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水稻产区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每年在局部稻区流行致灾。该文对该病害在中国的发生和危害情况、病原细菌的分类、侵染特性、致病因子、致病性和抗性育种等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病害发生与防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白叶枯病和条斑病是水稻重要的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属于同种下的2个致病变种。鉴别Xoo和Xoc对检疫和防控这2种病害至关重要。Xoo和Xoc中的铁-红酵母酸/铁-粪生素受体基因fhuE在进化过程中因不同程度地缺失而成为假基因。针对Xoc中有而Xoo中缺失的fhuE部分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Xoc特异引物XocFhuE-F(5’-ATCGAACGATGTCACCAGGG-3’)和XocFhuE-R(5’-AGAAACGTGCGGCCAGATAA-3’)。用XocFhuE-F/XocFhuE-R能只从Xoc菌株中仅扩增出159 bp片段,并结合荧光染料建立了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EvaGreen微滴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方法来检测鉴定Xoc。在20μL反应体系中加1μL模板,qPCR检测菌悬液中Xoc的下限是1.6×10<...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GNAT乙酰转移酶在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GNAT家族蛋白进行了结构域分析,随后构建了GNAT编码基因的单突及多突突变体,并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这些突变菌株间的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和致病力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营养缺乏条件下,除xoc_1598突变体和敲除全部GNAT类乙酰转移酶基因的6突突变体外,其他所有突变体的生长都弱于野生型,说明此类乙酰转移酶调控Xoc的生长。此外,所有GNAT类乙酰转移酶突变都导致Xoc致病力下降。同时还发现此类乙酰转移酶对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也有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酰化修饰是Xoc生长和致病力的重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的流行与预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都是由风雨、流水作中短程距离传播的地区性流行病,也可随种子调运而在洲际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在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在亚太地区,可分为亚太流行区、西非流行区和中北美洲新病区。在中国,按耕作制度和病情可分为华南全年流行区、江淮中度流行区和北方短期流行区3个区域。稻条斑病仅在亚洲稻区发生,国内主要发生在籼稻、杂交稻,已从两广逐渐向北扩展到江淮流域。影响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很多,品种抗病基因的布局和病菌小种的变异是病害流行长期和超长期预报的依据,气象因素和耕作水平是区域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伏旱值是预测江淮稻区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水稻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xocA、wxocB、wxocD、wxocE和wzt是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合成基因,avrXa3是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的一个无毒基因。利用pBCSK(-)和pKNG101两个质粒的复制起点不被水稻黄单胞菌识别的特点,把wxocA、wxoeD、wxocE和wzt的中心区域克隆在pBCSK(-)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BCSK::ΔwxocA、pBCSK::hwxocD、pBCSK::AwxocE和pBCSK::Δwzt。把wxocB和avrXa3基因的旁侧序列和一个氯霉素抗性基因cm构建在pKNG101上,获得突变转化单元pKNG101::ΔwxocB和pKNG101::Δavr。以电转化方式把这些LPS合成基因突变转化单元DNA转入Xooc菌株RS105,把无毒基因突变转化单元转入Xoo菌株PXO99,通过同源重组分别获得了RS105中5个如相应基因突变体MwxocA、MwxocB、MwxocD、MwxocE、Mwzt和一个无毒基因的突变体PX099Δavr。SDS-PAGE分析发现,lps突变体的O抗原或核心寡糖的合成被破坏。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wxocB、woxocE和wzt与致病性有关,前两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完全失去毒性,而后一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部分丧失毒性。与PX099相比无毒基因突变体PX099Δavr改变了原有的毒性表型,在IRBB50(Xa4/xa5)和Asominori(Xa17)上由较感转变为较抗表型。因此,本试验证明,以pBCSK(-)和pKNG101为载体敲除水稻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设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专化性引物,建立了可同时检测这两种细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通过体系优化、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查,结果表明:两对专化性引物X-b和X-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液和水稻白叶枯病菌液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4 cfu/mL和105 cfu/mL;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成功地从50种市售水稻种子中检测出1个水稻品种带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1个水稻品种水稻白叶枯病菌。本研究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体系,为检疫部门控制这两种检疫性种传病害的入侵提供了有效检测技术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PR)蛋白质在植物防卫体系中的表达模式进而探讨水稻抗病的分子机理。【方法】选取10个前期工作中鉴定的差异转录PR基因,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技术检测它们在水稻正常生长和与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互作过程中的表达丰度变化。【结果】发现随着水稻的生长,Os12g43380、Os12g36830、Os12g36860、Os12g36840、Os02g41670、Os05g35290和Os12g33610的表达逐步增加,一般在开花期达到最高,成熟期有所降低。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介导的水稻-Xoo非亲和互作过程中,检测到Os01g51570、Os01g71680和Os12g36850的表达量上调,Os12g36830、Os12g36840、Os02g41670和Os05g35290的表达量下调,并且发现,在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反应中PR蛋白质的变化模式相似。对PR基因上游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与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其中,ARE、HSE、MBS、TC-rich repeats等元件在抗病相关的PR基因上游出现频率较高。【结论】鉴定了在水稻-Xoo互作过程中发生丰度变化的7个PR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机制及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育种等.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亚洲、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周年种植水稻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中国南方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白叶枯病常年流行,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一直是控制这  相似文献   

