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鸵鸟全身是宝,大约90以上可以作为商品。早在18世纪初,在非洲已有人圈养鸵鸟,在我国动物园很早就有观赏鸵鸟。自1988年广州英吉利公司特种动物实验场开始鸵鸟饲养,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省、市、区都开展了鸵鸟的引进与饲养,其中以广东、山东两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非洲黑鸵鸟是目前所有鸵鸟品种中比较优秀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狐狸、水貂、鹿、鸵鸟、七彩山鸡和鹌鹑分别作为毛皮动物、药用动物和特种禽类的代表,从生活环境、饲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运输和处死方法等动物生产环节,阐述了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保护和福利问题,旨在为更好地进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与品种的非洲鸵鸟在我国南方的繁殖性能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年龄与品种的非洲鸵鸟在我国南方的繁殖性能观察沈应然吴世林姜文联(广东省农科院畜牧所广州五山510640)刘学强(广东省阳春市鸵鸟养殖场广东阳春529600)非洲鸵鸟(StruthioCamelus)原居地在非洲,饲养品种主要有非洲黑鸵鸟、蓝颈鸵鸟...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和整理陕西省商洛地区家养动物品种资源资料,在Internet的PWS(Personal Web Server)上利用其提供的动态网页页面ASP(Active Server Page)实现动态交互的数据库和数据库检索系统、改造网络,实现陕西省商洛地区家养动物品种资源数据库信息共享网络,以便进行信息查询,浏览和打印所需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野生动物资源杂志记载的鸵鸟属于属于鸵鸟目鸵鸟纲鸵鸟科,是鸟类动物中最大的鸵鸟具有4个亚种,其中非洲鸵鸟是我国主要野生动物养殖品种。我国的非洲鸵鸟品种体高为2.5m~2.8m,体重在150kg~200kg。我国首次引进非洲鸵鸟在1991年,发展至今,我国的鸵鸟养殖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稀有动物的人工养殖是对珍稀动物一种有效的保护利用方法,使珍稀动物有续的繁殖,减少物种的灭绝。我国  相似文献   

6.
畜禽品种资源是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和农业生产中,畜禽以肉、蛋、奶等形式为人类提供了达30%的需求。根据发达国家政府和世界粮农组织的预测,本世纪全球动物农业90%的品种都将通过分子育种提供,而品种对整个动物生产的贡献率亦将达到50%以上,显然品种是动物农业发展的首要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类不断探求和挖掘新的可利用物种 ,驯化后培育成新品种。这种过程与现存的品种消亡逆向而行。在目前动物遗传资源存在危机的情况下 ,发展新的家养动物品种 ,开发新产品 ,改善人民生活 ,尤为重要。走禽指一类不能飞翔的大型鸟类 ,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平胸总目。经人类驯养的主要有鸵鸟、鸸鹋、美洲鸵鸟、鹤鸵等。文中论述了走禽的渊源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开发的产品 ,走禽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走禽业作为一种新的实业 ,它将逐步给社会提供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产品 ,提供就业机会 ,使家禽业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8.
鸵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养殖动物,南非是鸵鸟的主要产地。随着鸵鸟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断上升。从80年代起,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及以色列等国纷纷开始发展本国的养鸵业。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在80年代引进了鸵鸟,进行人工养殖,当前不少投资者对鸵鸟养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本文介绍鸵鸟的养殖方法及营养需要,为我国养鸵业提供必要的资料。1鸵鸟简介鸵鸟学名Ratites,包括5个品种,其中(Ostriches)个体大,易训养,是目前国内外的主要养殖品种,也是本文主要的介绍对象。主产非洲,故又称非洲鸵。成年公…  相似文献   

9.
尹本顺 《野生动物》2003,24(3):35-36
白色动物,包括白化动物,是当今地球上最珍稀的动物品种,被誉为动物世界的白壁明珠。据报道,截止2000年12月底,中国境内已发现了4只白色大熊猫,大约3只白色金丝猴和大约10只神农架白熊。这些白色动物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联邦教研部2004年2月10日公布,将启动一项“动物有机体功能性基因分析计划”(FUGA鄄TO),旨在使人类对家畜的繁殖生产有更好的了解,减少动物品种的遗传性缺陷,提高动物乳制品和肉制品质量,为人类健康、营养和环境造福。  相似文献   

