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斗南’苹果苦痘病与果实Ca、Mg、K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痘病是苹果栽培中一种常见的果实生理失调症,在‘斗南'苹果品种上呈高发态势。本试验以8个果园‘斗南'苹果为试材,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正常和发病果的果皮、果肉中水溶性及总的Ca、Mg、K含量,以探索苦痘病与Ca、Mg、K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苦痘病果的果皮、果肉中水溶性及总的Ca含量均普遍低于正常果,果皮水溶性Ca含量差异显著;苦痘病果果皮、果肉中水溶性及总的Mg含量均普遍高于正常果,但差异均不显著;苦痘病果果皮、果肉中水溶性及总的K含量普遍高于正常果,且果皮总的K含量有显著差异。苦痘病果果皮、果肉中水溶性Ca/Mg、Ca/K均极显著低于正常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皮、果肉水溶性Ca含量,果皮总的K含量,果肉水溶性Mg、K含量与苦痘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苹果苦痘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了‘长富2'苹果果实、叶片及土壤N、P、K、Ca、Mg含量与苦痘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苦痘病的发生与果实N含量及N/Ca、P/Ca和K/Ca等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Ca、Mg含量及Ca/Mg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苦痘病的发生与叶片N、P、K含量及N/Ca、P/Ca、K/Ca、Ca/Mg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Mg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苦痘病的发生与土壤碱解N、全P、速效P、速效K含量及碱解N/交换性Ca、碱解N/交换性Mg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交换性Ca、交换性Mg含量及碱解N/速效P、碱解N/速效K等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苹果苦痘病的发生与果实、叶片以及土壤的Ca的含量有密切的相关性,Ca含量较低或N、P、K含量较高,以及较高的N/Ca、P/Ca、K/Ca比和较低的Ca/Mg比,会导致并加重苦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果实Ca、N含量对苹果苦痘病发病特征的影响,笔者以矮化中间砧短枝富士苹果(天红2号/SH/八龙海棠)为试材,测定了健康果实、发病果实以及病果不同部位的Ca、N含量。结果显示,发病果实的全Ca量显著低于健康果实,全N量和N/Ca值均高于健康果实;发病程度越严重,全Ca量降低的越多,全N量和N/Ca值增加的越多。与健康果实相比,病果病斑部位的全Ca降低量和N/Ca比值增加量均大于无病斑部位,而无病斑部位的全N增加量大于病斑部位。说明苦痘病对果实Ca、N含量影响较大,而且,对病果不同部位的影响也有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下一步研究苹果苦痘病对果实P、K等其他矿质元素的影响奠定基础,并为苹果苦痘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紫娘喜荔枝(Litchichinensis Sonn. cv Ziniangxi)果肉主要风味品质与果肉K、Ca和Mg含量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紫娘喜荔枝合理施肥技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紫娘喜荔枝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期的果肉可溶性糖、总酸、单宁含量和糖酸比及其K、Ca、Mg含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指标动态变化特点,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紫娘喜荔枝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持续上升,总酸和单宁含量持续下降;全K和水溶性K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全Ca和水溶性Ca含量分别在5月26日和5月22日最高,其余时期间变化差异不明显;全Mg含量除在5月22日显著较高外(P<0.05,下同),其他时期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水溶性Mg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同期水溶性K含量显著提高,水溶性Ca含量5月22~29日显著高于同期水溶性Mg含量,在其余时间则反之;对全K、Ca和Mg及水溶性K、Ca和Mg含量间进行多元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Ca与全C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溶性Ca、全Ca和Mg含量呈极显著复相关;水溶性K含量较高是促进果肉风味品质良好发育的关键因素;可溶性糖和总酸含量分别与水溶性K含量呈正和负相关的指数函数回归关系。【结论】紫娘喜荔枝果肉水溶性K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总酸含量呈负相关,可作为制定改善紫娘喜荔枝果肉风味品质施肥技术方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大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72-10473
