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农业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陕甘宁地区包括陕北(延安地区,榆林地区),甘肃庆阳地区及宁夏西海固地区共41个县市近30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陕甘宁地区水热组合变化对本区农业的影响,分析认为,在陕甘宁地区气候日益暖干情况下,秋熟作物更适于水热变化,因此在大力抗旱的同时,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是适应气候变化,保证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0,他引:22  
据陕甘宁地区1951-2000年气温、降水记录,得出结论,整个陕甘宁地区都是增温区,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0.0194℃/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0.005℃/a),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区内差异显著。降水线性倾向值分布自西向东增大,全区平均值为-1.0759mm/a。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黄土高原气象观测资料显示,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该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且冬季增温趋势明显高于夏季.除6月份降水量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其他月份降水量基本上是减少的趋势,尤以7~9月份减少幅度最大.相对湿度在4月份降低幅度最大,此时正值该地区春旱发生季节,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以缺水为核心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矛盾日趋尖锐,提出应该围绕"水"加强管理和立法监督工作;充分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加强气候变化规律和预测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以秦岭南侧汉江和北侧渭河多年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径流泥沙的变化。分析指出在80年代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南北河流年均径流量均减少,与1935-1980年相比,汉江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1.9%,渭河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27.4%;同时汉江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但渭河河流泥沙含量呈增加趋势,是汉江河流泥沙含量133倍,表明了秦岭南北两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相似文献   

5.
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气候暖干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根据山西省4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到2005年的降水量与气温资料,应用线性回归与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得出:山西省近50年来气候总体上具有暖干化的特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032℃/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平均值(0.005℃/a),也明显高于陕甘宁地区近50年来的平均值(0.0194℃/a);最冷月(1月)比最热月(7月)增温速率高;年平均气温以70年代中期为界,将山西省气候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其减少率为1.635mm/a;年平均降水量同样以70年代中期为界,之前为相对丰水期,之后为相对枯水期。  相似文献   

6.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旱涝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8个国家气象基准站1960-2010年逐年降水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Mann-Kendall检测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区降水及旱涝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暖干化趋势明显,气温、降水突变年份分别在1995年、1990年左右。旱涝等级呈上升趋势,尤以半湿润区最为明显。干旱区发生旱、涝频率最高,涝情略微严重,但干旱更易发生,大旱频次高值中心分散分布,洪涝发生频率西部低、中部高。该区旱涝情势存在多尺度的周期变化,25~30 a的振荡最强,推测涝期即将结束,旱期将要开始。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灾害及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 ~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d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增温速率为0.32℃/10a,降水量减少速率为7.35mm/10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该区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剧;干旱灾害主要存在7a和8a的年际变化周期,1989年以前气候偏湿润,1989年以后干旱严重;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西北段部分,西北段和东北段偏旱与大旱严重,而华北段重旱严峻.  相似文献   

8.
榆林市作为我国能源战略重点西移的接续地,着力开发各类组合优势明显的能源矿产资源本是大势所趋,但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又是约束能源开发的一道"紧箍咒",如何在区域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并实现大规模资源开发与地区县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通过分析该市1974~2006年气候变化,评价2006年度榆林市各县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切实考虑当前榆林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气候变化下能源开发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发展措施。以期对统筹榆林市城乡发展,变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破解"三农"问题,促进能源重化工基地县域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利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对玛曲草地1971~2010年的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近40年玛曲草地PER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达0.03/10a,20世纪90年代后,玛曲草地PER持续偏高,并在1993年出现了增大突变,降水量以7.4mm/10a的趋势减少,温度以0.46℃/10a的趋势上升,生物温度以0.25℃/10a的趋势上升,降水量与生物温度呈现出明显反向变化,玛曲草地有从极湿润区向湿润区过渡的趋势,出现了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玛曲草地暖干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同时日照时数增加、降水量减少、相对湿度下降和风速减小加剧了暖干化的趋势。受气候暖干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玛曲草地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和沙化,沼泽湿地的面积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导致玛曲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相似文献   

