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中国茶诗,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众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学者,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卢仝、皮日休、陆龟蒙、杜牧、欧阳修、苏轼、梅尧臣、黄庭坚、杨万里、陆游、黄宗羲、郑板桥等,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就连唐代的唐玄  相似文献   

2.
正荞麦全身都是宝:花是重要的蜜源;茎杆可做饲料及沤肥;荞壳也是很好的保健材料;籽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纤维素、镁、钾、钙、铁、锌、铜、硒等及其他禾谷类粮食所缺乏的芦丁和叶绿素,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可制成城乡人民喜爱的各种辅助食品,有降血脂、保护视力、软化血管、降低血糖的功效,同时还有清凉、消炎、帮助消化、  相似文献   

3.
《茶世界》2012,(6)
正"2012北京国际茶业展"受到广大传媒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电视、电台、报纸、网络、微博等齐上阵,中央媒体、地方媒体、行业媒体争相报道。据组委会的统计,本次展会不但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还得到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浪  相似文献   

4.
5月26日上午9时许,由中国记协主办、湖北省记协、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分社承办的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看宜昌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12家中央媒体和全国各地主流媒体的130余名编辑、记者抵达宜昌萧氏高新科技工业园,开始了走进宜昌实地采访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茶叶》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主要报道茶叶生产、科研、流通、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方法,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等。设有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基层园地、历史文化等栏目。本刊是广大茶叶干部、技术推广人员、茶叶经营者、茶厂(场)工人、茶农和茶艺工作者、茶叶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茶叶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6.
《中国糖料》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报道甜菜、甘蔗、甜叶菊等糖料作物的育种、良种繁育、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国内外科研、生产动态等。主要栏目有试验研究、调查研究、问题与探讨、综述、实用技术等。本刊面向  相似文献   

