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褐稻虱防治:我省常年晚稻在9月中、下旬遭受第五代褐稻虱为害的损失最大,是防治重点。晚粳在9月中旬左右,褐稻虱为害后,不仅会直接影响产量,而且容易诱发小球菌核病的流行,加重稻谷损失。因此,进入9月中旬,要加强虫情调查,当每百蔸检查到有褐稻虱1500头(常规稻)和2000头(杂交稻)的田,要立即施药防治。每666.7m~2用扑虱灵30g进行喷雾防治。还可用蝉虱净50g,或虱纹灵(一包)兼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 2 晚稻穗瘟防治:9月中旬后,晚稻破口期至抽穗  相似文献   

2.
根据水稻被害状确定褐稻虱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被害状确定褐稻虱防治指标研究钱汉良,陈其志柯愈祥(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咸宁地区农校)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是我省水稻重要害虫之一,以中、晚稻受害最重。受害植株矮小变色,逐渐枯萎,后期茎...  相似文献   

3.
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陈其志褐飞虱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中、晚稻上造成严重为害。“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8·5”应急计划项目,现将我省褐飞虱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研...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 Nilapauata Ingens Stal 是水稻上重要吸汁害虫之一。其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数量消长、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86~1988年中粳稻褐稻虱损失动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对褐稻虱不同虫量、虫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温度下的蜜露排泄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高感褐稻虱的盐粳2号。分别移栽不同生育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稻株于口径20cm 的陶钵内,每钵1株并剪除分蘖株,将圆形滤纸(直径10cm)中  相似文献   

5.
褐稻虱寄生菌——虫霉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经分离鉴定,已发现引起褐稻虱死亡的病原微生物多达20余种,其中以虫霉菌(Entomophthora delphacisHori)最重要。褐稻虱虫霉菌在我国南方稻区分布很广,特别是临近晚稻收获时期,如遇阴雨天气,在田间常见到数量很多的褐稻虱被此菌寄主,有的地方寄生率高达70~80%。近几年来,我们对该菌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与观察,现将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是连作晚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1982年我们进行了速灭威防治5代褐稻虱及对稻田蜘蛛等天敌影响的试验。 试验农药为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对照农药为乙氯杀螟粉、25%二二三及40%稻瘟净乳剂。药械为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和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两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褐稻虱是我省苏北中稻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规律与苏南和沿江稻区不同,迁入代成虫通过其子代的繁殖,到第三个世代暴发危害,即形成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的隔代暴发型相。由于夏季的温湿条件(尤其是田间小气候)和水稻生育期(特别是杂交稻)对于褐稻虱的栖息和取食都较苏南稻区适宜,故其增殖势也较苏南单季晚稻强。该区自八十年代迄今大发生的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频率达77%。据此,提出在苏北中稻区对褐稻虱采取“治(2)代控(3)代”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熊谱成 《植物保护》1990,16(3):52-52
稻褐飞虱在湖南晚稻上一般发生3代(即四、五、六代),其中以9月下旬晚稻乳熟期发生的第五代若虫密度最大,每百蔸禾可达数千至近万只,是造成晚稻死秆的主要虫害。因此防治第五代若虫是控制晚稻成灾的重要一关。而短翅型成虫,对褐飞虱数量的增长有特殊作用,特别是雌虫最多,产卵量比长翅型大1—2倍。短翅型成虫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82年是我区稻飞虱特大暴发的年份。早稻的早、中熟品种穗期普遍遭受白背稻虱严重危害,二季晚稻中、后期大面积褐稻虱猖獗成灾,对产量损失极大。据6月25日调查,正处于穗期的早稻,白背稻虱百丛虫量为3250—8520头,褐稻虱为20—302头,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省褐稻虱大发生的频率较高,对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关于褐稻虱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过去多是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依据,而在虫龄结构、种群变动和寄主反应等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方面尚少报道。1986年,我们采取田间分期接虫和分期定点标记的方法,建立了褐稻虱虫量,水稻齐穗后天数与产量损失的曲面模型。1987年又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飞机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扩展的均匀设计与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飞机草乙醇提取物使用浓度、次数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飞机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成虫具有较强的产卵驱避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549~0.600;对褐稻虱各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同时建立了干扰作用与使用次数、使用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Y=0.252 7-0.046 1X1-0.023 0X2。使用浓度与次数的不同组合,大多可将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I降至1.00以下,使用浓度对防治褐稻虱的干扰作用大于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5.
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属于线虫纲Nematoda索科Merinithidae,寄生褐稻虱。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省已有报道。为了探讨褐稻虱防治的途径,我们在1980——1982年对寄生褐稻虱的两索线虫寄生率和寄生强度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1.三年自晚稻田捕得褐稻虱6533只,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上海地区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海地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田间虫卵量、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为1987年以来之最。分析表明,气象条件有利于稻褐飞虱连续迁入和生存,主要防治药剂效果降低,部分地区没按照稻褐飞虱大发生的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黑肩绿盲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Uhler)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七十年代以来,褐飞虱在各地危害程度常超过稻螟虫和纵卷叶螟;黑尾叶蝉传播病毒病,有时也引起严重的损害。为了提供褐飞虱和黑尾叶蝉发生量预测和防治指标的天敌参数,以及提供稻田天敌保护利用的资料,作者等于1980~1982年在湖南对黑肩绿盲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了部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粳4号、佛山油占,特优18号3个不同抗性品系水稻田中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稻虱)发生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性对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影响显著。抗虫和中抗性品种稻田飞虱,早稻和晚稻均保持在较低数量水平。稻飞虱的种类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为主,占78.6%,其次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占21.4%。文中还揭示了当年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其抗虫性机理。  相似文献   

19.
褐稻虱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测得浙江省用药水平不同地区的夏季初见褐稻虱对丙体六六六和马拉硫磷的敏感度分别有6.8和3.1倍的差异。在防治田中的秋季褐稻虱对丙体六六六的敏感度与夏季迁入虫相比,下降4.7倍,而对马拉硫磷无明显变化。抗丙体六六六的褐稻虱对马拉硫磷、对硫磷和杀螟松的敏感度与敏感的相比,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罗海 《广西植保》2007,20(3):14-15
试验结果表明:25%扑虱葳乳油600倍防治稻褐飞虱,药后3d、7d、14d防效分别达90.0%、97.95%、95.82%,是防治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防效也分别达91.80%、95.16%、91.57%,鉴于毒死蜱乳油成本较高,可将其作为防治稻褐飞虱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