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红壤水稻土累积酶活性及养分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委涛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土壤》2016,48(4):686-691
本研究基于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揭示对照(不施肥,CK)、有机肥(C)、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肥(NPKC)等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于晚稻收获后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测定红壤水稻土中转化酶、脲酶活性(测定时并设加0.5 ml甲苯与不加甲苯处理)及转化酶动力学特征,同时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酶活性与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间的关系,明确土壤中累积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下土壤转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了31.3%~131.7%,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提高了84.9%~125.1%;在没有甲苯抑制微生物活性下,施肥处理的转化酶底物蔗糖转化速率增加量提高了89.5%~153.7%,脲酶底物尿素转化增加量提高了59.2%~98.9%,表明微生物显著影响两种累积酶表观酶活性;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照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30.1%~36.3%)、全磷(28.6%~102.9%)、速效磷(62.2%~445.0%)、碱解氮(35.9%~56.4%)含量;统计分析显示,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均与碱解氮、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的转化酶米氏常数(Km)差异并不显著,而转化酶表观活性(Vmax)及转化系数(Vmax/Km)均显著增加。长期施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了土壤中累积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阿维菌素对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阿维菌素对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生态毒理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低浓度时(1~10 mg kg^-1)对土壤脲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有轻微的激活作用,而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高浓度时(50~100 mg kg^-1)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脲酶活性以及脱氢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阿维菌素在不同程度上均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减少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被强烈激活.  相似文献   

3.
盆栽试验条件下,通过外源添加DBP/DEHP制成0,20,50,100,200 mg/kg的浓度梯度,来研究PAEs对烟草生长的影响及其在土壤-烟草系统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外源DBP/DEHP的添加对烟草地上部生物量和茎粗无显著影响,烟草株高随外源DBP/DEHP浓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黄棕壤烟草株高显著降低,红壤的显著增加,而黄壤的无变化;黄壤根系活力随外源DBP/DEHP浓度先增高后降低,而黄棕壤和红壤的无显著变化。DBP/DEHP浓度对部分烟草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的脱氢酶和和脲酶活性基本无影响。随外源PAEs浓度的增加,土壤中DBP/DEHP含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以黄棕壤DBP含量增加幅度最大,添加200 mg/kg DBP时是CK(外源不添加DBP/DEHP)的3.56倍;黄棕壤和红壤DEHP浓度大幅增加,黄棕壤和红壤添加200 mg/kg DEHP时分别是CK的27.47,27.34倍。相比于CK大多数烟叶中和根系中DBP/DEHP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随外源DBP/DEHP浓度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和烟叶DBP/DEHP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土霉素及镉污染对土壤呼吸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饲料工业以及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抗生素和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同时存在的几率不断增大。为了分析抗生素和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土霉素(OTC)与镉(Cd)为污染物,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土霉素(OTC)与镉(Cd)单一处理及复合污染对土壤呼吸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kg重金属镉单独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呼吸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作用,且显著抑制了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对3种酶活性平均抑制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1mg/kg土霉素显著激活土壤微生物呼吸,50和200mg/kg土霉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激活的规律。各处理浓度下的土霉素对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当土霉素的浓度为1和200mg/kg时,其与10mg/kg镉的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3种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为拮抗作用,但当土霉素的浓度为50mg/kg时,与10mg/kg镉的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3种酶活性的影响则主要为协同作用。