10.
在历年测定的基础上,选择了从国内各地收集的28个水稻条斑病菌株,用针刺法接种在一套有鉴别力的水稻品种上,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条斑病菌株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反应大多表现弱互作模式,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品种IRBB5、IRBB7、IRBB3、IRBB21和JG30上致病力的差异,可区分成5种反应模式,分别为RRRRS、RRRSS、RRSSS、RSSRS、RSSSS.  相似文献   

11.
刘田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42-14544
病原细菌对活性氧的降解是抗氧化和侵染中的重要毒性机制之一。阐述了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的转录调控因子OxyRxoo在病菌抗氧化系统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目前对OxyRxoo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活性氧对稻白叶枯病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水稻抗稻白叶枯病菌的机制,用稻白叶枯病黄单孢菌弱毒株75-1、特异的超氧阴离子产生剂Paraquate和清除剂Tiron对水稻感病品种浙辐802进行诱导处理后,挑战接种稻白叶枯病黄孢菌强毒株76-25,被处理水稻叶片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75-1和Paraquate均能诱导水稻产生抗性反应,出现的病斑缩小,说明75-1也和Paraquate一样能诱导O^-2的累积,并引发系统抗性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细菌夺冠滤器过滤,氯仿处理以及用稻细条病病叶组织浸提液直接分离噬菌体等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中相比之下,细菌过滤器过滤法是最为简便可靠的噬菌体分离方法,通过对湖北省1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20个噬菌体互作反应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细条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分化,根据它们相互的亲和关系,可把10个细条病菌菌株划分为6个组,把20个噬菌体划分为7个溶菌型;其中RP、RS、RT、RX、RY等5个细条病菌菌株可与所有参试的20个噬菌体发生亲和反应,据此在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湖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测报工作中,友谊赛些广亲和性的菌株可逡为指示菌。  相似文献   

14.
用硫酸二乙酯(DES)化学诱变水稻条斑病细菌RS105菌株,获得一株dsp基因突变体AM11。该突变体的菌落形态、颜色、胞外多糖产生能力以及胞外酶(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与野生型菌株RS105无明显差异。将水稻条斑病细菌RS105基因库1200个克隆逐个导入dsp基因突变体AM11中,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dsp基因阳性克隆pC101可以恢复AM11在水稻上的致病性。酶切分析显示,克隆pC101携44.92kb的dsp基因片段。亚克隆和功能互补结果显示,克隆pE46和pE47均具有恢复dsp突变体AM11致病性的能力,这表明决定水稻条斑病细菌dsp表型的基因位点至少有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