90kg/亩,旱滩地可达100~110kg/亩。  相似文献   

15.
作物推荐施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当前农业生产存在施肥不科学,肥料效率低下,单产水平低等问题,导致肥料资源浪费、环境风险增大、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后果。研究作物高效施肥理论与方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作物施肥以及肥料利用率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不科学施肥对土壤、水体、大气、农产品品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综述了基于土壤养分测试和地上部作物反应的两类推荐施肥策略,着重介绍了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叶绿素仪、叶色卡、硝酸盐反射仪、冠层反射仪、植株症状诊断以及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并建议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推荐施肥方法,以达到协调作物产量、环境保护和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大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对于农业节能增效、农民增收和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焦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秸秆综合利用建议,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作物能否获得稳产高产,土壤肥力是关键因素。为此,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通过对黄土山丘区典型高、低产田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探讨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与农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晋城市高产农田土壤培肥、低产农田土壤改良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晋城市下一步的农业增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和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热作种质资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热作种质资源研究和管理体系.完善保存体系,改善保存设施,深入进行种质鉴定评价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开展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健全共享机制,提高共享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阴山北麓旱作区雨水蓄积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讨本地区主要种植方式对降水的蓄积效应及降水后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本研究采用模拟降水试验方法,对降水后农田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4mm降水下,粘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2mm降水下,沙壤土不同处理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降雨量粘壤土和沙壤土贮水量增量表现一致,大小顺序均为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平作半膜平作(CK)。以8mm降水为例,粘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处理下土壤贮水增量为6.5mm,是对照的1.76倍,沙壤土各处理中,垄作全膜种植方式贮水增量是对照的3.2倍。2)垄作全膜能够将12mm以上降水蓄积在粘壤土表层,使该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基本维持在15.0%~16.5%,沙壤土蓄积雨水效果较差。3)在降水后5d内,粘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20cm土壤含水量呈降低趋势,降水后第3天该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变缓,20~30cm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降低,在降水后第3天达到最高,30~50cm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沙壤土土壤水分变化为0~3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30~5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在本地区生产条件下,垄作全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集雨效果,而且能够将积蓄雨水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30~50cm,从而对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再分配,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耕作对健康耕层结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耕作与土地生产力密切相关,土壤耕层中的养分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水、肥、气、热之间相互协调。耕层深度与耕作方式有关,构建良好的健康耕层结构,有利于协调作物生长和根系分布。本文结合有关传统翻耕耕作、免耕、旋耕、深耕等对土壤耕层的研究结果,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土壤入渗、土壤重金属、土壤呼吸及根系特征等方面,探讨耕作模式对健康土壤耕层构建的影响,并就耕作体系、系统定位、耕作效率、适生作物方面指出目前土壤耕层研究不足,从因地制宜发展耕作方式、建立综合性耕作体系、加快耕作新型农机的研究应用、开展农田小气候环境系统研究方面展望了构建健康理想耕层结构的发展趋势,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人地关系矛盾,为农业生产中最佳耕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