微生物呼吸对土霉素与镉胁迫更为敏感,最高抑制率和激活率分别可达98.98%和300.82%,土壤酶活性受土霉素和镉污染的影响要弱于它们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竹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指标,研究竹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随混交比(混交林中阔叶树冠幅所占比例)的变化特征,对竹阔混交林土壤状况进行评价,为竹阔混交林经营过程中阔叶树冠幅的修剪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竹阔混交林的调查,研究混交比(阔叶树冠幅与样地面积比)为0~10%、10%~20%、20%~30%、30%~40%、40%以上的竹阔混交林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混交比与土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影响,混交比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混交比下,SMBC、SMBN、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SMBC含量在30%~40%混交比最高(357.67 mg/kg),SMBN含量在混交比为20%~30%时最高(127.00 mg/kg);混交比为20%~30%的竹阔混交林林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在混交比为10%~20%时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种混交比;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与SMBC、SMB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与SMBN呈极显著相关性;SMBC与pH、全氮呈显著正相关,SMBN与土壤含水率、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林分中阔叶树混交比、土壤深度等都能对SMBC、SMBN、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可见竹阔混交林中混交比对土壤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综合分析得出混交比20%~30%的林分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状况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明确在不同土壤水分环境下农药多菌灵对土壤氮循环和生物学属性的影响,对于评价多菌灵对土壤氮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在不同土壤湿度下连续添加不同浓度的多菌灵对土壤氮矿化、几丁质酶活性、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灵添加量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几丁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湿度和多菌灵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对铵态氮、硝态氮、矿化速率、脲酶酶促反应初速度(Vmax/Km)值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显著影响。在60%土壤最大持水量(WHC)条件下,5 mg·kg-1多菌灵的连续添加显著增加了铵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25 mg·kg-1多菌灵的连续添加显著增加了硝态氮含量。在60%WHC条件下连续添加10 mg·kg-1多菌灵的处理矿化速率显著高于不添加多菌灵的处理,但在90%WHC条件下添加10和25 mg·kg-1多菌灵处理的矿化速率显著低于不添加多菌灵的处理。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几丁质酶活性随多菌灵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在60%WHC条件下连续添加25 mg·kg-1多菌灵处理的脲酶Vmax/Km值显著低于连续添加10 mg·kg-1多菌灵的处理。多菌灵添加量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矿质氮含量与生物学属性从而影响土壤脲酶动力学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稻系统中不同铅浓度下(CK,100,300,500,700,900 mg/kg)2种水稻土壤的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水稻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铅处理时,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及水稻生物量有一定的激活效应,而当铅浓度超过500 mg/kg时,多数指标转为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受土壤性质(如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等)制约。水稻叶绿素含量在黄松田水稻土中开始随铅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到铅浓度达700 mg/kg时出现峰值,然后随铅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黄红壤水稻土中变化差异不明显。铅处理诱导了水稻中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缓慢上升。种植水稻比未种水稻具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揭示了水稻生长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在土壤—铅—水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和水稻生理指标是较好地反映铅污染的敏感指标,并且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大小因土壤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8.
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地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瑞成  吴景贵 《土壤学报》2018,55(3):774-782
采用连续2年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颗粒型秸秆(KL)、正常秸秆(JG)、牧草(MC)以及羊粪(YF)4种有机物料处理对试验地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呼吸强度、三种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生物学性质与测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不施有机物料处理(CK)对比,施用有机物料的JG、MC、YF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呼吸强度、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产量,但差异不明显。同种有机物料不同形态之间差异显著,颗粒秸秆效果优于正常秸秆,颗粒秸秆与CK相比,提高了39.45%的土壤细菌、50.28%放线菌、89.91%真菌数量、63.21%和46.02%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呼吸强度提高46.22%,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8.03%,转化酶活性提高23.22%,纤维素酶活性提高79.32%,增产130.6%。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具有相关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具有相关性,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纤维素酶)与穗长和千粒重表现出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原生盐碱地改良前期,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地作用效果相似,但同种有机物料不同形态其作用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开顶箱(open-top chamber,OTC)增温方法 (+1.1~1.9℃),研究了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连续三个生长季(6-9月)增温,没有明显地改变土壤蔗糖酶(58.1和45.9 mg g-124 h-1)和纤维素酶(0.34和0.26 mg g-172 h-1)的活性,但土壤脲酶活性升高80.1%(0.82和0.46 mg g-124 h-1),过氧化氢酶活性也升高10.1%(1.18和1.07 ml KMnO4g-1h-1)。增温与对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0.85和0.75 mg g-1)、氮(0.07和0.06 mg g-1)、磷(0.013和0.011 mg g-1)和土壤微生物呼吸(6.1和6.3μmol m-2s-1)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月际间明显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有机质的相对变化有关。