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肉仔鸡肌肉色泽与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42日龄不同性别Arber Acres肉仔鸡胸肌和腿肌的色泽与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肌肉色泽与品质间相关性存在性别和部位间的差异。2)亮度(L*)和黄度(b*)与滴水损失率、水浴损失率和粗脂肪含量间为正相关,与其他指标间为负相关;红度(a*)与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相反。3)L*与滴水损失率、pH、嫩度和粗脂肪含量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4)a*与除胸肌滴水损失率和水浴损失率外的其他各指标间相关性均为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5)b*与系水率和嫩度间的相关性较高,与其他各指标间较低。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选择适宜的色泽指标对不同肌肉品质指标进行评价,其中,亮度可以用于评价滴水损失率、pH、嫩度和粗脂肪含量,红度可以用于评价系水率、pH、嫩度、肌纤维直径和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山药粉对猪肉丸品质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量山药粉,并设置对照组,分析不同添加量山药粉对猪肉丸色泽、蒸煮损失、质构特性、流变特性的影响.利用色差计测定猪肉丸L*值(亮度值)、a*值(红度值)、b*值(黄度值)并计算猪肉丸白度值,质构仪测定猪肉丸硬度、黏附性、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回复性,流变仪测定猪肉丸流变特性,以用...  相似文献   

3.
选用红、黑2种粒色小豆材料进行杂交,研究该杂交组合F3世代籽粒色泽及总抗氧化性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红、黑粒色小豆杂交后代出现黑、蓝黑、花斑、黄白、黑红、浅红和红等多种色泽类型。F3世代籽粒在L*、a*和b*3个色泽参数上存在较大变异,L*和b*值出现超高亲材料。以植株为单位的籽粒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值存在明显超亲现象,最高值(2.048U/mg)比高亲值(1.439U/mg)提高42.52%。相关分析表明,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值与色泽参数a*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于小豆红-绿类型高总抗氧化材料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侗族腌鱼整个发酵阶段的生物胺与游离氨基酸的相关性及生物胺的形成机理,为腌鱼生产的发酵环境、发酵工艺及产品的质量调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腌鱼传统发酵过程中生物胺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侗族腌鱼发酵过程中生物胺与游离氨基酸的相关性.[结果]腌制后鱼肉中不同生物胺含量及生物胺总量较新鲜鱼肉升高,...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玉米粉贮藏期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基于食品玻璃化贮藏理论,采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测定干燥玉米粉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及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比较了不同贮藏温度下玉米粉中类胡萝卜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制玉米粉中检测出13种类胡萝卜素,包括9种全反式和4种顺式类胡萝卜素。经DSC测定,当干燥玉米粉水分活度aw=0.11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13℃。常温(25℃)贮藏120 d,玉米粉总反式类胡萝卜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约40%;玻璃态贮藏120 d,总反式类胡萝卜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20%左右;其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受贮藏温度影响显著,玻璃态贮藏条件下二者含量是常温条件下的1.4倍。常温贮藏时,干燥玉米粉色泽亮度L*值和色调角H值随贮藏时间增加显著减小;玻璃态贮藏时,随贮藏时间增加,亮度L*值显著增加,色调角H值显著减小但大于常温贮藏条件下玉米粉色调角H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仅玉米黄质和α-隐黄质含量与亮度L*值、色调角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以乳液/高压均质乳液部分(50%)或全部(100%)替代猪背膘,探究其对猪肉糜凝胶特性、流变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液/高压均质乳液可显著提高猪肉糜的蒸煮得率、亮度值(L*值)、黄度值(b*值)和质构特性,显著降低红度值(a*值)。与100%猪背膘组相比,100%高压均质乳液猪肉糜的L*值最高,50%高压均质乳液猪肉糜的保水性和质构最好。添加乳液/高压均质乳液可提高80℃时的储能模量(G′值),且添加50%高压均质乳液时G′值最高(15.4 kPa)。添加过多乳液/高压均质乳液可显著降低猪肉糜的整体接受程度。综上,使用高压均质乳液替代50%猪背膘可显著改善猪肉糜的保水性、流变性和质构特性,提高蒸煮猪肉糜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鲜加盐白面条色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黑龙江省小麦品种龙麦26和龙辐麦12在四个加水量水平28%~40%下的鲜加盐白面条(FWSN)制作与色泽.