[目的]为研究绿斑病的病害机理积累资料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20年生的伏令夏橙树为试材,研究绿斑病藻寄生后不同感病程度的伏令夏橙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当果实感病程度为40%和80%时,与健果相比,果皮的亮度、红色值、黄色值显著下降;果皮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果皮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花青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和花青素/叶绿素比值显著减少,果皮呈青黄色。当果实感病程度为5%、40%和80%时,感病果实的单果重略低于健果,其果形指数差异不显著。当果实感病程度达80%时,与健果相比,感病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其固酸比差异显著。[结论]绿斑病对伏令夏橙的果实大小和果形无明显影响,但对伏令夏橙果实的色泽、外观和内在品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果袋类型对黄冠梨褐斑病及Ca·Mg·K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套袋黄冠梨果实褐斑病的发生机制。[方法]于盛花后36 d对黄冠梨果实进行不同套袋处理;于果实成熟期(盛花后130 d)每株各选择一个基部主枝统计褐斑病发病率,并采取未套袋果实、套袋后表现正常、发病初期和发病后期的果实各30个进行果皮和果肉的Ca、Mg、K含量分析。[结果]套2层纸袋的果实中未发生果皮褐斑病,而套3层纸袋的果实中发生褐斑病。套袋降低了黄冠梨果皮中Ca含量和Ca/K比值,提高了K含量,特别是患病果实表现更为明显;但套袋对果肉中Ca、K含量影响较小。套袋均可提高果肉中Mg含量,降低果皮中叶绿素含量,但厚纸袋明显低于薄纸袋,患病果皮中叶绿素含量较低于正常果实。[结论]黄冠梨果皮褐斑病的发生与套厚袋诱导的果皮中低Ca含量和低Ca/K比值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喷施钙镁叶面营养对荔枝果实主要品质的影响,为我国荔枝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为试验材料,在果实生长发育期间进行叶面喷施0.3%氯化镁、0.3%氯化钙及二者混合液处理,分别记为Mg处理、Ca处理和Ca+Mg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通过观测果皮色度角和果肉矿质营养、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等的动态变化,分析果肉营养风味品质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钙镁营养的关系。【结果】Mg处理、Ca处理、Ca+Mg处理和CK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花后63 d均达最高值,Ca处理和Ca+Mg处理促进可溶性糖含量积累,Mg处理和Ca处理提前着色且Mg处理最终色泽最红,Ca+Mg处理虽延缓着色,但其在花后73 d与其他处理和CK果皮一样均完全着色且其果肉未退糖,而Ca处理、Mg处理和CK则表现退糖,Ca处理和Ca+Mg处理可能抑制了果肉可滴定酸的积累量,而Mg处理则促进了果肉可滴定酸的积累。从糖酸比来看,Ca处理和Ca+Mg处理改善了果肉综合风味品质,Mg处理对果肉综合风味品质无影响,且其在后期受可滴定酸含量影响较大。不同处理对果肉水溶性钙含量基本上无明显影响,仅显著影响花后50 d前的水溶镁含量(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与CK的果肉水溶性钙、镁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果肉主要表现出可滴定酸含量与水溶性钙或水溶性镁含量正相关,Ca+Mg处理的果肉还表现出可溶性糖含量与水溶性镁含量正相关,因此喷施钙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实品质有积极作用。【结论】叶面喷施钙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实品质确实存在影响,喷施0.3%氯化镁水溶液解决了果皮滞绿问题,喷施0.3%氯化钙水溶液提高了果肉食用品质,喷施0.3%氯化钙和0.3%氯化镁混合水溶液克服了果肉退糖现象,在生产中可作为施肥技术而应用。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盛花后25、35、45、55d对‘红富士’苹果进行套袋(果袋为内层红色袋、外层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处理,结果表明,早期套袋有提高果实单果重的趋势,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硬度和可滴定酸影响不大。果实成熟时,不同时期套袋对果肉Ca、K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早期套袋增加果肉Mg含量,降低Ca/Mg比值。