增温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增温并未引起与碳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呼吸发生明显变化,可能是短期增温及增温幅度不足以使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镉胁迫对洞庭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d污染胁迫与洞庭湖湿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野外土样采集和室内模拟胁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Cd污染胁迫对洞庭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胁迫浓度为3 mg kg~(-1)时对洞庭湖湿地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刺激作用显著,当Cd胁迫浓度为6 mg kg~(-1)时对真菌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而对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Cd胁迫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及SMBC、SMBN的抑制作用增强;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基础呼吸(SBR)与代谢墒(qCO_2)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放线菌、SMBC、SMBN、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脱氢酶活性、SBR及qCO_2与Cd胁迫浓度相关显著或极显著;Cd胁迫条件下脱氢酶活性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0.0%,表明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对Cd胁迫反映最为敏感,可作为洞庭湖湿地Cd污染土壤质量评价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选用黄棕壤和红壤,用土壤老化和上海青(Brassica campestris)盆栽试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土壤老化试验表明,DBP和DEHP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现开始(0-10 d)老化速率较快,而后(10-30 d)老化速率减小并且老化总量趋于稳定的趋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红壤上植物体内DBP/DEHP含量(DBP:0.576-2.750 mg.kg-1;DEHP:9.369-33.256 mg.kg-1)与土壤污染浓度呈正相关,生物量与土壤污染浓度呈负相关;而在黄棕壤上,上海青的生物量并不随着土壤DBP/DEHP的添加量的升高而变化,植物体内DBP/DEHP的含量(DBP:0.212-0.401 mg.kg-1;DEHP:0.421-0.490 mg.kg-1)远低于红壤的相同污染浓度处理。在黄棕壤上,上海青对DBP/DEHP的BCF值介于0.061-1.041之间;而在红壤上,BCF值均大于1.0(介于1.175-15.695之间),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作用。通过试验还估算了红壤上DBP/DEHP的临界浓度为6.932-11.718 mg.kg-1,可为建立生态效应预警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模拟方法对Cr^3+的土壤脲酶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对Cr^3+的生态毒性有重要影响;酸性土壤脲酶受到显著抑制,活性及动力学特征参数与Cr^3+浓度间达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且模型U=β0(/β1×C+1)揭示其间机理为完全抑制,动力学则进一步细化为非竞争性抑制;获得土壤轻微和中度污染时的生态剂量ED10和ED50分别为50.59和865.7 mg.kg^-1;酸性土壤中脲酶活性、Vmax、k可作为土壤Cr^3+污染的监测指标之一,而碱性土壤则反应不敏感,其随铬浓度增加,脲酶活性及动力学参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总体变幅较小;两类土壤的差别可能主要是由于土壤环境引起了不同价态铬转变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地膜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对土壤-玉米的污染及其模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残留量处理酞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对土壤—玉米体系的污染及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土壤中DBP含量0.024~0.553 mg/kg,DEHP含量在0.251~7.120mg/kg;植株中DBP含量0.222~1.434mg/kg,DEHP含量0.022~0.234mg/kg。各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DBP和DEHP含量变化规律相同,高倍地膜残留量处理DBP,DEHP含量高于低倍残留量。土壤中DEHP含量明显高于DBP含量,植株中DEHP含量很低。采用3次重复试验数据建立了土壤与植株中DBP和DEHP含量关系模型,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DBP模型的最优模型为F=0.438+0.984X2ln2(X)(R=0.809);DEHP模型的最优模型为F=0.003 X3-0.025 X2+0.062 X+0.024(R=0.797)。采用与建立模型相独立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DBP和DEHP最优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7.5%和19.24%,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712,0.743,模型符合程度较好。模型的建立可以为我国农田酞酸酯类化合物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s of lead oxide and lead nitrate on soil microorganisms were studi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As soon as the soil was treated with lead, a response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expressed in the higher rate of the basal respiration irrespectively of the dose and form of the lead compounds appli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icrobial biomass decreased in the variants contaminated with 100–1000 mg Pb/kg. The long-lasting influence of lead lowered the basal respiration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in the varian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400–1000 mg Pb/kg in the form of nitrate and 1000 mg Pb/kg as oxide. The experiments proved that the content of mobile lead in the soil, irrespectively of the form and solubility of the lead compounds, controls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 of the lead and the microbiological indices of the soil. The suppress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by more than 25% took place when the mobile lead content exceeded 170 mg Pb/kg.  相似文献   

15.
