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栽桑养蚕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操作相对繁锁的一项农村传统产业.为使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又减少投入,增加效益,解决蚕室不足等问题,我市从1998年春蚕起,采用塑料大棚地蚕育,通过连续试养,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现将该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棚养蚕是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已为大多数蚕农接受。在建湖县涌现出一批使用大棚养蚕技术而获得高产、高效益的典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蚕农大棚的搭建方式、质量存在差异,养蚕成绩迥然不同,特别是秋季。近几年  相似文献   

3.
采茧迟早与蚕茧质量、售茧收入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政策上,技术上引导蚕农适时采茧是一项提高茧质,提高蚕农养蚕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为了给确定采茧最佳时期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蚕吐丝完毕到全化蛹这段时期,对采茧迟早与茧质、售茧收入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塑料大棚地蚕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桑养蚕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操作相对繁琐的一项农村传统产业。为使蚕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同时又减少投入 ,增加收益 ,解决蚕室不足等问题 ,我市从1 998年春蚕起 ,采用塑料大棚地蚕育 ,通过连续试养 ,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现将该技术简述如下 :1 塑料大棚的建造(以养 2张蚕为例 )1 .1 场地的选择 :利用庭院、空闲地或早春 (5月 1 0号前 )结束的蔬菜大棚均可。地势要选择高亢地方 ,以防止积水。1 .2 材料的准备 :需要南北向的场地宽 3.5米、长 1 6米 ;2 .6米的叉股 1 2根 ;3.3米的桁条棒2 5~ 35…  相似文献   

5.
大棚养蚕是在传统养蚕技术上的一次革新,是为了适应建湖县蚕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省力化发展而被重点推广的一项新的养蚕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传统养蚕基本上是在室内进行,户平饲养量受多种因素制约,随着近年来该县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加剧,蚕农迫切需要一项省工、省力、方便、高效的养蚕新技术,大棚养蚕技术由于有上述的优点而深受蚕农的欢迎,通过不断完善、探索、总结,大棚养蚕技术日趋完善。根据笔者的多年经验,结合建湖县地理、气候及该县目前大棚养蚕的现状,将大棚养蚕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归纳,供同行及蚕农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如何把蚕桑科技转为蚕农的生产力,技术培训则是一条捷径。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1.心贴群众,服务蚕农。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蚕农服务的思想,密切与蚕农的关系,想蚕农所想,急蚕农所急,只有为蚕农办实事,做好事,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爱戴和支持,并以实际工作成绩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做好蚕业技术指导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我区永济县的蚕桑生产近几年来有了较大发展,桑园面积逐年扩大,蚕茧产量连年创历史最好成绩,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依靠了广大蚕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脱不开的基层合作组织——蚕桑经济技术协会.蚕桑经济技术协会(简称蚕协)是蚕农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蚕桑经济技术实体.它不要国家的编制,不靠国家的资金,办了很多我们现行事业主管部门不好办而个体蚕农又办不了的事情;它想蚕农所想、急蚕农所急、应蚕农所求、供蚕农所需,能吞能吐,直接服务于蚕桑两户,是国家和蚕农连结的  相似文献   

8.
温天斌 《蚕学通讯》2008,28(2):34-35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东桑西移”工程以及重庆市建设优质蚕茧基地相关项目的实施,促使黔江区的蚕桑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在生产中通过高标准、高质量推广小蚕共育,我们认识到实施小蚕共育是直接帮助蚕农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蚕农养蚕风险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县传统养蚕基本上是在室内进行,户平饲养量受多种因素制约。随着近年来我县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加剧,蚕农迫切需要养蚕新技术,大棚地面养蚕就是在传统养蚕技术上的一次革新,具有轻便、省工、省力、高效的优点而深受蚕农的欢迎,被我县重点推广和普及的一项新的养蚕技术。通过多年不断的完善、探索、总结,大棚地面养蚕技术日趋完善,现将大棚搭建及养蚕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归  相似文献   

10.
正年近八旬的西南大学林元吉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蚕桑专家,他始终奉行"努力为蚕农服务,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理念,不顾年事已高仍行走在巴山蜀水之间,向蚕农无私传播蚕桑发展的新理念,讲授栽桑养蚕技术,手把手向蚕农传授操作技能,给蚕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受蚕农的欢迎。黔江蚕农赠送林元吉教授一首诗:"教授受民深似海,科技讲座进山来;字字珠玑讲技术,誓推蚕农上高台。"林元吉教授也风趣称自己在农村是钻了这家钻那家的"钻家(专家)"。  相似文献   