同时,在盛花后35d进行3种果袋(内层白、外层外灰内灰双层纸袋;内层黑、外层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内层红、外袋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处理表明,与对照(不套袋)相比,套袋使果实单果重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Ca含量、Ca/K影响不显著;而内袋红、外袋内黑外灰双层纸袋处理的果实M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内袋黑、外袋内黑外灰双层纸袋的果实K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并且上述两种果袋处理的果实Ca/Mg比值显著低于对照,其余果袋对品质和Ca,Mg,K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 Feizixiao)成年树为试材,叶面喷布0.5%KCl(K)、0.3%Ca Cl2(Ca)和1.5%Mg Cl2(Mg)以及它们的两两混合液为处理,清水为对照,探讨叶面喷布K、Ca和Mg肥对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果实在发育过程中,各处理和对照的果皮h值、果皮叶绿素含量和果肉酸含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在5月19日之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5月19日到22日,除了Ca+Mg和K+Ca+Mg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变化外,其余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下降;果皮a值、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果肉糖酸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5月19日,Mg处理使其果皮h值降到最低,并且显著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在5月22日,Ca+Mg处理使其果肉可溶性糖维持最高含量并显著高于对照,使其果皮h值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并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由此可见,Mg和Ca+Mg处理的果皮h值与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5月19日和5月22日同步达到最佳,分别克服了果皮"滞绿"和果肉"退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大红火龙果果实生长规律和养分积累量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为火龙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红火龙果谢花后8、16、24和32 d 4个不同生育期的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横纵径、干重等农艺性状和氮(N)、磷(P)、钾(K)、钙(Ca)、镁(Mg)等矿质养分积累量指标,探索大红火龙果果实的形成规律和矿质养分动态变化,并分析果皮与果肉矿质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果实发育前期(谢花后前24 d)主要为干物质积累,生长高峰期在谢花后16~24 d,横纵径和含水量的增长率较大。果实发育后期(谢花后24~32 d)果皮干重减少,主要为果肉增重与转色。随着火龙果的生长发育,果肉中的矿质养分积累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果皮和整个果实中的矿质养分积累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果实对N、K和Ca的需求量较大,果皮和果肉之间K、Ca、Mg、硫(S)、铁(Fe)、铜(Cu)、锌(Zn)和硼(B)8种元素相互之间分别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果皮锰(Mn)与果肉Mn和Cu元素呈显著正相关,与果肉Zn和B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Mn与其他元素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整个生育期果皮矿质养分积累量排序为K>N>Ca=Mg>P>S>Fe>Mn>Zn>B>Cu,果肉矿质养分积累量排序为K>N>Mg>Ca>P>S>Fe>Mn>Zn>B>Cu,果实矿质养分积累量排序为K>N>Mg>Ca>P>S>Fe>Mn>Zn>B>Cu。【结论】大红火龙果生长发育前期(谢花后前24 d)主要为果实膨大,应加强N肥的施用和水分管理;发育后期(谢花后24~32 d)主要为果实转色,应注重K肥和Ca肥的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适当补充Mg、B等微量元素肥料。  相似文献   

11.
库尔勒香梨粗皮果果实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果实生长发育期果皮、果肉和果核内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分析其对粗皮果果实不同部位矿质元素供需关系的影响。【方法】从5月30日开始每隔20 d对粗皮果园的香梨树喷施钙复合试剂以及对各试验设计的果实进行采样一次,共喷4次,测定果实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的含量。【结果】膨大期到成熟期,宿萼、脱萼粗皮果的果皮、果肉和果核钙含量显著低于宿萼、脱萼正常果,而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宿萼、脱萼正常果;在成熟期宿萼、脱萼粗皮果的果皮、果肉和果核镁含量显著低于宿萼、脱萼正常果,而在膨大期差异不显著。无论是粗皮果、正常果或钙处理果,膨大期到成熟期钙元素积累高低顺序依次为:果皮>果核>果肉;氮元素积累高低顺序依次为:果核>果皮>果肉;膨大期果肉磷含量比果皮和果核高,成熟期果核磷含量比果皮和果肉高;钾和镁元素在果实不同部位内没有规律性变化。【结论】粗皮果的形成与粗皮果果皮、果肉和果核内氮、磷、钾含量过高造成果实缺钙有关,而与粗皮果果实不同部位钙、氮和磷元素的分配不均无关。  相似文献   

12.