An incubation test was conducted on four agricultural soils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phenyl phosphorodiamidate (PPD) on soil urease kinetics at contrasting moisture regimes with contrasting fertility levels. The PPD made the Michaelis constant (Km) increase and the maximum enzyme reaction velocity (Vmax) decrease, behaving as a mixed inhibitor. With incubation time, Km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 saturation condition, whereas it decreased under field-moist condition, the opposite of the changes of Vmax. Compared with black soil and albic soils, brown and cinnamon soils had larger Km and lower Vmax and Vmax/Km ratios,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PPD was greater in soils with low fertility. Compared with brown soil and cinnamon soil, black soil and albic soil showed more increases in Km and decreases in Vmax. To apply PPD under waterlogged, saturated, and low-fertility conditions could be a reasonable way to increase fertilizer nitrogen (N)–us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6.
铅污染对青紫泥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壤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作用、土壤代谢商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与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有关。脱氢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其活性的重要敏感性指标之一。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铅添加水平(200~1 200 mg/kg)对青紫泥田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基础呼吸作用、土壤代谢商、土壤脱氢酶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培养时间延长,青紫泥田生物量碳呈下降趋势,基础呼吸作用随铅浓度升高而加强。土壤代谢商随培养时间延长变化趋势不同。外源铅胁迫下土壤脱氢酶活性随铅处理浓度升高明显受抑制。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铅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脱氢酶在不同培养时期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17.
铅锌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浙江衢州铅锌矿区土壤的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植物重金属积累特性。结果表明:矿区污染区土壤Ph、Zn、Cd、Cu全量的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67.8倍、132.6倍、41.8倍、17.0倍。矿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矿区土壤随着重金属含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逐渐降低,而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代谢商则升高,矿区中心污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只有对照土壤的72%,而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商分别是对照土壤的1.6倍和2.3倍。铅锌矿口附近污染区土壤酶活性较低,对照土壤的各种酶活性最高。其中土壤脱氧酶的活性变化最大,作为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指标更灵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及其复合污染土壤日益增多,其修复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砂质壤土为试验对象,模拟石油-铅-镉复合污染,共设置4个处理:(1)对照处理,复合污染土壤(CK);(2)不施肥处理,复合污染土壤+黑麦草(NF);(3)施氮肥处理,复合污染土壤+黑麦草+氮肥(F1);(4)施氮肥和磷肥处理,复合污染土壤+黑麦草+氮肥+磷肥(F2),研究种植黑麦草与施肥处理对石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污染土壤修复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初步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黑麦草与施肥对复合污染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均有促进作用,处理NF、F1和F2的土壤基础呼吸强度比对照处理CK最高分别增加约20.94%,24.41%,42.69%,其中施加氮、磷肥(F2)对土壤基础呼吸影响最显著;第10天时,处理NF、F1和F2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约26.92%,127.43%,181.89%,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不同种类的酶活性对黑麦草与施肥的响应不尽相同,其中种植黑麦草与施肥均会抑制石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中FDA水解酶活性,施加氮肥在一定时间内能较好地维持石油-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内的脱氢酶活性,施肥能有效地提高并维持复合污染土壤中脲酶活性,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受黑麦草与施肥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种植黑麦草配施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进而有利于促进土壤污染物的去除及土壤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施磷对吊兰修复镉污染土壤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吊兰进行室内盆栽,研究在Cd污染土壤中,施用不同剂量磷肥对吊兰生理指标、土壤酶活性等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磷肥,提高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吊兰在100mg/kg的Cd污染土壤中能正常生长,施P对吊兰的叶绿素、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当施磷量为200mg/kg时,叶绿素含量、CAT酶活性最大,外渗电导率和MDA含量最低,POD酶活性开始上升,说明施磷能使吊兰的细胞膜受害程度最低,抗氧化作用增强。同时,施P有利于改善Cd污染土壤的酶系统,对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对蔗糖酶的活性表现相反,对磷酸酶的活性表现抑制作用;且200mg/kg的磷处理时,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最高,蔗糖酶的活性最低。4种土壤酶活性均与P浓度呈高度相关性(p0.05),相关性为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