11.
朱瑞芬 《江苏蚕业》2002,24(3):43-45
<正>室外大棚条桑育养蚕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该项技术1999~2001年在我县金南、银集、陈桥等7个重点乡镇进行试点示范,现已向全县推广,深受广大蚕农欢迎并乐于接受的一项新技术。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规模化养蚕的发展方向,必将对我省蚕桑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精制平附蚕种的研究,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在南充、广安、重庆等市(地)推广应用,普遍反映催青、发种、分种、收蚁都很方便,符合我省农村养蚕高产技术要求和蚕农的养蚕习惯;二日实用孵化率高,单张蚕种产茧量比现行盒装种高3—5公斤;生产精制平附种一张可节  相似文献   

13.
一、首先在树立全心全意为蚕家服务的思想,密切与蚕农的关系,想蚕农所想,急蚕农所急,只有为蚕农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爱戴和支持,并以实际工作成绩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做好蚕业技术指导工作的前提.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桑蚕生产技术,并理论联系实际.如科学施肥:有些蚕农  相似文献   

14.
张岩 《四川蚕业》2005,33(2):23-24
蚕桑业是我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对于提高蚕农收入,繁荣农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蚕桑业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工作量巨大。“全家一齐上阵,睁眼忙到天黑”是蚕农的真实写照,一个蚕期下来,蚕农们往往又脏又累,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5.
<正> 初具规模的蚕桑生产基地—德阳市中区寿丰区,广大蚕农、技术干部和辅导人员把《四川蚕业》杂志作为良师益友,用于生产发展和技术指导的一本好书。从去年开始订阅,今年增订到全年四期每期80分。普及到全区5乡52村。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化,栽桑养蚕日见效益。广大蚕农渴求技术知识。《四川蚕业》杂志满足了大家的需要,它以广泛的内容,丰富的技术知识而别具一格,大家一致认为它具有政策指导性强,典型事例突出,经济信息准  相似文献   

16.
郑勇  景成  周蕾 《江苏蚕业》2006,28(4):24-25
<正>近年来,本着服务蚕农,方便蚕农的指导思想,科技人员积极致力于各种实用化技术的研究、总结和推广,并引进外地经验,结合江都市的具体情况,使之本土化、实用化。“桑园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是认真研究总结江都市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的经验,从而面向蚕农推广的实用简便操作技术,在桑树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极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蚕育种技术的现状明治以后,日本蚕丝生产由于技术的发展而有显著提高。栽桑、养蚕、防病、育种以及制丝等技术方面,对蚕丝生产的提高各作了多大的贡献,是一个难于估计的问题。时代不同,蚕农、蚕种场、丝厂对蚕丝技术要求的重点不同,各技术起的作用也不同,再加上各项技术有相互依存关系,一项技术进展,其它方面的技术也得到进展,所以,难予评价各项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所作贡献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我省现行的蚕业技术指导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 ,在当时有其当然的优越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原有体系已很难适应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新世纪的要求。笔者认为 ,在新形势下 ,蚕业要稳步持续发展 ,蚕业技术指导需重新思考。1 变指导观念要转变蚕业技术指导观念 ,由以“我”为中心变为以“蚕农”为中心 ,由我为蚕农指导技术变为为蚕农需要我的技术指导。长期以来 ,蚕业工作者一直尽职尽责为蚕农提供服务 ,但这种服务有时候却不是蚕农所需要的 ;而蚕农需要的服务 ,技术人员又难以及时有效地提供 ,这种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向背 …  相似文献   

19.
田时铭 《蚕学通讯》2001,21(2):26-26
如何把蚕桑科技转变为蚕农的生产力 ,技术培训则是一条捷径。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 ,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1 心贴群众 ,服务蚕农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蚕农服务的思想 ,密切与蚕农的关系 ,想蚕农所想 ,急蚕农所急 ,只有为蚕农办实事、办好事 ,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爱戴和支持 ,并以实际工作成绩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做好蚕业技术指导工作的前提。2 深入村社 ,普及培训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 ,农村男劳力外出务工经商 ,女劳力家庭拖累大 ,很难走出家门远到几里、十几里路的乡镇去集中培训。要普及栽桑养蚕技术 ,蚕业科技人员必须…  相似文献   

20.
<正> 栽桑养蚕是我省农村一项重要的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养蚕生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的状况却始终困扰着千家万户蚕农,也严重阻碍了蚕桑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许多地方甚至进入了屡战屡败,几起几落的怪圈,蚕农、地方政府及丝绸公司连年受挫,疲惫不堪,人们梦寐以求,规模适度的“三高”局面迟迟不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