结果表明,两个品种FWSN加水量在28%~32%时,亮度(L*)显著降低,黄度(b*)显著增大;加水量在32%~45%时,L*值升高,b*值降低.两个品种FWSN放置24 h后,随着加水量提高,L*值降低,红度a*值显著增加,b*值变化不大.在加水量28%,放置3 h和24 h,FWSN的L*值较高.FWSN在储藏期间色泽稳定性和保持性很关键.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放置3~72 h,FWSN的L*值显著降低.对于不同地点种植的龙麦26和龙辐麦12,蛋白质含量与FWSN的L*值显著负相关(r=-0.446,p=0.05).随着出粉率提高,FWSN的L*值显著降低.不同地点种植的龙麦26和龙辐麦12,多酚氧化酶活性对FWSN色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块茎蒸煮品质、质构特性及加工型品系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蒸煮是马铃薯食用最主要的加工方式,马铃薯商业化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蒸煮加工的品质性状进行定量化分析和分类。根据商业化加工的需求在品种选育中进行蒸煮品质性状的早期选择和筛选,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品质性状特征和相关参数,同时从现有品种和品系中根据商业化加工参数筛选适合不同用途需求的蒸煮品种,是提高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效率和方法的有效手段,为制定蒸煮加工型品种选育目标提供基础。【方法】在对马铃薯品种和品系的块茎产量、块茎大小、薯型、薯肉颜色、芽眼深度、抗病性和商品率的初步选择基础上,筛选14个品种和品系进行蒸煮试验,在普通蒸锅中放入块茎蒸煮25 min,蒸熟后,在室温环境冷却20 min,7 d后,分别对蒸煮前后块茎色泽变化、蒸煮前后块茎硬度、蒸煮前后软化度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这些品种和品系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绿原酸含量、柠檬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分析以上成分在蒸煮加工过程中变化对品种和品系块茎的风味、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加工参数。【结果】选育蒸煮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首先考虑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要能够满足商业化生产与加工过程工艺流程和加工机械要求。块茎还原糖含量是影响蒸煮风味中甜度的主要因素,含量应控制在0.4%以下。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蒸煮风味中鲜味有关,14个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差别还不能构成显著的风味差别,所有品种和品系的氨基酸含量介于30—70μmol。块茎品种风味构成中的苦味来源主要是糖苷碱含量,蒸煮加工型品种的糖苷碱含量应控制在150 mg·kg~(-1)以下。蒸煮后冷却20 min块茎色泽变化值和蒸煮后7 d的色泽变化值ΔE差值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色泽变化的重要参数。块茎蒸煮前后的软化度是衡量蒸煮加工型品种质地变化的重要参数。【结论】14个品种和品系块茎蒸煮后的风味、色泽变化、质构特性变化是判定蒸煮加工型品种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全面分析表明,品种Burbank、Shepody和品系0724-58、0712-6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高的品种和品系,而0744-8和0722-26是蒸煮后软化度比较低的品系。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烤烟B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的区域性差异,以2015年14个省份的B2F等级初烤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多重比较和系统聚类法,对烟叶样品的表面颜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烤烟表面颜色空间分布特征:明度(L*)为47.72~60.29;红度(a*)为15.61~18.89;黄度(b*)为39.00~50.62;颜色饱和度(C*)为42.41~53.76。(2)烤烟B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长江中上游烟区的明度指数L*显著高于西南烟区和东南烟区,东南烟区的明度指数L*显著低于其它四大烟区,西南烟区红度指数a*显著高于东南、黄淮和北方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黄度指数b*和颜色饱和度指数C*均显著高于东南、黄淮和北方烟区。(3)不同种植区烤烟B2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可分为4类,并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第一类主要集中在黄淮和北方烟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颜色红色特性较弱;第二类主要集中在东南烟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明度较低,显色暗淡,黄色特性弱,饱和度不够。第三类主要集中在西南烟区和重庆等产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红色特性最为明显。第四类主要集中在四川凉山州和部分西南烟区,总体特征是烟叶表面颜色亮度较高,黄色显性较好,颜色饱和度高。  相似文献   

10.