渭北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状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针对渭北苹果主产区出现的随植果年限增加,果树过早衰老,苹果的苦痘病、水心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频繁发生的问题,对该区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部位、退化趋势及退化程度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查明制约苹果品质和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果园土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渭北黄土塬区分别选取<10 a、10-20 a、>20 a 3个园龄的苹果园各4个,并以土壤条件相同的农田作对照,在树冠层投影范围内距树干2/3处逐层采集剖面0-100 cm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园龄果园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变化情况。【结果】3个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碳酸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而降低,0-50 cm土层碳酸钙含量及贮量随园龄增加显著减少,50-100 cm则随园龄增大呈现逐渐增加趋势。10 a以上果园0-50 cm土层的碳酸钙总贮量显著低于农田。各果园土壤交换性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0-40和60-10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及贮量也随园龄的增加而减少,而40-60 cm土层则随园龄的增加而稍有增加。与农田相比,果园土壤的交换性钙均有所增加。各果园0-50 cm土层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都高于50-100 cm土层,10 a以上果园10-30 cm土层的水溶性钙含量最高。与农田土壤相比,3个园龄果园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即使在富含石灰质的渭北黄土旱地,因长期植果明显加速了土壤钙素退化。随园龄增大果园土壤钙素库容及有效钙供给减小,已成为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隐性退化的特征之一。在重视果园大量养分管理的同时,警示关注包括钙素在内的中微量养分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锦橙裂果的钙素营养生理及施钙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矿质营养与锦橙裂果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探讨钙在锦橙裂果中的作用及其对果皮酶活性的影响,为有效降低柑橘裂果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对北碚447锦橙果园的调查研究和采样分析,研究裂果和正常果功能叶片、果皮和果肉中N、P、K、Ca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采用田间试验在花前及幼果期进行喷钙处理,研究钙对裂果及果皮结构物(果胶)及其水解酶类、活性氧清除酶类、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裂果植株叶片和裂果果皮、果肉中的钙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果,裂果率与果皮中的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裂果果皮中PPO、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的活性较高,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低;果实的裂果率与果皮中的PPO活性成显著正相关,与CAT活性和原果胶(PP)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喷钙处理显著降低了果皮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PPO、POD、PG、CX活性,提高了SOD、CAT活性以及原果胶含量。【结论】果皮中钙含量不足导致细胞壁水解酶(PG、CX)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维持果皮强度和延展性的原果胶含量降低是锦橙裂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外源喷钙能显著降低果实膨大期的裂果率,喷施钙肥是减少锦橙裂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钾肥对富士苹果着色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钾肥过量是目前苹果果皮发黄、着色不良的重要原因。拟通过田间试验,调查不同钾肥用量在氮、磷、钙、镁不同肥料配合下,对苹果果实色泽、养分元素含量及果皮色素的影响。探讨过量钾肥导致富士苹果果皮发黄的作用机制,为有效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树为9年生富士,八棱海棠为砧木,单株产量约60 kg。土壤为中性潮土,中等肥力。根据苹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特性及相互作用原理,参考农民施肥习惯和前人研究结果,试验以N-P、N-P-Mg、N-P-Ca 3种肥料配合为基础,与每株0-2 000 g (0、125、250、500、1 000和2 000 g/株)的K2O 配合施用,测定果实着色度、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果实和土壤中的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在3种肥料配合中,果实着色度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N-P-Mg配合果实着色度最好,N-P-Ca配合最差;果实着色最好的钾肥用量,N-P、N-P-Ca配合在250 g/株,N-P-Mg配合延迟至1 000 g/株;N-P配合中钾肥用量与果实K含量、土壤残留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Mg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N-P-Mg配合中钾肥用量与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N-P-Ca配合中钾肥用量与果实中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实中F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实中N的均值比N-P处理高37.5%;果皮叶绿素含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在N-P配合下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在N-P-Mg配合下逐渐降低,而在N-P-Ca配合下呈先降低后提高趋势;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随钾肥用量增加,在N-P-Mg配合下呈先降低后提高的变化趋势,与N-P配合基本一致,而在N-P-Ca配合下基本上呈不断提高的趋势。3种配合的果皮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钾肥用量最多时,达到最高,但花青素含量却最低,因此导致果皮发黄,着色不好。