11.
鸵鸟疾病防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状态的鸵鸟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但在人工饲养后抗病力有所降低,同传统家养动物一样,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记载,鸵鸟的传染病有46种,普通病17种,寄生虫病28种,真菌病8种,还不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及胚胎病。各种疾病的发生无疑会给鸵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造成危害。为尽量减少鸵鸟疾病的发生,降低病害对鸵鸟养殖的影响,笔者根据体会,对鸵鸟疾病的防治提出下列原则,供从事鸵鸟养殖者参考。1鸵鸟疾病特点1.1鸵鸟疾病在发病年龄段上,以低幼龄为主。超过6月龄的鸵鸟发病率很低。1.2不容易被发现。由于鸵鸟属群居动物,所以在…  相似文献   

12.
《养殖技术顾问》2002,(12):42-42
为降低药物残留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保证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在饲料生产经营使用和动物饮水中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杜绝滥用违禁药物的行为,日前,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相似文献   

13.
雏鸵鸟是指三个月龄以内的小鸵鸟.雏鸵鸟的各项生理机能尚不健全,机体抵抗力差,对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敏感,饲养管理不到位将影响雏鸵鸟的成活率和健雏率.鸵鸟是广西的外来品种,目前在广西发展迅速.但是在南方高温高湿气候下,雏鸵鸟的饲养管理一直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本人工作经历谈谈提高雏鸵鸟成活率和健雏率的一些方法和体会,不足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各地动物品种资源多样性,既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又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生物经济”时代遗传工程与产业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据笔者对中国中西部地区陕、川、鄂、甘、青、重庆等8省市82县(市)的特种养殖业现状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动物养殖种类,合计共有6动物门、17纲、 57目、106科、411种,其中药用动物资源达79科、218种。从特种养殖这一视角反映了中国动物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宝贵遗传资源,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提出若干措施与建议,以促进我国动物资源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家养动物品种资源浅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中国家养动物种按驯养时期早晚分,早期驯养的就有22个物种,除猫狗外,现有650余个品种,是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晚期驯养的有14个物种,地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亦是不可缺少的。在占品种总数的77%的地方品种中,有少数品受受到威胁,已有10个品种灭绝,8个品种濒临灭绝,20个品种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1概述野生动物包括野生鸵鸟的抗病能力都很强,有强大的生命力,除保持动物生态平衡、自然伤亡外,很少发生疫病或大量死亡。现代的畜禽品种就不同了,它们都是人类经过千百年杂交改良,定向培育而形成的。鸵鸟也是经过近百年圈养、驯化、杂交改良,不断地选育提高而育成能适应圈养条件的鸵鸟新品种。黑颈、兰颈和红颈鸵鸟由于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等株诸多外界因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病  相似文献   

17.
引进优良动物品种到本地饲养与繁殖是畜牧生产中经常性的工作,正确的引种技术和方法是关乎发展畜禽生产成败的关键环节。但在引种过程中常会出现引入动物不适应、所引品种生产力达不到原品种标准、引种时发生死亡、引入动物患有传染病等情况,给畜禽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各地动物品种资源多样性,既是人类赖以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生物经济”时代遗传工程与产业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据笔者对中国中西部地区陕、川、鄂、甘、青、重庆等8省市82县(市)的特种养殖业现状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动物养殖种类,合计共有6动物门、17纲、57目、106科、411种,其中药用动物资源达79科、218种。从特种养殖这一视角反映了中国动物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宝贵遗传资源,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提出若干措施与建议,以促进我国动物资源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皮草加工业的逐步崛起,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然而,就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中的狐貉貂的饲养量及市场前景而言,2007年随着养殖品种的调整以及供需品种的选择,将会有一些饲养品种随着养殖量和皮草加工业需求而有所变化,且喜忧参半,并将给特养业带  相似文献   

20.
鉴于英国饲养鸵鸟呈上升趋势,英国皇家防止残害动物协会(RSPCA),最近就如何管理鸵鸟制订标准,以确保鸵鸟不象其它畜牧生产领域内的动物那样遭到虐待。由于每枚鸵鸟蛋价值1000英镑,每只鸵鸟雏价值2000英镑以上,成年种鸵鸟每只20000—30000英镑。因此,人们对饲养鸵鸟的兴趣与日俱增。自从3年前英国从纳米比亚引入鸵鸟蛋以来,鸵鸟的数量已增加到300只,其中大多数为鸵鸟雏和青年鸵鸟,分别饲养在20多个饲养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