籽粒色泽是小豆商品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研究其基因遗传信息对小豆粒色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JN001(红粒)×B47(白粒)杂交组合的F2:3单世代的籽粒色泽明度指数(L*)、红度指数(a*)和黄度指数(b*)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1)初步推测控制小豆籽粒的L*、a*、b*性状的基因对数均为2对主基因;(2)L*、b*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78.44%和52.18%,而a*的主基因遗传率中等,为38.77%.  相似文献   

11.
放牧饲养对雪山草鸡屠宰性能及肉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两阶段饲养模式对雪山草鸡屠宰性能及肉色的影响,为寻求适合高效生产优质鸡肉的饲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高密度集约化饲养的雪山草鸡(公鸡80日龄,母鸡120日龄),采用放牧饲养模式,分别于放养30和60 d后取右侧胸肌、腿肌及腹脂样品,测定屠宰性能和肉色。【结果】放牧饲养鸡的活体重、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略低于高密度集约化饲养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性别对雪山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较大,放牧饲养雪山草公鸡的腹脂率显著低于母鸡,但腿肌率显著高于母鸡(P<0.01)。在肉色指标方面,胸肌和腿肌的亮度、红度均随着放养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而黄度则呈递减趋势。【结论】放牧饲养可以降低雪山草鸡的腹脂率,提高屠宰性能,同时还能提高肌肉的亮度及红度,有利于改善肉色及肉品质。  相似文献   

12.
化学减菌处理对冰鲜鸡肉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化学保鲜剂对鸡胸肉冷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水平和生物胺生成量的影响,评价其减菌效果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使用一定浓度的化学减菌液(磷酸钠、酸化亚氯酸钠、柠檬酸、乳酸)对分割后鸡胸肉进行浸蘸处理,分别应用固体平板计数法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方法,测定其在(4±1)℃冷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指标及生物胺(酪胺、组胺、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含量,以及其它理化指标的变化,以考察其对冰鲜鸡肉的保鲜效果。【结果】在冷藏初期,各组间微生物数量和生物胺含量差异不大。随着冷藏时间增加,各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胺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各组间差异也逐渐增大。到第9天时,处理组微生物污染水平和生物胺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以乳酸处理和柠檬酸处理组效果最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假单胞菌数均比对照组降低2.0 log CFU?g-1以上。在整个冷藏过程中乳酸处理组、柠檬酸处理组,腐胺和尸胺含量始终低于30 mg?kg-1,没有检出组胺。各处理组最终颜色、TVB-N值、pH的变化与微生物生长、生物胺含量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使用减菌液,尤其是乳酸和柠檬酸处理,对于降低分割鸡肉微生物污染水平具有明显效果,能显著延长冰鲜鸡肉货架期,同时还能显著抑制有害生物胺的产生,延缓腐败感官特征的产生,提高冰鲜鸡肉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快速评价DDGS氨基酸代谢率的方法,为家禽生产中合理利用DDGS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5只、(2.6±0.2)kg的健康成年海兰褐蛋种公鸡,采用2×9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进行2期代谢试验。用无氮饲粮法测定了中国8个不同来源DDGS(A—H)的氨基酸代谢率,并研究其与DDGS的色泽和水溶物含量的相关性。【结果】8个DDGS的总氨基酸表观代谢率和真代谢率范围分别为60.18%—74.06%和74.13%—89.15%,赖氨酸表观代谢率低于60%,真代谢率为63.08%—82.07%。DDGS的水溶物含量与赖氨酸真代谢率存在高度正相关(R2=0.7601)。【结论】不同来源DDGS间的各种氨基酸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测定DDGS的水溶物含量可以初步估测鸡赖氨酸真代谢率。  相似文献   

14.