【结论】富士苹果着色度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过量施钾促进了果实钾的积累,抑制了镁的吸收,导致果皮中花青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使果皮呈黄色着色不良;配施镁肥使果皮着色最好的K2O用量从250 g/株延迟到1 000 g/株,有效减轻了高量钾肥对苹果着色的不良影响;配施钙肥由于增加了果实中N和Fe的含量,使果皮叶绿素含量提高而花青素含量降低,对果实着色有负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果实色泽是N、P、K、Ca、Mg、Fe、Mn几种养分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增施某种养分时,必需注意保持与其它各元素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苹果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研究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苹果果实的香气成分。【方法】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CT-GC-MS)分别测定了苹果不同品种未成熟无香气和成熟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不同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探讨。【结果】未成熟苹果无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己醛、2-己烯醛等为主;成熟苹果有香气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和某些醇类物质为主。富士苹果果实主要香气成分为丁酸乙酯、1-丁醇、乙酸3-甲基丁酯、乙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3-甲基丁酯、乙酸丙酯、乙酸乙酯、1-丙醇、1-丁醇、2-甲基丁醇和2-甲基丁酸乙酯为新红星苹果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乔纳金苹果主要香气物质有1-丙醇、乙酸丙酯、乙酸丁酯、2-甲基丁醇、1-丁醇和乙酸3-甲基丁酯。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为王林苹果果实的主要风味物质。【结论】苹果不同品种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与未成熟果实不同,在成熟果实中大量增加的挥发性物质为果实的主要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心苹果的品质特征,旨在明确贵州高海拔区苹果糖心现象形成特点和机制,为糖心苹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黔选3号苹果为试材,比较贵州高海拔区4个发育时期(果实膨大前期S1、可采成熟期S2、食用成熟期S3和生理成熟期S4)果实品质指标,以及果实糖心组织与非糖心组织的糖组分含量、矿质元素和山梨醇代谢相关酶活性差异,并对果肉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分析。【结果】苹果果实纵径和横径在S1~S3时期显著增加(P<0.05,下同),S3时期较S1时期分别增加22.37%和22.67%;S1时期无糖心形成,S2时期后56%以上的果实均有糖心,S3和S4时期的糖心果率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糖心指数差异显著;果实糖心果率和糖心指数与采摘时期、单果质量、果实含水率、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及果皮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去皮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L*值和b*值呈极显著负相关。S2~S4时期糖心组织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低于非糖心组织,而山梨醇含量显著高于非糖心组织,其含量是非糖心组织的1.10~1.92倍;S2~S4时期糖心组织中SDH活性呈波动降低的趋势,仅S3时期糖心组织与非糖心组织差异达显著水平,非糖心组织中SDH活性也逐渐降低;SOX活性在非糖心组织呈降低趋势,S2~S4时期糖心组织与非糖心组织间均差异显著;成熟果实糖心组织中Ca含量显著高于非糖心组织,是非糖心组织的1.80~2.79倍,K含量除S4时期外,也表现为糖心组织含量高于非糖心组织;Fe和Zn含量除S4时期外,糖心组织含量均低于非糖心组织;Mg含量除S2时期外,糖心组织含量均高于非糖心组织;Cu含量在糖心组织和非糖心组织中均呈下降趋势,但糖心组织Cu含量低于非糖心组织;生理成熟期果实糖心组织和非糖心组织细胞完整,未出现细胞组织破碎现象;2016—2018年9—11月昼夜温差18.43~23.34℃。【结论】贵州高海拔区域苹果成熟期昼夜温差大,叶片输送的山梨醇不能及时转化,从而在果心部位大量积聚,是导致糖心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营养平衡与代谢对锦橙裂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严重裂果的锦橙叶片和裂果果皮的K,Ca和Mg元素处于不适宜的平衡状态。低K水平,出现在低K/Ca+Mg,K/Ca或低K/Mg比值下,叶片K/Ca,K/Mg,K/Ca+Mg比值和果皮K/Mg比值与裂果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和高度线性回归关系。叶片和果皮的Ca/有效B比值与裂果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及高度线性回归关系。Ca/有效B比值比单纯的Ca,B营养强度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与裂果发生的关系。在锦橙裂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个不同矮化中间砧对‘沂水红’富士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推广中国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矮化砧木提供依据。【方法】以5年生的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沂水红’富士/M26、SH6、青砧2号、辽砧2号、M9T337/平邑甜茶)为试材,连续3年对不同砧穗组合树体生长、果实产量、品质及生长期叶片矿质元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从嫁接复合体主干生长一致性看,辽砧2号与基砧和接穗的亲合性最好;在新梢生长动态上,不同砧穗组合虽相似,但SH6树体新梢年生长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在枝类组成上,M9T337树体短枝比例最高(65.2%),长枝比例最小(11.1%);在单株平均产量上,M26较高;各组合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差异不大。生长期,辽砧2号、青砧2号和SH6上的叶片氮、磷、钾、钙和镁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辽砧2号叶片铁含量在整个生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生长后期,M9T337钙含量略高。【结论】SH6、青砧2号和辽砧2号作为中间砧嫁接‘沂水红’富士具有亲合性好,树体小,枝类组成合理,产量稳定,果实品质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