7.
棉花集“棉、粮、油、饲、肥、药、(建)材、能(源)”于一身,耐旱、耐盐碱、耐瘠薄,还可以在重金属污染的农田里替代粮食作物种植,修复土壤。论述了棉花的多功能利用,主要包括:服装家纺、油脂佳肴、化工军工、美容医药、造纸造币、饲料菌料、建材原料、燃料肥料、美景花艺,并总结了其综合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茶叶》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主要报道茶叶生产、科研、流通、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方法,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等。设有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基层园地、历史文化等栏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引起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类别之一,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和静脉)部分的疾病。人体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都和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因此减肥、降压、降血脂都有益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饮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减肥、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凝集、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在我国古代医书中也早已有饮茶减肥、消脂、降压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朱跃进  王若任 《茶叶》2009,35(4):261-261,265,266
本刊讯 金秋十月,浙江省茶叶学会组团代表中国赴美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无我茶会,学会组成以常务副理事长梁月荣教授为团长,须海荣、王岳飞为副团长,倪晓英为秘书长,朱跃进、俞利妹、胡民强、潘建义、龚淑英、商建农、孙利育、李文校、吴晓红为副秘书长的有46人参加的代表团出席此次大会.代表团聘请杨贤强、赵启泉、滕鸣远、胡醒为顾问.团员分别来自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市县的企事业单位、会员,以及浙江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万向钱潮学院等茶叶教学科研单位代表参与,代表广泛,人数众多,涵盖茶叶教学、科研、种植、加工、销售、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多个领域的老、中、青三代茶人.行前,学会名誉理事长刘祖生教授、理事长毛祖法研究员对代表团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童启庆教授和朱晓玲老师还专门为代表团进行了无我茶会培训.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高产低耗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快速繁育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即采用广口玻璃罐头瓶、简化培养基、液体浅层静置培养脱毒苗; 脱毒苗剪顶扦插快速育苗; 脱毒苗一次栽苗, 两次收种; 脱毒苗喷施多效唑等。这些技术是高产、高效、低耗、快繁脱毒原原种的有效方法, 可在规模化生产脱毒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病毒病的种类和病毒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红  陈丹 《玉米科学》2010,18(6):126-131
世界上已报道的玉米病毒病有40余种,我国发生并已报道的有5种,分别为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鼠耳病。概述了我国发生的5种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分布、危害以及病毒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于1975年已利用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获得无病种薯.相继在马铃薯主要产区的许多省份内均取得显著的增产就地留种的效应.但获得的无病毒种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必须采用综合措施防止无病毒种薯再侵染病毒和其它病原。例如,应用蚜虫飞迁资料控制传播病毒以及将微型薯和小薯种植在防虫温室和防虫网棚内.在种薯检验过程中应利用酶联免疫和往返凝胶电泳跟踪检测,以便在防虫网棚群内采取局部控制,对脱毒小薯进行无性繁系选择.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A technique is described in which plant sap is blotted onto small pieces (8×11 mm) of nylon membrane and virus particles bound to the paper are detected by a modification of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he detectable product of the assay is a soluble yellow dye, the absorbance of which increased with the virus content of the plant sap. Leaf or tuber sap from plants secondarily-infected with either potato leafroll virus or potato virus Y could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at of healthy plants and a majority of tubers primarily infected with PVY were also detected.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番木瓜主要病毒病的种类、危害及检测技术,提出了番木瓜病毒病分子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在热带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承载着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研究热带植物病毒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病毒蛋白质的功能,还可以揭示病毒在寄主细胞中的侵染机理,从而制定相关策略预防病毒的突然爆发或进行疾病治疗。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如早期的化学交联法;并且该方法的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产生了一序列新的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GST pull-down,免疫共沉淀和串联亲和纯化等多种技术。由于本实验室在热带植物病毒研究中涉及了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为此,本文总结热带植物病毒研究中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国家糖料体系甘蔗集成示范及区试品种在广西被病毒侵染情况,2017年从广西北海、南宁、崇左、百色、来宾、柳城、桂林等地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2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甘蔗花叶病、甘蔗黄叶病和甘蔗杆状病毒病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叶片样品,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和PCR方法进行5种病毒检测(甘蔗黄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和甘蔗杆状病毒)。结果表明,SCYLV的平均检出率为25.00%;SCSMV的平均检出率为7.97%;SrMV的平均检出率为7.69%;SCMV的平均检出率最低,为7.42%;SCBV的平均检出率最高,为68.41%,远远高于其他病毒。7个地方的甘蔗受病毒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北海的病毒混合侵染率甚至高于单一病毒侵染率。52个甘蔗品种在广西受5种病毒的总侵染率为79.67%,对甘蔗的生产安全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威胁,建议推广种植甘蔗脱毒种苗来缓解甘蔗病毒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近年来在水稻上危害日益严重的两种病毒,由于两者同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在症状、粒体形状、传播介体及寄主等方面非常相似,由此也给诊断及鉴定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设计简并引物,并优化体系,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的方法,为这两种病毒的检测及鉴别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0.
Plant virus epidemiology provides powerful tools to investigate ke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virus epidemics in agricultural crops. When successful,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es help to guide decisions regarding plant protection strategies. A recent example is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n Potato virus Y (PVY) in Finnish seed potato production; this study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PVY vector species and helped to determine the timing of virus transmission. However, pathosystems rarely allow research to produce such clear-cut results. In fact, the notorious complexity of plant virus pathosystems, with mult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virus, vector, plant and environment, makes them often impenetrable even for advanced epidemiological models. This dynamic complexity questions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employing epidemiological models that attempt to single out key factors in plant virus epidemics. Therefore, a complementary approach is needed that acknowledges the partly indeterministic nature of complex and evolving pathosystems. Such an approach is the use of diversity, employing functionally complementary elements that can jointly buffer again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 argue that for a wider range of plant production problems, the strategy of combining mechanistic and diversity-based approaches will provide potent and sustainable solutions. In addition, to translate insights from plant virus epidemiology into practice,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made in knowledge transfer, both with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inally, moving towards more appropriate virus control strategies is only possible if economic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are in line with changing curr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