遮光下外源水杨酸对韭菜硝酸盐还原同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光强下外源水杨酸(SA)对韭菜叶片硝酸盐(NO3-)累积、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光系统II电子传递速率(ETR)及主要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合成的调控效应,以期明确遮光水平下SA对硝酸盐还原同化的影响。【方法】以韭菜品种‘新世纪雪韭’为供试材料,在前期试验工作基础上,采用显著降低韭菜硝酸盐累积的3.0 mmol•L-1 SA对韭菜叶面进行喷施处理,设自然光(900-1 050 μmol•m-2•s-1)和遮光(40%自然光)2种光照强度,分析SA对韭菜硝酸盐累积及NO3-还原同化的影响。【结果】SA处理缓解了遮光水平下韭菜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的降低,显著降低了硝酸盐的累积,其中,与弱光对照相比,SA处理下GOT活性和GPT增幅较明显,分别为23.7%和12.3%;SA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弱光下叶片的全氮含量和干物率,但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间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增幅不大;另外,SA处理增加了弱光下韭菜叶片多数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含量,效果最为显著的为色氨酸和丝氨酸,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9.8%和50.6%;并且提高了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降低了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比值A/P。【结论】弱光降低了韭菜氮素同化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而SA处理促进了弱光下韭菜叶片氮代谢中硝酸盐的还原和铵的同化,同时调动转氨作用的积极协同配合,促进了硝态氮转化为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这可能是遮光下SA降低韭菜硝酸盐累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Hsp70基因的马梨形虫分类学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马泰勒虫的分类学定位。【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马巴贝斯虫Hsp70基因序列(AB248743.1),设计引物TeHsp70F, TeHsp70R,以马泰勒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获得全长为1 920 bp的核酸片段。将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23种已知虫种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该片段编码639个氨基酸,其疏水性氨基酸达到208个,极性氨基酸167个。同一性分析显示,该基因片段与报道的马巴贝斯虫Hsp70基因(B. equi  BAF02625.1)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小泰勒虫(T. parva  XP764717.1)和环形泰勒虫(T. annulata AAA30130.1),而与感染马属动物的另一个虫种驽巴贝斯虫(B. caballi BAF02619.1)亲缘关系较远。【结论】马泰勒虫Hsp70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之前被定名为马巴贝斯虫(B. equi)的虫种隶属于泰勒虫虫种。本试验为马巴贝斯虫正确更名为马泰勒虫(T. equi)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鲜全麦粉及储存3个月后全麦粉中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色泽性状与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储存时间对全麦粉色泽的影响及其品种间的差异,为全麦粉或面粉色泽的改良和相关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63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LOX、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用色差计法测定全麦粉色泽性状。【结果】品种间LOX、PPO活性、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它色泽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鲜全麦粉和存储3个月的全麦粉的LOX、PPO活性变化较大,储存期间LOX、PPO活性丧失较快,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稳定;储存3个月后的白度和亮度等色泽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不大。新鲜全麦粉的白度和亮度均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黄度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LOX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LOX活性与白度、亮度和黄度间相关均不显著;储存3个月的全麦粉的白度和亮度仅与PP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全麦粉色泽改良中,PPO活性和类胡萝卜素的遗传控制是关键;通过储存全麦粉或面粉的方式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其亮度、白度和降低黄度。所以,遗传育种方法是改良小麦粉白度性状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羊驼皮肤组织表达的Mitf-M CDS序列,比较分析羊驼皮肤组织Mitf-M的特征,进一步定位分析Mitf-M蛋白表达的位置,为深入研究羊驼毛色基因表达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扩增方法分段扩增Mitf-M CDS区,分别利用Clustal X和BioEdit生物学软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较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itf-M蛋白定位分析。【结果】羊驼皮肤组织表达的Mitf-M的CDS区由419个氨基酸组成,具有bHLH-zip转录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该基因与牛和犬亲缘关系最近,Mitf-M蛋白主要分布于羊驼皮肤组织毛球基底层细胞之间与毛乳头周围的黑色素细胞中。