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阐述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现状的基础上,从制度供给的主体、制度供给的内容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三方面探讨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中介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减楚借贷双方的风险,避免影响亲朋关系,因此农村对民间金融组织具有普遍的制度需求。而由于设立民间金融组织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等方面的特点,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又具有充分的制度供给。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不应该简单地禁止、取缔,而应该规范发展,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14-1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浙江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浙江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浙江农村当下民间金融发展的状态研究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恩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34-9336,9339
阐述了当前农村民间金融的规模、借贷主体及信用、借贷利率及用途,剖析了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关于农村民间金融治理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通过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考察,具体的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趋势。对农村金融的组成部分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区域性、灵活性和内生性。在此内容上,通过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比如政府能够增强对民间金融的发展的支持,同时能够对民间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进行促进等,希望通过这些对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丹  廖正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60-2761
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自发的、古老的融资方式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这说明民间金融是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融资方式.目前,民间金融己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点,它大大改善了农村经济内源融资的主导格局.从农村民间融资的特点出发,分析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现阶段农村民间融资的不足之处,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杜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0-19542
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4个阶段,运用统计和归纳方法概括这一时期农村民间金融的总体特征,同时综合分析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正规化的两难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01-6302
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形成的起因进行梳理,结合现行正规金融结构的断层现象以及制度的缺陷,指出金融当局调控中国农村民间金融面临两难的特殊现象,并且提出一些个人对解决方法的设想和寄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但是与城市经济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还在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其关键原因还是在于金融支持这一重要发展动力的不足。因此,对于民间金属支持的深入研究,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业愈益活跃且规模日益扩大,并已成为解决”三农”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农村民间金融在运作中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国家对其加以规范管理,使其规范化、合法化,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运用制度经济学以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为背景来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完善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可行性;同时运用局部知识范式通过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主要原因来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功能创新的可能性,从而提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以促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声誉制约、严厉的惩罚措施和灵活的担保机制是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借贷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农村现实条件的制约下,相比于农村的正规金融,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农村非正规金融走出了农村信贷双方的囚徒困境.本研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要活跃农村信贷市场应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农村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发,梳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农村金融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但整体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显著。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效率不高,分布格局与农村金融扶贫格局一致。基于此,提出农村金融要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好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主体优势、探索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新农村建设、消除"二元结构"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分割,公共财政未能覆盖农村,造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文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及特征,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公共物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在分析农村金融的业务构成及特点基础上,结合解放以来北京农村经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探讨不同时期北京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认为在合作金融、混合金融及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不同时期,北京农村金融总是"被动"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当前北京农村金融的发展正在逐渐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深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北京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下,为发展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更好地为“三农“,为贫困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壮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但村镇银行在数量密度覆盖、业务覆盖、目标客户覆盖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G-P-S模型是结合村镇银行的自身特色、经营环境,剖析金融服务保障者、金融服务提供者和金融服务实体,从服务长度、服务宽度、服务深度3个立体化角度来寻求合理化覆盖面,使之满足贫困人口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深入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现状,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通过抽样法对农户、农村企业、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和供给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资金通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流出农村,农户和农村企业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只能满足这些资金需求的一小部分,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民间资金供给满足。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应该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管制,培育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效率,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的缺口。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内容。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而同时地方农村的经济发展又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在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村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农村金融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有效确保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有效开发,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Exploration of ways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welfare of residents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survey conducted in 2010,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clan cultur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eople in rural Chin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lan culture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rural elderly. Further,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with respect to the impact of clan culture on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elder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lan culture on the depression score of the elderly have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dicated that in areas with stronger clan culture, older people receive more social support. This stud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on the welfare of rural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vide a certain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relative poverty relief strategies in a new stag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