10.
1957-2007年额济纳荒漠绿洲暖干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957-2007年额济纳旗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资料,使用距平分析、趋势分析、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Yamamoto等方法,分析额济纳旗51年来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干燥度等变化趋势以及干燥度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51年来额济纳旗年、季平均气温均明显上升,年降水量及夏季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干燥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干燥度在1989年发生了突变.在西北部分地区出现暖湿化趋势,额济纳旗则呈现明显的暖千化趋势,在气候暖干化趋势下,额济纳旗环境无疑将承受更大压力,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考虑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从而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兴安盟半干旱农区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兴安盟重点农区突泉县196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2~2006年土壤水分资料,采用统计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近46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当地主要农区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土壤水分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46年来,内蒙古兴安盟半干旱农区温度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有加速升温的趋势;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年代间差异和季节差异,但21世纪以来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近25年来各季节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并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环境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最明显,春季以温度的影响为主,而夏、秋季以降水量的影响为主导.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兴安盟半干旱农区土壤水分趋于减少,农业干旱将趋于严重,农业水资源将更加紧张.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陇东冬小麦生态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残塬"董志塬"的变暖及冬小麦生态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董志塬"近35 a来年平均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5℃,增温表现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同时上升,且冬春季增温速度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增温最平缓;增温对冬小麦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生育期(线性趋势0.91 d/a)、越冬期(线性趋势0.85 d/a)显著缩短,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返青期以0.57 d/a的线性趋势提前,拔节期以0.42 d/a的线性趋势提前,成熟期以0.48 d/a的线性趋势提前),而春季各发育期间间隔日数并未出现缩短的趋势.认为气候变暖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气候变暖,尤其冬春气温显著升高将导致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增大,春旱加剧,不利于春季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前,能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甘肃油菜产量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00年20 a甘肃省64县区油菜产量和生长期(4~10月)气温资料,主要采用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油菜产量的地区差异和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油菜产量存在4个特征区,印河西走廊高产不稳定区,河西东部及陇东地区和陇中产量不稳定区,甘南高原等甘肃南部边缘低产稳定区.产量变化以2~4 a左右的年际振荡为主,5 a周期大多对应极值产量.气温异常偏高(低)相应的河西走廊产量异常偏歉(丰),甘南等甘肃南部边缘地区产量随气温的升高(降低)而升高(降低),这些地区油菜产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显著;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对气候变暖响应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彰武县1953-2010年历年日平均气温、平均最低(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8年来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春季增温最明显;不同年代际中200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2)月平均最高气温无变化,而月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较明显。(3)年及夏、秋、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春季呈增加趋势;不同年代际中2000年代是降水量最少的10年。(4)年及四季日照时数呈减少(增大)趋势,而年平均风速呈增大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风能资源的利用都有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农药应用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影响作物产量,还会影响农药应用风险问题,包括农药使用量、农药环境行为、毒性效应等。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应用风险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气温升高、降雨变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对农药应用的直接影响,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农药应用的间接影响,为气候变化下农药应用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东北黑土冻融作用与冻融侵蚀发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对气候变化与东北黑土冻融作用及冻融侵蚀发生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黑土冻融作用发生的气候环境,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对黑土冻融作用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年平均气温的波动上升十分显著,而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情况下,东北黑土冻结层和融化层的深度趋于减小,发生冻融作用的程度趋于减小。在空间变化上,黑土区由北到南冻结层和融化层的深度逐渐减小,发生冻融作用的程度也逐渐减小;土壤有迟冻结,早融化的趋势;初春(3月)温度的上升,冬季降雪量的增加,使春季解冻期融雪侵蚀有加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未来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给出的SRA1B、SRA2和SRB1 3种气体排放情景,选用Had CM3、IPCM4、MPEH5、NCCCSM 4种大气环流模式,利用随机天气发生器LARS-WG生成逐日气象资料,结合DSSAT模型,模拟历史(1961—2010年)和未来(2011—2030、2046—2065、2080—2090年)气候变化下灌溉与不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及产量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上升,降雨量下降,2011—2030、2046—2065、2080—2090年3个时间段内平均气温分别上升0.93℃、1.76℃、2.87℃,降雨量分别下降27.40、39.37、42.50 mm。灌溉和不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量和产量较现状均下降,其中灌溉条件下分别减少5.16%和8.63%,不灌溉条件下减少9.58%和13.76%。无论何种气候变化情景,灌溉和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均缩短且与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生育期内降水量与耗水量、降水量与产量、耗水量与产量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渭北旱塬5市19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70—2010年的气温及降水量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及气候生产力对其响应。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升温幅度较大;年、季降水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及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及冬季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未来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为有利,气候生产力平均增加12.1%,"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为不利,气候生产力平均减少18.3%。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1—2016年河南省2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逐日气象数据和小麦、玉米产量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玉米的光、热、水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计算各气候因子对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贡献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综合指数,进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光能资源利用效率(LUE)为1.14~1.77 kg·MJ-1,热量资源利用效率(HUE)为1.3~2.5 kg·℃-1·d-1·hm-2,降水资源利用效率(PUE)为8~43 kg·mm-1·hm-2,玉米生长季内LUE为1.8~2.5 kg·MJ-1,HUE为1.32~1.78 kg·℃-1·d-1·hm-2,PUE为9.5~15.1 kg·mm-1·hm-2。豫北、豫东地区LUE、HUE、PUE均高于豫西、豫南地区。对小麦、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积温和降水。小麦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CUE*)在0.24~0.50,玉米生长季CUE*在0.21~0.31,区域内差异明显,提高小麦HUE和玉米PUE有助于提高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对甘肃夏秋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甘肃省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冬小麦、春小麦产量及≥10℃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0℃和≥10℃积温与旱作区和灌溉区的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旱作区冬小麦产量与秋春季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由于河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限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夏秋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