【结论】与其它物种相比较,羊驼皮肤组织表达的Mitf-M蛋白保守性很强,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异不大,可见Mitf-M为毛发的色素沉积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叶片氨基酸合成代谢网络变化。【方法】以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及其野生型L638-g为材料,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实时定量PCR,检测并分析了幼苗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合成代谢中8个重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 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幼苗叶片游离氨基酸总量低于野生型L638-g,被检测出的17种游离氨基酸中,有10种氨基酸含量低于野生型L638-g,而其他7种则高于野生型L638-g;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突变体L638-y与野生型L638-y叶片之间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其中差异显著的是甘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的变化最小。2) 氨基酸合成代谢中8个重要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仅谷氨酸族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谷氨酸合酶基因(GSR)的表达在L638-y中呈上调表达趋势,其余的7个基因,即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GOT)、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ASN)、Δ′-二氢吡咯-5-羧酸还原酶基因(P5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AAT)、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基因(PGDH)、ATP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ATP-PRT)均下调表达。3) 在突变体L638-y叶片氨基酸合成代谢途径中,8个重要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相关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不一致,表明氨基酸合成代谢受到了抑制。【结论】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幼苗叶片中氨基酸合成代谢和氮代谢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基因家族在柑橘基因组中的分布、结构及进化,对CcCCD4a在果肉颜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不同果肉颜色的柑橘种质中的基因型进行研究,为开发用于果肉颜色的分子辅助育种标记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CCD,采用同源比对法检索柑橘基因组中的CCD家族基因(CcCCD)。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预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等电点(pI)等理化性质,预测保守motif,绘制家族基因Scaffold定位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CcCCD4a在柑橘果实颜色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利用测序技术鉴定30个柑橘品种的CcCCD4a基因型,采用Tassel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从克里曼丁橘(Citrus clementina)基因组中鉴定出14个CcCCD基因家族成员,可将其分为5个亚家族,即CcCCD1、CcCCD4、CcCCD7、CcCCD8和CcNCED。该家族蛋白理论等电点分布在6.05—8.53,编码氨基酸数目介于412—611个;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家族成员主要位于叶绿体和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20.
王弛  刘慧  刘芳  钱疆  吴文晞  褚克丹  赵峰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2):3478-3488
【目的】通过分析铅胁迫后金线莲代谢产物变化,探讨金线莲对铅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金线莲苗经铅胁迫处理后,于第0、7、14和30 d采样,测定全株金线莲黄酮、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金线莲苷等活性物质含量,分析铅胁迫对金线莲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随着铅胁迫时间的延长,芦丁和水仙苷2种黄酮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金线莲中检测出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含量最高;脯氨酸(Pro)在胁迫后含量快速上升,并维持高位;其余游离氨基酸组分则直至第14 d后,开始出现显著上升(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第7、14和30 d差异代谢物数量分别为92、108和67,其中上调为6、32和10,下调为86、76和57,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于脂肪酰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异戊烯醇磷脂和有机酸类。存在极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包括N-聚糖生物合成(上调),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上调),油菜素甾体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结论】铅胁迫初期,金线莲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及黄酮化合物的合成,从而减少胁迫损伤,但长期高含量铅胁迫会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